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5年7月29日,美國天文學家邁克爾囟布朗和他的團隊高興地向全世界宣布:“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新的太陽系天體,它的臨時天體編號為2003 uB 313!”
這個新天體在哪兒?這時它正在距離太陽約97個天文單位(天文學上一種基本的距離單位,是地球離太陽的平均距離,1個天文單位約等于1.5億千米)的位置上,遠在冥王星的軌道之外。經進一步觀測研究,天文學家們推斷其直徑約有2700千米,比當時測算的冥王星直徑(約2300千米)還要大一些。
力”在“暗中使勁”,才使得天王星和海王星的運行軌道有所偏離。
由此,許多人激動地認為:這新天體或許就是人們期盼已久的“太陽系第十大行星”!
有人立刻強烈反對:“不妥!這個新天體的質量太小,還不足以解釋天王星和海王星的運動異常,因此不能被稱為‘太陽系第十大行星’?!?/p>
但是支持者們說“新天體比冥王星還大,如果它不能稱為大行星,那么冥王星也應該被排除出大行星的行列!”
“天生的冤家”
小朋友們,天體類別的定位可是一個嚴肅的科學問題。其實冥王星在太陽系中的“地位”一直存在不小的爭議。1931年時,天文學家都認為冥王星的大小與地球相近;經過進一步估算,1948年時天文學家們認為其質量接近火星(一顆合格的行星);但到了1978年,由于冥王星的第一顆衛(wèi)星——冥衛(wèi)一被發(fā)現(xiàn),人們便能較為精確地測量冥王星的質量了。一算之下,人們吃·I京地發(fā)現(xiàn):冥王星的質量竟然只有地球的1/500!一時間,“針對”冥王星“行星資格”的質疑紛起。
新天體2003 UB313的發(fā)現(xiàn),把冥王星推到了風口浪尖。天文學家們?yōu)榇恕俺场狈颂煲凑J可新天體是“第十大行星”,要么將冥王星“逐”出大行星行列!
就這樣,2006年8月,天文學家們終于一路“吵”到了在捷克布拉格舉行的IAU(國際天文學聯(lián)合會)“第26屆國際天文學大會”上。經過激烈爭論,天文學家們作出了幾項重大決議:對太陽系的天體劃分出一個新類別——矮行星(比原有大行星小,比小行星大)。同時,“行星”的概念也被重新定義了!
新天體2003 UB313的“橫空出世”,讓冥王星遇上了“天生的冤家”。冥王星不由分說地被“拖”出大行星的行列,同新天體一同歸入了矮行星,也讓全世界的天文教科書都隨之改寫!原先“九大行星”的說法,也一下子成了“老黃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