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師:反彈琵琶出新意,李愷威同學的闡釋雖然和大家的觀點有些不一致,但就像琴瑟和鳴,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啊。
李 柯:是的,李愷威站在反對“辛苦說”的一面,提出了“幸福說”,通過對比論證,將道理說得清晰,透徹,讓人容易接受。
郭 坤:我覺得李愷威講故事很有一手。文中猴子的故事正是他“幸福說”的閃光之處,雖屬于反面,但效果上正反對比,與駱駝故事高起低落,相得益彰。
李亞琪:李愷威的對比論證,除了有反襯效果外,如“饑不擇食”與“有備無患”對比、“干草”與“青草”對比,還有正襯效果,如三處“擔心”對比,思維的碰撞,讓論證過程火花四射。
趙 琳:還有一處很好的正反對比論證,就是拿泛論的“我們”和特舉的蘇軾對比,它聯系現實,貫通古今,雖然包含的信息量不多,但是勝在有內涵啊。
老 師:大家的目光很敏銳,抓住了愷威同學發(fā)言的最大亮點——對比論證,而且客觀公正地發(fā)表了自己的見解。平心而論,愷威同學的述評是精彩和成功的。不過,大家沒有發(fā)現他結構上的精彩對比,這才是愷威同學對比論證的高妙所在。首先是人和物的對比,人會“情人眼里出西施”,駱駝會“我的眼里只有你”,別有情趣;接下來是物與物的對比,猴子吃不到香蕉,駱駝安享干草,反差強烈,震撼人心;再接下來還是物與物的對比,“青草”鮮嫩,“干草”延命,孰輕孰重,一目了然;最后是人與人的對比,“我們”充滿擔心,蘇軾灑脫自如,誰更幸福不需多言。這樣的結構安排,同類求異,異類求同,從而讓對比論證異彩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