【摘要】英國著名作家托馬斯·哈代的小說《德伯家的苔絲》描述了農(nóng)家女苔絲的悲劇命運。19世紀末的英國,資本主義制度已建立,其膨脹也沖擊著英國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的社會秩序,許多農(nóng)民不得不擺脫自給自足的狀態(tài),成為被受雇剝削的工人。苔絲的毀滅影射了這個時期農(nóng)民群體的悲劇命運。從矛盾沖突的角度研究該小說,分析哈代作品的背景與隱喻,可以看出哈代獨特的表現(xiàn)手法。
【關鍵詞】托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絲》;矛盾與沖突
【作者簡介】胡金平,湖北經(jīng)濟學院。
托馬斯·哈代來自一個農(nóng)村沒落貴族家庭,他的作品主要圍繞著鄉(xiāng)村展開,體現(xiàn)出濃厚的地方色彩。哈代對宗法制農(nóng)村社會懷有深深的戀舊情緒,他對鄉(xiāng)村的自然風景和風土人情有著極為細膩的刻畫。對于生活遭到資本主義破壞的農(nóng)民,他懷著一種敬重與同情的心理。縱覽哈代的作品,經(jīng)常能看到強烈的悲觀主義色彩。他認為工人、農(nóng)民這些貧苦大眾的悲慘命運都是由冥冥之中的神所決定的。這樣的宿命論,決定了任何抗爭都是徒勞的。
一、人物個性的矛盾沖突
在哈代所描寫過的女性中,苔絲是他筆下最優(yōu)秀的角色,彰顯了哈代在人物塑造上的巔峰。他對苔絲傾注了赤誠之心與真摯情感,使她集勇敢與美麗于一體,成為愛的象征和美的化身。盡管遭遇了惡人的迫害、社會的歧視和愛人的背叛,飽嘗各種苦難,苔絲始終對生活抱有希望,敢于直面命運的不公,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然而,苔絲這種堅定的信心和美好的愿望,最終卻導致她走向毀滅。她的遭遇并不是由自己的錯造成,而是由于現(xiàn)實沉重的壓迫與暴力。與之相反的是亞雷,他是丑惡的化身,是苔絲悲劇的始作俑者。作為一個紈绔子弟,他憑借著家里的金錢和權勢拈花惹草、胡作非為。苔絲迫于家境貧寒來認親時,亞雷利用她的善良對她進行誘騙與奸污。他的快樂建立于苔絲的痛苦之上,把她當成呼之即來喚之即去的玩物。甚至在多年后見到苔絲,明明是自已欲壑難填,他竟振振有詞地將一切歸咎于苔絲,威脅說她是墮落的原罪,毫不留情地欺侮、踐踏苔絲的尊嚴。最終,因為放縱生活。為所欲為而為自已種下了禍根。
克萊也算不得一個正人君子,他在苔絲坦白前后的鮮明對比里,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自身的虛偽和自私。前期他作為一個知識分子,表現(xiàn)得溫文爾雅,出于污泥而不染,儼然一副人道主義維護者的形象。他將苔絲視作女神,是大自然的女兒,是一個理想化的概念。但在面對現(xiàn)實時,他的信念一下子就崩塌了,對苔絲的愛蕩然無存,足以證明在他的骨子里,依然有根深蒂固的腐朽的道德觀念和階級偏見??巳R認為原諒自己的不堪過去是理所當然的,卻沒有以此同等對待苔絲。這種道德的雙重標準,將克萊和亞雷畫上了等號。甚至他在拋棄苔絲之后,馬上轉向另一位女子,給苔絲的心捅了更深的一刀。
二、宗法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矛盾沖突
時代的發(fā)展無法抗拒,哈代以一種懷舊的立場,揭示了新舊兩種文明與制度的碰撞給人民所帶來的災難。苔絲的故鄉(xiāng)是個桃花源般的小鎮(zhèn),不受世俗的污染,人們在這樣的環(huán)境熏陶之下,有著淳樸天真的美好品質。但隨著資本主義工業(yè)化的推進,所有人不得不承受世事的變遷。所有的宗教、法律與道德都在轉為資產(chǎn)階級服務。苔絲吃苦耐勞、敢于反抗的精神難能可貴,但自身的經(jīng)濟地位和階級地位注定了她的悲劇。在這個意義上,苔絲即是當時農(nóng)民被剝削、被壓榨的一個縮影。
亞雷沒有受到法律的制裁,是因為他的家庭是資產(chǎn)的擁有者,這就充分暴露資產(chǎn)階級腐朽不堪的制度,所謂法律也只是為維護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傀儡,置貧苦大眾于不顧。而以克萊為代表的資產(chǎn)階級倫理道德觀,則更是一種無形的精神枷鎖,農(nóng)民們在思想上被奴役和控制,形成了一種以資產(chǎn)階級為中心的社會輿論風潮。資產(chǎn)階級道德讓男女在婚姻和愛情上有著難以逾越的鴻溝,不論是亞雷或克萊,對苔絲始終有一種高高在上的優(yōu)越感,打心底里認為普通勞苦大眾粗鄙卑賤,是不能與資產(chǎn)階級相提并論的。于是在世俗的眼中,苔絲遭奸污并有了私生子,是為“奸淫罪”;她遭丈夫遺棄,又被誘騙與情人同居,是行為不檢;最后手刃情人,是為“兇殺罪”。最終在這場社會變革的沖突中,在資產(chǎn)階級道德和法律的圍剿下,苔絲成為無辜的受害者。
三、自然和命運的矛盾沖突
自然主義作為一種流派形成于19世紀后期的法國,一方面,它排除了浪漫主義的主觀因素,另一方面,忽視現(xiàn)實主義對現(xiàn)實生活的典型概括,追求絕對客觀性,提倡對自然的簡單描述,關注現(xiàn)實生活的表面現(xiàn)象,試圖解釋人類社會。符合自然規(guī)律。對歐洲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而言,自然主義文學有著經(jīng)久不衰的魅力。以哈代的這篇作品為成熟標志,悲劇人物苔絲的塑造極大提煉了自然主義文學的精髓。
在德伯家的苔絲中,自然主義色彩隨處可見。哈代認為自然并不僅僅給人帶來心靈的寧靜,還會帶來痛苦和絕望。他指出人的悲劇沖突由社會悲劇、性格悲劇、命運悲劇三個因素構成。哈代大篇幅地描繪自然意象,并不是田園牧歌式那般自始至終的靜謐美好,而是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服從于人物形象的刻畫,通過景色的灰暗基調,暗示主角當下所處的局勢。自然和命運發(fā)生沖突與融合,自然主義的精髓才能完全沁入到文學之中。
他經(jīng)常用陰沉的黃昏和夜空作為背景,為悲劇烘托氣氛。苔絲的命運和四季的興衰枯榮緊緊相連,她最喜歡的是五月,因為五月里萬物生長、朝氣蓬勃。同時她的不幸也與九月息息相關,九月草木凋敝、死氣沉沉。而九月是悲劇命運的開始,女兒也在這個月份夭折。這些都預示著苔絲——自然的附屬品,永遠無法逃脫自然的控制。哈代在鄉(xiāng)村人民的語言刻畫上也極其生動,不加渲染和修飾,還原出他們樸實粗糙的對話特色,反映出這種文學風格更傾向于對生活細節(jié)的極致描繪。
參考文獻:
[1]趙秀琴.哈代小說中的悲劇意識[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