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生本”課堂的實踐,結合在教學過程所遇到的問題,筆者嘗試運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來指導初中英語教學。從整合教學內容、教學活動、教學資源、教學評價四個方面入手,從而在一個較為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下,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建構主義;整合;教學內容;教學活動;教學情境;教學評價
【作者簡介】黃珺,廈門市逸夫中學。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是學習者作為主體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信息加工活動建構對客體的解釋而獲得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教學過程中情境的創(chuàng)設,強調學習過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強調教學評價中的總結反思。結合初中英語教學的實踐經驗,筆者認為:提高初中英語教學的有效性,需要從整合教學內容、教學活動、教學資源、教學評價四個方面入手,通過整合教學資源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通過整合教學內容滲透思維訓練;通過整合教學活動設置探究任務;通過整合教學評價引導學習反思,從而在一個較為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下,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一、以情境創(chuàng)設整合教學資源
情境教學是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結合教學內容,充分利用形象,建構具體生動的場境,使抽象的語言形式變成生動具體的可視語言。在情境出現(xiàn)時,學生因感官的興奮,主觀感受得到強化,從而激起情感,促進自己進入特定的情境之中。輕松開放的教學情景可以讓思維進入最佳的心理狀態(tài), 讓情感點燃智慧的火花。
在課堂教學的 Lead-in 階段利用多媒體技術能為學生創(chuàng)設貼近真實、自然的學習情境,縮短了學生與認知材料之間的距離,從而更好地達到學習的目的。比如:在初中英語教材八年級上Unit6 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單元中,學生要求學會表達自己的興趣愛好和長大后的理想職業(yè),在課前,我邀請了我四歲的兒子拍攝了一段小短片,他先唱了他最愛的英文歌《Wheels on the bus》,然后說告訴大家:I like singing, I want to be a singer.以學生熟悉的人來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我喜歡做什么,長大后我想成為什么。觀看短片時,課堂一下變得活躍,學生都積極參與討論中。
另外,在課堂上要盡可能合理地引入與課文內容有關的材料,也是吸引學生注意力,培養(yǎng)學生學習外語的興趣的重要途徑。比如在教授七年級上冊Unit 9 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 時,我以第73屆奧斯卡頒獎典禮的開幕片頭—《快樂的大腳》作為導入,輕松詼諧的動畫,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緊接著我向學生展示這次奧斯卡獲獎影片的名單,通過呈現(xiàn)不同的電影類型來教授電影類型的名稱,經過這一系列的鋪墊,激發(fā)了學生對英語電影的熱情,從而達到了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的目的。
二、以思維結構整合教學內容
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不僅要識記,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表達和運用。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課本的單詞和句型,容易出現(xiàn)隔日就忘的問題。其中當然有記憶曲線造成的影響。但我認為,在教學中,我們的課堂教學內容,缺少延續(xù)性,無法建構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系統(tǒng)和思維架構,以至于學生在學習過程,在零散、單一的教學語境中無法得到有效的訓練。
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安德森認為只有讀者的已有知識和輸入信息所表示的內容之間建立一種聯(lián)系,才能真正形成閱讀的內驅力。對于英語學科更是如此,整合教學內容的目的,就是要把教材文本與學生的知識積累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更為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
以人教版新目標英語九年級Unit 9 When was it invented?為例。此單元主要是以談論過去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為話題,圍繞一般過去時的被動語態(tài)展開教學的。在處理本單元時,首先通過介紹中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為導入,把被動語態(tài)運用到介紹的句型當中,學生結合歷史課上所學知識,很快能被吸引到課堂當中,對被動語態(tài)的基本句型形成初步理解;接著通過設制活動情境,幫助學生掌握被動語態(tài)的句型。特別在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自己設計有趣的發(fā)明,并使用“It was invented by ___”,“I will use it for ___”兩個句型,
對發(fā)明進行簡單的介紹,使學生在新的語境當中,使用到上個單元的將來時態(tài),使教學語境具有延續(xù)性,有利于學生知識框架的形成。
三、以任務驅動整合教學進程
在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下,英語課堂的教學方式愈發(fā)靈活多樣,教學活動也常有創(chuàng)新。但在教學中,一些為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活動,多為零散的點,而未貫穿成面;教授的知識,多注重機械的重復,而忽略知識的延續(xù)運用,以致教學活動不能更有效地激發(fā)學習興趣。在教學實踐中,我嘗試整合教學活動,力圖更好地建構一個系統(tǒng)的學習、展示平臺,貫穿相對完整的任務驅動,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前面提到的九年級第九單元的教學,此單元的教學筆者設計以參觀博物館為主線,博物館的參觀一共有三個部分:古代發(fā)明、近代發(fā)明和現(xiàn)代趣味發(fā)明。通過介紹中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呈現(xiàn)本單元的主要句型,緊接著以觀看有關近代發(fā)明的歷史的動畫短片回答問題,聽力練習,小組對話等形式,鞏固所學句型。在學生對基本句型有所掌握的情況下,介紹一些有趣的發(fā)明,進一步鞏固句型,拓展相關的詞匯。最后以學生自己設計發(fā)明,以圖畫的形式用實物展臺展現(xiàn),運用本課所學句型并結合上單元所學內容,進行簡單的介紹作為本課時的最終任務。
又如在八年級下冊unit5 Section B 3b當中,課文要求就Michael是否應該加入明星足球隊寫一封信,說出自己的看法,筆者把這個任務轉化成了辯論賽,整個班級分為正反兩方,在規(guī)定時間內,每組派出不同的學生從正反兩面去闡述自己的觀點,給出的觀點合理且多的小組獲勝。簡單但緊張的辯論賽,一下就激發(fā)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學生在反復的闡述中,也能夠對本單元的重點句型—if條件狀語從句的熟練運用了。且在辯論的過程中,筆者加入了運用單詞造句、中文翻譯等環(huán)節(jié),把單詞運用、句型理解和口語交際貫穿課堂,形成較為完整的任務驅動。這種由小組競爭活動帶來的多向交流,不僅可以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對學習的自我控制,也促進了學生間良好的人際合作關系。
四、以“雨課堂”整合教學評價
“雨課堂”教學平臺是清華大學與“學堂在線”公司共同設計、研發(fā)出來的教學工具,可以借助微信平臺向老師及時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使老師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筆者利用“雨課堂”教學平臺實時反饋的教學數(shù)據(jù),可以進行教學評價的整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以感嘆句的學習和運用為例,九年級Unit 2 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單元中有關于用感嘆句的知識點,如區(qū)別引導詞what和how的不同用法,一直都是大多數(shù)學生較難理解的部分,通過“雨課堂”整合課前、課中和課后評價,查明學生的困惑點及問題,并在課堂講解中,有針對性地進行落實。1.課前預習。讓學生學習視頻并完成其中的試卷測試,遇到困難可通過查閱試題解析來進行解疑,然后教師通過查閱平臺生成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學生的的難點,調整課堂教學活動內容。2.課中解疑。針對平臺數(shù)據(jù)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進行專項突破,以點帶面,重點解決學生遇到的困難,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總結歸納。3.課后鞏固。通過平臺,提取知識重難點,進行新一輪的鞏固教學,重點講授規(guī)律和方法。最后通過分析第二次測試的數(shù)據(jù),進行總結反思。
在現(xiàn)行的初中英語教材中,很多教學的話題和知識點都是貼近生活,生動而有趣的。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從整合教學內容、教學活動、教學資源、教學評價四個方面入手,能充分激發(fā)學習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王帥國.雨課堂:移動互聯(lián)網與大數(shù)據(jù)背景下的智慧教學工具[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7(5).
[2]高文,徐斌艷,吳剛.建構主義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
[3]周鵑.培養(yǎng)初中生英語學習興趣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