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自古以來就是文化必不可少的組成元素,它不只是文人墨客的靈感來源,更是文化興盛的搖籃。在漫長的歲月里,永安溪是浙江省臺州市仙居縣的母親河,為該縣社會發(fā)展與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留下了數(shù)不盡的文物古跡,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形成了獨特的永安溪文明。
溯水追源 前世今生
翻開永安溪的歷史畫卷,一段段厚重的積累和沉淀展現(xiàn)在眼前。
溯古洪荒,早在1萬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在永安溪畔的一個河谷平原,靈江流域的文明之火在此點燃。先民們就在溪畔的下湯逐水而居,開渠引水,灌溉田疇,繁衍了先進的農耕文明。
永安溪在唐代時稱樂安溪,俗稱大溪。到了東晉永和三年(347年),仙居開始設縣,以溪為名,叫樂安縣。五代后唐長興元年(930年)吳越王錢镠,因修治盂溪,希望此地永得平安,改樂安為永安,樂安溪也因此而改稱永安溪。
到了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宋真宗皇帝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衛(wèi),而多神仙之宅”,下詔把永安縣改名為仙居縣,但永安溪沒有隨縣名的更改而更改,因百姓仍期望永安溪永遠平安。
永安溪滋育著溪畔的村莊與眾生,涵養(yǎng)了千百年風情與人文。
永安溪兩岸匯集了大批人類文明,國內八大奇文之一蝌蚪文、漢代巖畫、春秋古越文字、東漢石頭禪院、明代桐江書院、道家第十洞天、升仙橋、孔廟泮池、南峰塔、皤灘古鎮(zhèn)等構成了永安溪的歷史畫卷。該縣制作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針刺無骨花燈、九獅圖、彩石鑲嵌享譽海內外;也是“脫胎換骨”“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滄海桑田”“逢人說項”等成語典故的發(fā)生地。
從下湯人到如今的51萬仙居人民,以及仙居下游的靈江流域,永安溪川流不息地哺育了臺州一方人民。她不僅是仙居的生命之河,也是臺州的生命之河。
蜿蜒綿亙 繁華未落
時光荏苒,滄海桑田,永安溪見證著歷史變遷,訴說著千古往事。
“白帆如云云蓋溪,竹排相接密如堤?!惫艜r永安溪其上游達仙居腹地,中游則與陸上“臺括孔道”的起點皤灘相交匯,下游出仙居后匯入靈江與海運相接,是仙居歷史上的“黃金水道”。
永安溪畔的皤灘古鎮(zhèn)依水而發(fā),為歷史上著名的東、西“食鹽要塞”,亦是內河時代“水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jié)點。皤灘成為永安溪上游的一大商埠,在商賈往來交易,舟車交替過往中逐漸成為鹽、布匹、山貨等物資的集散地。
明清兩朝最興旺時,每年經皤灘中轉的食鹽就達5000噸,溪面日停靠商船近500艘,場面極為壯觀。皤灘,一座繁盛的集鎮(zhèn)便在迤邐的永安溪畔迅速崛起,街道四通八達,人流熙熙攘攘?!褒埼杈徘珵?,人共溪聲到小堂”,這一詩句,正是皤灘作為古時繁華水埠碼頭的真實寫照。
自民國初期起,由于交通條件變異,皤灘古鎮(zhèn)逐漸蕭條。特別是浙贛鐵路通車,使皤灘鹽路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延續(xù)近千年的商貿古鎮(zhèn)繁華不再。永安溪也已不再承擔航運的沉重負荷,遠離喧囂。
多少興衰過往,都如江水悠悠。
到了20世紀90年代,昔日運鹽水道上的片片白帆成了串串竹筏,美麗的永安溪煥發(fā)了新的生機——竹筏漂流。如今,永安溪漂流已是仙居縣旅游的一大亮點?!靶⌒≈穹は杏?,秀麗美景兩岸走”,以竹筏為工具,乘一葉竹筏順流而下,能夠真切地感受到“江作青羅帶,水如碧玉簪”的詩畫意境。
錦繡山河 人才薈萃
竹筏在永安溪上悠悠漂蕩,思緒在歷史的長河里徜徉。
遙想數(shù)千年來,有多少仙居英才從永安溪上揚帆遠航,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名載史冊;又有多少全國知名人士向永安溪溯流而來,留下了不朽的文化。
出生在仙居朝陽峰下的唐代詩人項斯,是臺州歷史上第一位進士。大詩人楊敬之見其人其詩,大加贊賞,逢人便夸項斯的詩才人品,四處推薦項斯,形成了“逢人說項”的典故,流芳千古。元代著名畫家,被人稱為詩書畫三絕的柯九思,出生在田市柯思村,他的墨竹被歷代畫家所推崇。南宋兵部侍郎陳仁玉,城關人,他撰寫的《菌譜》,成為目前所知的世界上最早的食用菌專著。明代左都御史吳時來,白塔厚仁人,他與奸臣嚴嵩進行殊死斗爭,名垂青史。
永安溪上,處處是人與水的故事。
傳說忙于治水的大禹來到仙居,流連于神仙居的群山深壑,在蝌蚪崖的千仞絕壁上鏗然勒石,留下至今無人能譯的千古奇文——蝌蚪文,也留下了以人為本、因勢利導、興利除害的科學治水理念。
撫歷朝歷代,仙居縣治水人才輩出。治理運河功績斐然的潘叔政,被明成祖朱棣褒獎。唐朝時,羊、汲二公變賣2平方公里良田修筑湯歸古堰,潤澤萬畝良田,被傳為佳話。
下各湯歸堰、白塔感德堰、橫溪胡公堰這三大古堰歷經數(shù)百年滄桑,至今仍然綠水長流,潤澤一方。
“萬物生成皆神圣,一草一木總關情。”千百年來,仙鄉(xiāng)兒女一直心懷對“母親河”的深厚感情,呵護有加,沒有圍灘造田,沒有污水入河,在踐行“兩山理論”中,仙居縣把對母親河的呵護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保有了完美的河流形態(tài)和清澈的一江春水,永安溪畔處處呈現(xiàn)出“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的美麗景象。
永安溪,這條蜿蜒數(shù)百里,流淌越萬年的母親河,就像擁抱群山的婉約仙子,以柔美的身段養(yǎng)育一方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