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色成為皇族的專用色,經歷了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一個具體的人作為推手。
黃色漸為皇族壟斷
黃色地位的提升是從隋朝的開國皇帝隋文帝手上開始的。
隋文帝楊堅,算是歷史上比較節(jié)儉的皇帝之一。在隋文帝之前各階層皆可服黃,并且以百姓居多,而百姓可穿的面料,價格必定低廉。所以,隋文帝喜穿黃色也許是一種經濟考量。由于皇帝常穿,所以黃色地位日升,最后文武百官商議,就把黃列入尊色之列。當然,隋文帝自己穿黃的同時并沒有禁止百姓穿黃。
后來黃色卻成為皇族的專用色,這件事情就需要另一位推手完成了。唐高祖李淵建國的時候,百廢待興,忙碌中沿用了隋朝的服制,也以黃色為尊。到唐朝第三位皇帝高宗年間,發(fā)生了一件很奇葩的事情。洛陽縣尉柳延穿黃衣夜行,遭到自己部下的毆打。其實這件事可能跟黃色沒什么關系。就算是穿黃衣夜行,規(guī)規(guī)矩矩的老百姓也不至于挨打,更何況官吏,所以他挨打應該另有原因。也許他喝酒晚歸又倚仗官員身份對哨兵出言不遜;也許平時對部下欺壓過重,部下故意裝糊涂打他。但是唐高宗卻認定是色彩混穿造成的。于是,下令禁止百姓和各級官吏再穿黃色,于是黃色就被皇族所壟斷了。
從今天的角度分析唐高宗,很可能是借題發(fā)揮。因為從隋文帝以來,黃色依然是天下人皆可穿。但尊貴之色,皇帝當然更希望自己壟斷。所以,柳延挨打,恰好給了皇帝改變黃色穿著權的機會。
黃袍加身的正版和盜版
在黃色成為至尊色彩并被皇族壟斷之后,又發(fā)生了一個重大歷史事件,“黃袍加身”。一般來說,提起這件事會直接想到宋太祖趙匡胤的故事,但在歷史上他的版本并非原創(chuàng)。
五代時期的后漢朝廷有一位重臣郭威很受老皇帝的器重。由于能干顯得功高蓋主,后來的小皇帝后漢隱帝無法容忍。于是年輕氣盛的后漢隱帝便派人去殺郭威,但郭威那么能干的人,哪有那么容易殺掉?結果殺人不成,反而給了人借口,郭威就以“清君側”的名義殺了回來,隱帝則在混亂之中丟了性命。
而郭威當皇帝就成為眾望所歸,大勢所趨了。那么接下來怎樣操作呢?首先有人報告契丹人打過來了,然后派郭威領兵出戰(zhàn):接下來走到半路將士嘩變:最后集體請愿支持郭威稱帝。當時的情景在史書上是這樣描述的:將士們群情激蕩、人聲鼎沸地奔向驛館。郭威關上大門想把人擋住,但沒用,將士們翻墻而入,請求郭威當皇帝。臺階過道都站滿了人。大家一再請求,郭威不答應,這時就有人上前扶郭威起來。但郭威不配合,怎么辦?于是就從身后把他抱起來,再架住胳膊讓他站穩(wěn)。有人把黃旗撕下來,披到了郭威的身上,接下來就是將士們的歡呼聲了。于是,郭威成為后周的太祖。由于當時找不到黃袍,所以用黃色的旗幟代替。
有了郭威的版本,趙匡胤的“成功率”就有了保障。后周朝廷接到了報告,說契丹人打過來了,于是朝廷就派趙匡胤,領兵出戰(zhàn)。大軍走到陳橋。天黑了吃晚飯的時候,趙匡胤貪杯喝醉了,醒過來推門一看,發(fā)現部下都站在院子里列隊。不僅僅列隊,還把刀從刀鞘里拔出一截,把刀刃露在外面。擺出這樣恐怖的陣勢想干嘛呢?就是希望趙匡胤能帶著大家造后周皇帝的反。趙匡胤還沒來得及回答,就有人把黃袍披在他的身上。眾將士當即拜倒,山呼萬歲。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黃袍加身”的故事。
這兩個故事非常相似。不同的是一個用黃旗一個用黃袍。但是黃袍不是隨時可以拿到的,所以后人認為黃旗加身更為真實,而黃袍加身則說明有所準備。
等級森嚴的官服色彩
黃色被皇族壟斷,發(fā)生在唐朝。同樣,最為細致的官服等級制度也是在唐朝出現的。
“品色衣”一詞在北周就已經出現,品色衣其實就是官員所穿規(guī)定了色彩的服裝。到了隋朝,不同品級的官員之間,服色開始進行區(qū)分。到了唐朝則出現了史上最為細致嚴格的品色制度。
比如,唐朝規(guī)定:三品以上官員服紫,四品深緋、五品淺緋、六品深綠、七品淺綠、八品深青、九品淺青。其中緋色與朱、赤、絳等色,都屬于紅色族群。因此,四五品官員晉升到三品或以上,官服自然也就要從紅色變成紫色,所以“紅得發(fā)紫”這種對一個人逐漸走向顯赫地位的描述,依據的就是官服從紅色變成紫色的晉級過程。或許是嫌唐代的品色制度太細致,宋代做了一定的簡化。于是,一至四品服紫,五、六品服緋,而七、八、九品服綠。
那么老百姓穿什么顏色呢?在宋朝,平民百姓,不論男女,原則上只有兩種顏色——皂、白,而且穿著皂色需要經過審批。正是因為色彩管制,老百姓才有了黔首、白丁、白衣、白袍等跟服裝色彩相關的別稱。
但是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不斷有人嘗試突破管制。其結果就是服裝發(fā)展了很多顏色,也曾流行一時。比如淺絳、淺青、褐色,甚至黑紫、紅紫都曾經出現在百姓身上。當朝廷的反應跟不上的時候,也就形成了對某些色彩的默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