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熱點
在國家?guī)头鱿?,貴州省湄潭縣金花村“七彩部落”村民組因地制宜,發(fā)憤圖強。如今,這里白云青山,樹木蔥蘢,棧道整潔,迷人的“七彩部落”吸引了許多游客。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村民們自豪地說:“我們是幸福的農(nóng)民?!?/p>
金花村村支書告訴記者,之前村里大部分家庭靠種田地及閑時外出務工維持基本生活,村里臟、亂、差,年輕人出去就不想再回來了。近些年,看著附近幾個村都已經(jīng)發(fā)展起來,特別是黨的扶貧政策之風刮來后,村民們的思想觀念發(fā)生了變化,大家通過研究決定把茶葉與旅游結合起來,發(fā)展農(nóng)村特色旅游。后來通過集資入股,發(fā)展集體經(jīng)濟。很多村民開客棧、建茶廠,當起了老板。為吸引游客,村民們晚上搞歌舞表演,村里熱熱鬧鬧。過去人均收入僅有幾千元,現(xiàn)在人均純收入有3萬多元,在外打工的后生,現(xiàn)在大多回來了。
多維解讀
1.因地制宜,走特色之路
有經(jīng)濟學家指出:在發(fā)展農(nóng)村、振興農(nóng)村這盤棋上,最該避免的便是模式化、單一化發(fā)展。金花村能在較短時間里異軍突起,因地制宜是其脫貧致富的主要原因。如果不把茶葉與旅游相結合,走農(nóng)村特色旅游之路,怕也會跳入眾多農(nóng)村千篇一律的發(fā)展窠臼之中,而無法做到與眾不同,自然難以達到如今的盛況。金花村的發(fā)展史,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2.改變思路,才有出路
有句俗話說得好:窮不可怕,怕的是沒想法。改革開放幾十年了,有的地方發(fā)展迅猛,有的地方則變化不大。說來道去,區(qū)別在于誰的思想大膽,誰就有機會發(fā)跡。對比金花村的今昔,充分證明了一個道理:改變思路,才有出路。
3.脫貧,輸血更需造血
脫貧路上,有人幫扶助力,可省去不少力氣,但千萬別忘“本”——自力自強,才能徹底告別貧困。金花村的今天,固然受益于國家及時“輸血”,但離開村民們自身的“造血”功能,要邁上小康之路,無異于癡人說夢。任何時候,自力更生才能贏得最后的成功。
時評頻道
無論是綠色茶園還是七彩小鎮(zhèn),美麗鄉(xiāng)村建設,既需要守住鄉(xiāng)村文化脈絡,也需要在此基礎上大膽創(chuàng)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建設好生態(tài)宜居的美麗鄉(xiāng)村,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新農(nóng)村建設也要從“百村一面”走向“一村一品”,只有充分挖掘各自的特色之美、開發(fā)符合人居環(huán)境特點的創(chuàng)造之美,才能吸引外來人、留住本地人,真正把美麗寫在自家的土地上。
這不僅要堅持“群眾視角”,從民生出發(fā)、讓村民滿意,而且要突出“整體思維”,不能為了變而變,而是要推動生產(chǎn)、生活、生態(tài)深度融合。當問到一位村民是否想去城里生活時,他說,“這里挺好,收入不錯,生活實惠,吃住行都方便,不愿離開。”“我是一個幸福的農(nóng)民”,是建設好農(nóng)村的最好注腳。
(摘自《人民日報》2018年7月25日)
奮進新征程,鄉(xiāng)村振興是一場艱苦的跋涉,支撐人們爬坡過坎的,說到底是那么一股子氣與勁。拼搏奮斗成為執(zhí)著追求,懈怠就沒有空間;勇于開拓成為永恒基因,人心就有更多積極向上的力量。對于村民,農(nóng)村是人生出彩的大舞臺。積極進取、勇往直前,才能成為這個舞臺的主角。根基扎在泥土、枝葉沐浴陽光,讓心勁心氣催動向上的力量,鄉(xiāng)村這棵大樹就一定會枝葉參天。
在面對更大的市場、更大的世界時,金花村能守住獨有的資源,憑借“窮則思變”的勇氣和銳氣,破除冰山,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舞臺,實現(xiàn)華麗蛻變,值得所有參與脫貧工作的人思索。
(摘自“新華網(wǎng)”2018年7月26日)
青年視角
幫扶,意味著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對貧困地區(qū)來說肯定是好事。然而在一些貧困地區(qū),對口幫扶卻遇冷,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些對口幫扶沒能根據(jù)地方實際,將需求與供給精準對接。說白了,就是幫人沒幫到點子上。金花村能在不長的時間里迅速發(fā)展起來,實現(xiàn)人均年純收入3萬多元,這與幫扶工作組的“探點精施”分不開。這對扶貧工作也是一個提醒:實施真正扶貧,一定要幫到點子上,扶到關鍵處。
——湖南省寧遠縣第二中學 歐陽賢
扶貧當先扶志。對貧困群眾來說,人窮不能志短。有了志氣,“輸血”才有作用,“造血”才有可能。扶貧中,首先要幫助群眾樹立“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觀念,幫助他們樹立脫貧的信心和斗志,提升致富技能和本領。事實證明,脫貧致富終究要靠辛勤勞動來實現(xiàn)。只有清除思想上的障礙,激發(fā)貧困鄉(xiāng)村干部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不斷解放思想,積極探索,才可能化短處為長處,變劣勢為優(yōu)勢,才能全面打贏這場硬仗。
——湖南省寧遠縣第二中學 樂海英
外因只有通過內(nèi)因才能起作用。毋庸置疑,貧困戶若無法完成從被動等待被扶貧到主動自強脫貧的轉變,返貧隨時會出現(xiàn)。
因此,要想徹底告別貧困,貧困人群就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要像金花村村民那樣,做到人窮志不窮,不等、不靠,更新觀念,及時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自己努力奮斗,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就一定能夠及早實現(xiàn)脫貧奔小康的目標。
——湖南省寧遠縣第二中學 鄔志瓊
教師觀點
欲扶之,應立之
李蘇芳
“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但愿你首先學會有尊嚴地活著。”
1877年,晉陜豫冀等地,遭遇300年一遇的大旱災,顆粒無收。大旱之年,山西茶商常家拿出3萬兩白銀,在該村村北常后街建一座精美的戲樓。大災持續(xù)了三年多,常家戲臺也建了三年多,人們只要搬一塊磚頭,便可在建筑現(xiàn)場吃三餐飯。安徽歙縣曹元敏,每遇災年,便在家里建造園圃,來幫忙的難民,每日工資定為兩升大米……這種含蓄的救助,飽含著尊重、溫暖。
什么是貧弱?世上總有弱者,弱者的出現(xiàn),有種種原因,或遇到災難,或先天不足,他們一時無法改變命運。面對貧弱者,我們應該用善良呵護其尊嚴,用愛支撐其信念,鼓勵他們用汗水澆灌成功,用自強挺起脊梁,有尊嚴地活著,進而幫助他們從困境中走出來。扶貧先扶志,扶好更要立好。
有一種幫扶,是上呼吸機式扶貧。插上管子,呼吸順暢,管子一拔,馬上就不行了。自身失去機能,純靠外力。扶貧是各級黨委政府的責任,但這不等于簡單的“給錢——拿錢”。坐著能拿到錢,誰還起來干?貧困戶動力沒有被激發(fā)出來,靠政府發(fā)錢維持著,人窮疊加志短,拉著手能站著,撒開手就癱下,這個成效能好得了?
“志之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也。”一個人,很容易自我歸類,自我劫持。而人的這個歸類慣性,會讓自己迷失方向,找不到自己的內(nèi)心,往往還未等到別人蠶食鯨吞,淪陷已從自我這里一點一點開始。當一個人學會了說無奈,并且在心底里暗自屈從了這種無奈,并把它正?;?、合理化,此時,傾斜的靈魂會慢慢倒下。生活擠兌你成為弱勢,而你讓自己變成弱者。所以,即使處于貧弱的處境,也不要做一個貧弱的人。擺脫貧困首先要擺脫“意識貧困”“思路貧困”。那些掙扎出貧困泥淖的人,要感謝的不是貧困,而是那些讓其在貧困環(huán)境中還能奮發(fā)向上挑戰(zhàn)貧困的力量,包括來自個人和家庭的力量,還有來自社會的各種力量。個人,不應放棄努力。同時,社會要給窮人改變命運的希望和機會。
“萬物皆有縫隙,那是陽光照進來的地方。”即使深陷困境,自尊自愛自強的人會用自己孜孜不倦的努力、金石可鏤的精神,修正并改寫人生的軌跡。與命運不斷抗爭的人,才能打造真正屬于自己的亮麗風景線。生命是一次美麗的饋贈,不負此生則需要堅持不懈地努力,對莊稼而言,“最好的肥料是農(nóng)夫的影子”。即使在沙漠戈壁、懸崖峭壁等惡劣的氣候環(huán)境下,持之以恒播撒希望的種子,也有可能迎來繁花似錦。幸福路上,沒有坐享其成的乘客、事不關己的看客、躺著乞要的懶客,你、我、他,億萬中國人,都是劃槳者、搏擊者。讓有涯之人生、有限之精力,在“莫向光陰惰寸功”的執(zhí)著里,成為那束自尊自愛的強光,照亮風景殊異的人生彼岸。
欲扶之,應立之,此言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