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國外學者對中醫(yī)產(chǎn)生濃厚興趣,中醫(yī)典籍英譯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因中文重意合而英文重形合,中文典籍中有許多主語省略句。在翻譯此類句子時不難看出,中英間的差異使主語英譯成為不可避免的現(xiàn)象。因此,本文對《金匱要略》英譯中的主語顯化現(xiàn)象進行研究,探討主語英譯技巧。
【關鍵詞】《金匱要略》;主語顯化;策略
【作者簡介】李琳,沈陽師范大學。
一、引言
與普通文學作品不同,中醫(yī)典籍中有大量主語省略句。中國讀者在讀此類句子時并不會因主語缺失而影響對文本的理解。但對國外讀者而言,他們會因無法確定句子主語而對文本含義產(chǎn)生疑慮。因此,中醫(yī)典籍的英譯要求譯者不僅要準確譯出原文所傳達的主要信息,同時也要重視讀者對譯文的接受度。因此,本文對《金匱要略》中主語英譯進行分析,以期對中醫(yī)典籍英譯提供參考。
二、主語英譯原則
1.主語顯化。英文中的主語作為一種語法范疇,不僅是句子的基本成分,而且具有語法屬性。而漢語是主題突出的語義型語言,其銜接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非語言線索。因此,主語在漢語中只要未引起歧義就可省略,而英文中的主語在句子結(jié)構與詞匯選擇中起著關鍵作用。因此,主語顯化是主語英譯的一個重要原則。
2.譯文可讀性。譯文可讀性意味著譯者要使目標語讀者清楚的了解到原文的含義,使譯文通暢可讀。由于《金匱要略》原作為文言文,這就要求譯者在對原作有一個深刻而客觀理解的基礎上,在翻譯時把語義、語法等考慮進去,給讀者呈現(xiàn)一個可讀的譯作。
3.譯文可接受性。若譯文可讀性強調(diào)譯文的通順流暢,那么可接受性則更加注重譯作讀者能否通過譯文理解原文,并接受譯者的翻譯方式。譯文可接受性包括許多方面。就語言而言,可從譯者對原文理解的準確性、譯本語言的規(guī)范性等判斷譯本是否可接受。就文化而言,譯文要符合目標語讀者的文化背景。
三、主語英譯策略
1.轉(zhuǎn)譯為被動句。與其他文學作品不同,中醫(yī)典籍大多專業(yè)性極強,內(nèi)容多為客觀事實。為力求客觀公正,譯文常以表“物”的詞或“it”代替“I”等作主語,并將原句轉(zhuǎn)譯為被動句,以避免主觀武斷的印象,同時也可使譯文更準確通暢。
例1: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腎氣丸主之。
譯文:Consumptive disease with symptoms and signs of lumbago, abdominal contraction and dysuria can be treated with Pills of Eight Ingredients of the Kidney Vital Energy.
通讀原句可發(fā)現(xiàn)該句主語“疾病”被省略,但讀者可以很容易理解整句話的含義。在翻譯該句時,譯者將主語“disease”譯出,并將此句轉(zhuǎn)譯為被動句。
2.增譯名詞。由于英漢表達方式的不同,譯者在翻譯時常增加一些詞匯、短語甚至句子以便準確表達出原文的意思。《金匱要略》中有許多主語省略句,而英文中的主語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翻譯主語省略句時常要增譯名詞以確保譯本語法結(jié)構的完整,使句子意思清晰。
例2:夫風病,下之則痙,復發(fā)汗,必拘急。
譯文:Using a purgative for a syndrome caused by pathogenic Wind will result in a Jing disease. If diaphoreses is adopted as a further treatment, the patient will suffer contraction of the extremities.
作者將原句主語“醫(yī)生”省去,但讀者仍可理解句子成分間隱含的邏輯關系。譯文若強制按照漢語進行翻譯,會導致語言晦澀,甚至語法錯誤。因此,譯者將該句進行拆分,并增譯“patient”作為后半句譯文主語。
3.增譯代詞。增譯代詞是除增譯名詞外另一種常用的增譯方法。在英語中,代詞的功能眾多,包括人稱代詞、反身代詞、不定代詞等。其中譯者最常用的是人稱代詞與不定代詞。人稱代詞常指一個或多個特定的人或物,而不定代詞指未指明的人或物。譯者在進行翻譯時通過增譯代詞以準確流暢地表達原作內(nèi)容。
例3:病瘧,以月一日發(fā),當以十五日愈,設不差,當月盡解。
譯文:If Malaria begins to attack on the first day of month, it should subside on the fifteenth day. If it does not subside, it will disappear at the end of month.
原句中的“病瘧”為該句唯一主語,但譯者在譯作開頭使用了一個條件狀語從句,并在接下來的譯文中增譯了三個“it”以確保譯文語法結(jié)構的完整,使譯文表達更地道。
四、結(jié)束語
中醫(yī)典籍中主語英譯是具有很高難度的。在翻譯過程中,譯者要遵循一定原則,如主語顯化、譯文的可讀性及可接受性等。除此之外,譯者還要掌握一定主語英譯策略,如轉(zhuǎn)譯為被動句、增譯名詞及代詞等。只有熟悉并掌握了這些翻譯原則與策略,才能翻譯出更加被目標語讀者所接受的譯作,從而更好地促進中醫(yī)跨文化傳播。
參考文獻:
[1]黃立波.英漢翻譯中人稱代詞主語的顯化——基于語料庫的考察[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8(6):454-459.
[2]佟玉平.基于語料庫的漢英翻譯顯化現(xiàn)象研究——以人稱代詞主語為例[J].外語教學,2014(01):104-107.
[3]王兆男,姚欣.對比語言學視域下中醫(yī)典籍英譯探析[J].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16(4):488-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