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藥”“神醫(yī)”“神器”……老年人的消費力越來越強,而不法商家的套路也越來越多。
老年人為啥總中“迷魂術”?面對“魔高一尺”,老人如何“道高一丈”?
老人更易被情緒左右
老年心理學家Kircanski等人的研究指出,老年人被騙,關鍵在于情緒!
“情緒”與“理智”就像一對水火不容的雙胞胎。
當個體處于高“喚醒”情緒,也就是“大喜大悲”時,人們面對復雜的任務就會犯更多的錯誤;面對詐騙信息時,也會更關注其中的獎勵線索,從而忽視那些讓他們三思的因素。
社會情緒選擇理論指出,隨著年齡漸長,老年人更加關注自己的情緒體驗,也更“偏愛”那些和積極情緒有關的信息,即“積極效應”。
一方面,由于生理靈活性下降,老年人更難調節(jié)自己高喚醒的情緒狀態(tài)。也就是說,無論是欣喜若狂還是悲痛欲絕,老年人從中“走出來”都要慢一些。
老年人情緒越積極,就越容易被積極信息(通常是詐騙廣告的欺騙手段)所吸引。
頭腦發(fā)熱時明天再說
研究還發(fā)現(xiàn),情緒喚醒程度越高,購買意愿也越高,也就是頭腦越“發(fā)熱”。
那么,老年人該如何應對呢?
面對這些不法商家這種利用“情緒心理戰(zhàn)”設計的詐騙陷阱,老人要學會回避那些高喚醒的銷售情景。對那些看似有利可圖的“天賜良機”,一定要多一份警惕心理;
老年人一定要避免在“頭腦發(fā)熱”的時候,做出決策,尤其是在自己大喜大悲的時候,人們往往運用直覺,而不是理性來判斷事情。
我們也建議老年人多采用“冷處理”的方式來應對“頭腦發(fā)熱”,可以把并不十分迫切的決策“放到明天”,在情緒冷卻之后,相信老年人會運用自己豐富的人生經驗做出更理智的決斷。
子女可以多多陪在老人身邊,耐心、積極地和老年人交流,使老年人感覺到安全與陪伴,并讓老年人相信子女才是最可信的人。
(摘自《健康時報》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