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這是一個哲學問題,而她卻用對地質科學的畢生探索漂亮作答。3月22日,2018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學家獎”的頒獎典禮上,一位82歲的中國老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她就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英國林奈學會外籍會士、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張彌曼女士。
“我的古脊椎動物研究生涯始于大概60年前。”張彌曼在頒獎典禮上表示,自己最初選擇專業(yè)并非出于興趣,而是響應國家號召,但做起研究后“發(fā)現(xiàn)非常有意思”,如同“先結婚后戀愛”。
張彌曼生于1936年,父親是上海一家醫(yī)學院的教師。1937年“八·一 三”淞滬會戰(zhàn)后,父親帶著全家先疏散到南京,又搬遷到重慶,之后又輾轉江西各地。其間,有件趣事幾乎成了張彌曼日后學地質學的先兆。有一次,她在流亡路上偶得《談天說地》這本書,令她沒有想到的是,后來在大學上《普通地質學》時,老師居然講到了這書中的一些內(nèi)容。
1953年,17歲的張彌曼響應國家“地質報國”的號召,考入北京地質學院。1955年,張彌曼被送到莫斯科大學學習古生物學。當時在蘇聯(lián)訪問的魚類學家伍獻文建議張彌曼研究魚類。她聽了伍先生的建議,從此開始了對魚化石的研究。張彌曼經(jīng)常到莫斯科河岸邊的全新世沉積中采集魚化石,夜里用小船撒下橫跨莫斯科河的漁網(wǎng),清晨把撞在網(wǎng)上的各種魚類采集下來進行研究。1960年,張彌曼進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工作。每年約有三個月,她都在荒野采集化石。
1980年張彌曼訪學瑞典自然歷史博物館,看到瑞典學派代表人物雅爾維克用25年時間還原的肉鰭魚化石。震撼之余,她決心用最短時間追趕上去。那時沒有CT技術,想從內(nèi)到外“看清”微小的魚化石,需要一種復雜的連續(xù)磨片及蠟制模型方法。張彌曼還原的是云南曲靖的楊氏魚,其顱骨化石只有2.8厘米長,需要先磨掉極微小的一塊,在顯微鏡下畫出切面圖,直到整塊化石完全磨完為止。她畫了540多張圖,把它們貼在平整的石頭上,用熔化的石蠟和蜂蠟,制作出薄薄的拓片,再將剖面圖雕刻出來……最后,所有剖面拼出一個20倍等比例放大的標本。
漸漸地,博物館里的人都知道這個中國女人“不睡覺”。于是,有人給她搬來躺椅;有人在她桌上放一束鮮花表達敬意。就這樣,她僅用兩年完成了這項研究。
按照瑞典學派的觀點,楊氏魚應有一對內(nèi)鼻孔,頭顱分成前后兩半,由一個顱中關節(jié)連接。張彌曼在做這個魚標本時,既沒找到內(nèi)鼻孔,也沒找到顱中關節(jié)。內(nèi)鼻孔是魚類“登陸”時學會呼吸的關鍵構造。由于她的工作無可挑剔,人們開始對內(nèi)鼻孔的起源,乃至四足動物的起源有了各種新的認識。后來,她用更多證據(jù)動搖了瑞典學派的權威,在國際古生物界激起軒然大波。但張彌曼說:“真理不辯不明,從不后悔這么做?!敝钡?995年,世界古生物學界才普遍認同她的觀點,肉鰭魚類起源的中心地區(qū)也逐漸從歐洲和北美轉向了中國云南曲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