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在《相思》中寫道:
二十年的帳篷,在沙山沙海里,猶如一葉小舟,冷月彎彎地照著,蘇州城外的寒山寺的鐘聲,是能“夜半到客船”嗎?
這里作者用到一個比喻,把二十年的帳篷比作一葉小舟,其文學(xué)意味濃厚,話語含義豐富,被選入上海2017年高考語文試題。從內(nèi)容看,比喻必須包括四個要素:本體、喻體、相似點、相異點。拿上面例子來說,本體是二十年的帳篷,喻體是一葉小舟,相似點是用來臨時棲居的狹小容身之所,相異點是分別用于地面和行于水中。這是常規(guī)比喻,可以稱為“常比喻”,其內(nèi)容完全符合比喻的要求:相似點適宜,相異點明顯。作為典范的文學(xué)作品用例,其相似點巧妙而豐富,包含著棲居主體的孤獨、想象、思念等多重含義,而高考命題者正是抓住這一點來測試考生水平的。
相似點不適宜,是“病比喻”,就是傳統(tǒng)所謂的比喻不當(dāng)。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的《現(xiàn)代漢語》教材有這樣一個例子:“那一棵一棵的大樹,像我們的俘虜似的狼狽地躺在工地上?!苯滩姆治稣f,把放倒的大樹比作俘虜,很難想出它們的相似點。其實這個用例并不是沒有相似點,而是相似點不適宜而已。大樹和俘虜都是被動的處置對象,它們之間有相似點,但這樣的相似點是不適宜的:大樹沒有意志,無法反抗,俘虜有意志,可以反抗,二者在認知上無法建立起有效的比喻關(guān)聯(lián)。相似點不適宜,有時和感情色彩有關(guān)。曹禺的《雷雨》中有一段話,原來是:“她會愛你如同一只餓了三天的狗咬著它最喜歡的骨頭,她恨起你來也會像只惡狗狺狺地,不,多不聲不響地恨恨地吃了你的?!迸魅斯变舨⒉皇欠疵嫒宋铮阉茸鲪汗肥遣贿m宜的,是病比喻。曹禺后來改為:“她愛起人來像一團火那樣熱烈;恨起人來也會像一團火,把人燒毀?!边@個修改后的比喻就是常比喻了。
相異點不明顯,不是比喻,即“非比喻”。比如:“這張桌子很像那張桌子。”這不是真正意義的比喻,盡管二者也不相同,但其相異點不明顯,認知上作為相同的事物看待。這是相同比較,不是比喻,可以說:“這張桌子和那張桌子相同?!庇械挠美?,傳統(tǒng)認為沒有喻體,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鼻懊嬉痪?,一般認為不是比喻,因為沒有喻體;后面一句是比喻,是常比喻。其實,前面一句與其說是沒有喻體,不如說是相異點不明顯,作者描寫的是眼前的葉子和花,想象的是牛乳中洗過的葉子和花,二者相異點不明顯,因此不能構(gòu)成比喻。相異點明顯不明顯,往往并沒有客觀的標(biāo)準,主要是認知上的判斷。魯迅《故鄉(xiāng)》寫道:“(閏土)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遍c土的眼睛和他父親的眼睛,在認知上相異點并不明顯,雖然用“像”連接,但并不是比喻,是相同比較,即“閏土的眼睛和他父親的眼睛相同”。丁春林在《清新純真的孟庭葦》中寫道:“自從剪了一頭清爽的短發(fā),她便整日被人拿著她那‘月亮頭’開玩笑,說她像娃娃?!泵贤ト斒浅赡耆耍尥奘俏闯赡耆?,在認知上相異點明顯,因此這是常比喻,不能說“孟庭葦和娃娃相同”。
比喻形式多樣,用法復(fù)雜,有時不容易判斷。但只要我們抓住比喻的基本構(gòu)成要素分析,就可以化繁為簡,理清關(guān)系,從而正確區(qū)分比喻和非比喻、常比喻和病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