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個編劇敢冒險編這樣一個故事:父親是才華橫溢的工程師卻酗酒嗜賭做不久任何一份工作,母親是浪漫熱情的畫家,把居無定所視作冒險,他們擁有價值百萬美元的土地,四個孩子,過著四處遷徙朝不保夕的生活。孩子們吃不上飯,沒錢去醫(yī)院治病,父母甚至無所謂他們是否上學,孩子們從小學會自己照顧自己,每個孩子都有一只小豬存錢罐,滿心期盼著有朝一日存夠路費,離開家。二女兒珍妮特長大后成為紐約著名八卦專欄記者,在父親去世后將親身經(jīng)歷寫成小說《玻璃城堡》,后改編成同名電影,去年在美國上映。
導演用冷酷的現(xiàn)實開了個頭,最終卻強硬地給了一個好萊塢式主旋律的結(jié)局,愛與包容。珍妮特最終離開了第五大道的豪宅和金融家丈夫,在父親的病榻前盡釋前嫌。父母給四個孩子帶來了災禍般的成長經(jīng)歷,卻也帶來了不對現(xiàn)實妥協(xié)的人生態(tài)度。
如果有人也在做著違背自己本性的工作或以各種生活負擔加身為理由壓抑自己,過著雞肋般的生活,那他或許會停下來想一想女主角從何而來的勇氣,義無反顧地拋卻名利,不再耗竭自我地日復一日;如果有人也曾深感被家庭與父母傷害,看完這部電影后,或許也能換個視角思考……電影只能以一種結(jié)局謝幕,而生活時刻都可以重新以另一種方式展開。
(摘自《北京晚報》 金力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