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百年前的名人也用微信的話,胡適先生的朋友圈肯定是最大的;但要是弄個公眾號,粉絲最多的恐怕就得是梁啟超了。
學《沁園春·長沙》的時候,語文老師講到“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就播放了一段視頻,里面一群身穿筆挺白色校服的學子在聲情并茂地朗誦,聽到“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時才忽然記起,這不是初中自己也背誦過的《少年中國說》嗎?沒想到梁啟超對中國人的影響如此巨大!
20世紀初,梁啟超在青年人中的影響無有出其右者,是名副其實的大V。其門下弟子蔡鍔、蔣百里、徐志摩、張君勱、范源濂、姜亮夫無一不是國之棟梁。其粉絲圈更是才俊輩出: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猛回頭》《警世鐘》文風明顯梁氏風格;魯迅棄文從醫(yī)為治療國人麻木不仁,何嘗不是受梁啟超“國民性改造”的影響;胡適自述“個人受了梁先生無窮的恩惠”;聞一多、梁實秋回憶梁啟超的影響不約而同想起梁啟超講“公無渡河,公竟渡河”;梁啟超還是“外爭國權,內(nèi)懲國賊”示威活動的真正點火人,沒有他的電報,這個學生愛國運動肯定不叫五四……
“我們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會的棟梁!”正是因為梁啟超的不懈努力,積貧積弱的中國,硬是冒出了一大批充滿了銳氣、朝氣的中國少年,從而讓老大中國蔚然為少年中國!
梁啟超逝世后,雖因政治原因,未能備極哀榮。但從挽聯(lián)來看,無論是他的粉絲還是政敵,都贊其無與倫比的功勛和影響:“平生自許,中國新民”(胡適);“保障共和,應與松坡同不朽”(蔡元培);“文開白話先河,自有勛勞垂學史”(楊度);“共和再造賴斯人”(章太炎)。
長江后浪推前浪,新文化運動已有百年。90后的我們,如何“自信人生兩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