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先生曾在1924年寫過一篇《差不多先生傳》。文中的差不多先生常說:“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小時候,他媽媽讓他去買紅糖,他買了白糖,他說不都差不多嗎?
在學堂,先生問他直隸省的西邊是哪一?。克f是陜西。先生說:“錯了。是山西,不是陜西?!彼f:“陜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嗎?”
終于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一時尋不著東街的汪大夫,卻把西街牛醫(yī)王大夫請來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尋錯了人,可病得很嚴重,于是說:“汪醫(yī)生和王醫(yī)生也差不多,算了,讓他試試吧?!庇谑峭醮蠓蛴冕t(yī)牛的法子給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一會兒,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嗚呼了。
以前看這個故事只覺得很幽默,但現(xiàn)在看卻覺得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差不多先生”的縮影。
上大學的時候,能及格就行,反正我也拿不到獎學金;工作后,敷衍馬虎,反正每個月就那么點工資,做得再好也不會給我加薪,差不多就行了;婚姻上,到了該結(jié)婚的年紀,找對象找個差不多就得了;做父母的也常常會說,“差不多就行了,不能讓我的孩子那么辛苦……”
有時候,你明明可以做得更好,卻用“差不多”這個借口讓自己妥協(xié)了。我們往往就毀在凡事只求差不多上,得過且過。不知不覺中,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和別人——差了好多。所有的差不多,到最后都會報復(fù)你。
一個追求精益求精的人,不會以“差不多”的態(tài)度來對待一切。作家柒柒說過一句話:“一個人真的不能輕易地妥協(xié)或?qū)⒕?,一旦你決定妥協(xié),很快就會潰不成軍,你所在乎的東西,會一樣樣失去。你以為是妥協(xié)一次、將就一回,其實卻是妥協(xié)一世、將就一生。”
只有當你不再滿足于“差不多”時,生活才會厚愛于你。工作中,不懈怠;生活上,不湊合;感情上,不將就。不過“差不多”的人生,才是最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