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而不傷,讓人生充滿希望
從廣州越秀北路轉入北園酒家后面,在朱紫寮后街有一座“甘泉亭”,它坐西面東,遙對著名的東濠涌。
這里甚是幽僻,小小亭廊,四周點綴著青竹、芭蕉樹、雞蛋花樹。亭上的楹聯(lián)寫著:
學向幽微,一代碩儒光嶺表;
心無內外,三椽精舍越天關。
楹聯(lián)的大意是表揚了甘泉先生(指明代著名理學家湛若水)對儒家學說的新貢獻?!靶臒o內外”是說湛若水體認天理的“心學”對人而言不分內外;“精舍”指儒家講學的學社,但“天關”指什么呢?
細看撰聯(lián)和書寫楹聯(lián)的,都出自前輩梁鑒江之手,我打算找時間向這位著名詩人當面請教。
入秋后的一天,書法家古桂高邀我茶敘,他知道我對“甘泉亭”有疑問,說:“我有一位朋友,最有資格回答關于湛若水的問題?!?/p>
于是,我見到了湛國楠。他是湛若水的后人,也是中國湛氏促進會副會長、甘泉詩社副主編。湛國楠回答了我關于“天關”的問題:“湛若水一生創(chuàng)辦書院40多所,有學生近4000人。75歲時,他結束宦途,回廣州后興建了規(guī)模宏大的湛家園,并在其南邊建有‘天關精舍’……”
原來“天關”是書院的名字。沿東濠涌興建的湛家園和天關精舍占地龐大,包括現(xiàn)今北至法政路的廣州市委的整個辦公用地,南至豪賢路的芳草街、雅荷塘的大片土地。經過400多年的歷史演變,湛家園和天關精舍已毀,僅在今廣州法政路一帶尚存“湛家巷”和“天官里”的舊稱(因湛若水曾任大官,故人稱天關為“天官”),保留有一絲痕跡。
湛若水關注家鄉(xiāng)的教育事業(yè),在廣東境內廣設書院,造就不少英才,有力地推動了嶺南文化的進程。我悵然若失:這位增城人不僅學術成就驚人,還曾做過明朝的禮、吏、兵“三部尚書”,在廣州置下龐大家業(yè),堪稱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但如今……
“古往今來,繁華一霎!”湛國楠端起茶杯,“我們以茶代酒,慶祝新秋?!畨m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對湛家園的廢棄,湛國楠并無太多遺憾,畢竟興廢轉換是歷史規(guī)律,但他很感激政府,在改造東濠涌時能發(fā)現(xiàn)湛若水曾在涌邊修筑書院的史實,修筑了紀念他的“甘泉亭”,這已經是非常振奮人心的事了。
對祖業(yè)消失于歷史長河中,湛國楠哀而不傷,他對人生充滿希望。他繼承湛若水注重文化的傳統(tǒng),他本人就是一位學有所成的建筑工程師。在秋日清澄無染的天氣里,我領受到來自湛國楠達觀的心態(tài)。
我們聊起了古今文學。秋天是多產的母親,產生出很多叫“愁”的嬰兒(指寫秋天的文學作品)。雖說少年不識愁滋味,但他們的“愁滋味”怎么會沒有?像離別、成績不佳、沒考上理想的學校、父母管束嚴格……也常常被青少年寫入文章中,這類文章,如以“哀而不傷”的筆觸去表達,是最高境界。
文學是保姆,傳播道德
作家徐慧芬在《青青的果子》里講了一個“早戀”的故事:
14歲的青青在夏令營認識了外地一個男生,常常盼望他的來信。這天,她發(fā)現(xiàn)一個男生拿了她的“情信”交給了班主任。
德育課上,班主任念起了“情信”——
“自從分別后,我常常想念你,也常常盼望你的來信,有時身在教室,心卻在你那兒。上星期老師讓我回答問題,我答非所問,還被同學笑了好一會兒……”青青害怕,腦子轟地一下響了起來。
老師講了自己16歲時與一個男生通信的故事,有一次,男生寫給她的信也落入班主任的手里。放學后,班主任把她叫到了自己的宿舍里。她一直都是個班干部,現(xiàn)在見老師摸出信,嚇得臉都變色了。而老師卻沒事似的把信還給了她,和藹地讓她坐下,然后把桌上一只熟透了的桃子,剝掉皮后請她吃。吃完桃子,老師隨手在紙上畫了一株桃樹,桃樹上結滿了大大小小的果實,老師又很仔細地涂上了顏色。老師指著畫上青色的幾只小毛桃說,這些青青的小毛桃雖然可愛,但是沒有熟,沒有熟的果實就不會是甜的。而早戀呢,就像這些小毛桃……后來她在老師的啟發(fā)下,醒悟過來,主動與那個男生終止了早戀關系,把精力都放在了學習上。后來女孩漸漸長大,讀了高中,又考上了大學,再以后她有了情投意合的戀人并成了家,做了母親,當她女兒十四五歲時,她把自己的故事告訴了女兒。
“現(xiàn)在這個早已做了母親的人,她就站在你們面前……”老師說,“你們看,老師也是這么過來的。人的成長,如同種子入土、發(fā)芽、開花、結果,青春期的情感萌發(fā),也是人成長的一個過程。所以我還要說,愛與被愛,是人的一種權利,我們沒有理由可以嘲笑青春時最純真的感情。但是我們要懂得,青澀的果子是不可以隨隨便便采摘的,而待到成熟時才品嘗,它的甜美,往往可以滋養(yǎng)人的一生?!?/p>
聲音停止了。驀然,掌聲響徹空間。
一枚青青的果子悄然企盼在枝頭,早戀令少男少女怦然心動,又令老師家長頭疼苦惱。文中的兩位老師用了機智的比喻方法,很好地解決了這個難題——既勸阻了該女生早戀,又沒有傷害到該女生的面子。將“引導青少年全面、客觀地認識社會,開闊視野和胸懷,提高綜合素質,進而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些空泛的理念,用生動的故事演繹出來,讓文學作品成為“保姆”,向青少年傳播道德。
人物介紹:
徐慧芬,上海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微型小說學會理事。出版《青青的果子》等。曾獲吳承恩文學藝術獎、冰心兒童圖書獎等。
揉直使曲,文學中常見技巧
清代的袁枚在《續(xù)詩品·取經》中介紹寫作技巧時提及“揉直使曲”,他在《隨園詩話》的解釋很清楚:“凡作人貴直,而作詩文貴曲?!本褪钦f寫文章時,要有可讀性,得讓情節(jié)抑揚頓挫。沒有曲折的情節(jié),沒有寄托的文章,像白開水一樣,是不受讀者歡迎的。
小映九歲那年,在河邊的亂石灘上跌傷了腿:爺爺用土方為他治療,但只愈了外傷,關節(jié)、肌肉依舊疼痛難忍,即使扶了雙拐,也難以行走,不得不臥床度日。
一天,爺爺對小映說:“要根治腿傷,除非你能在三年之內找到碰傷你腿的那塊條石。找到之后,把條石鑿磨成石枕,用以醒腦鎮(zhèn)痛,散血化瘀,舒筋活絡。如此,腿傷可不治而愈。倘若在這三年內你找不回那塊條石,你爺爺就無能為力了?!?/p>
小映滿懷信心地說:“碰傷我腿的是一塊黑色的條石,我認得它。我一定能找到它!”
自此,小映無論是風雨寒暑,每天一大早就拄著雙拐、連走帶爬地去到石灘,尋找那塊條石。三年的最后一天,小映絕望地對爺爺說:“那塊石頭,我沒有找到?!?/p>
爺爺說:“實在找不到,就不要找了?!?/p>
“為什么?”
“你的腿不是已經能走了么?還要那塊條石干嗎?”
“可我怎么也想不通:那么大的一塊條石,怎么會被水沖得不見了呢?”
“三年前我就把它扔到了河心深處,你在河灘上怎么能找到?”
這是作家喊雷在《石枕》中講述的一個故事,它的情節(jié)結構是:
災難突至→希望在哪里→漫長的尋找→圓滿的結局
在很短的篇幅中,作者用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揭示了一個非常深刻的主題:我們要勇于直面人生的不幸,只有頑強抗爭的人生跋涉者才能走出困境。
在文章中,“條石”象征困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是描寫“小映”跌倒后要爬起來,憑著不屈不撓的信念和斗志,去戰(zhàn)勝“條石”。
全文的開端、發(fā)展、高潮到結束全文,無不傳達出作者想傳達的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而場景的矛盾沖突、爺爺治療小映傷腿的方法及結果,于曲折起伏中,通過生動的人物形象,將故事的啟迪和教育意義具體地表現(xiàn)了出來。
不用登臨恨落暉
本文開頭提到的“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是出自唐代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這是一首題詠秋天的名詩: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jié),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全詩流露出詩人對眼前景物的愉悅感受。即使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也應把握當前及時行樂,不要無益地痛惜流光,以一種通達的生活態(tài)度擺脫日常生活的束縛、拋開日常生活的煩惱,沒必要辜負良辰佳節(jié)為夕陽西下、為人生遲暮而感慨怨恨。
我在編輯2018年9期《少男少女》時,發(fā)現(xiàn)小作家羅祉熙就很會處理這種題材,他在《外婆的世界》一文中寫道:
外公離世后,外婆搬來我家住,她最愛站在窗前看外面的世界。有一次我忘記帶鑰匙,回到家時卻發(fā)現(xiàn)家門是打開的。外婆說她剛在窗戶看見了我回來,就先把門打開了……不久,對面新建的大廈擋住了外婆的視線,她很失望。見外婆身體越來越差,我唯一想到的辦法就是在另一面墻再開一扇窗。父母說只要我考試考進全級前十名就照我說的辦。
學習很累,我真想放棄,當我看到外婆那渴望看到外面世界的目光時,又咬緊牙關堅持了下來。在這股力量的驅使下,我的成績前十不再是夢……新窗戶終于裝好了,太陽又再次照在外婆身上。外婆去世后,我還是會常常忘帶鑰匙,回家時,我總習慣往窗戶一看,我仿佛又看到了夕陽下外婆在窗前的身影,一幅安靜而又溫暖的畫面。
生活中,像秋怨、傷逝等不如意的事不少,在表達這些情緒時,如用積極面對的心態(tài)來處理,會有溫暖的、進取的效果。筆者也有用類似的筆法寫有《為老爸的手表續(xù)鏈》(附后),與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