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孝誠
小兒口瘡是一種常見的口腔黏膜疾病,可見于任何年齡,但以嬰幼兒發(fā)病較多。要知道,人體口腔內存在著許多致病菌和非致病菌。在健康情況下,它們和人體保持著相對平衡的狀態(tài),不會引起疾病。
一旦人體抵抗力減弱,就可能發(fā)生口腔局部炎癥、潰瘍。小兒吃過熱、過硬的食物,或家長擦洗嬰幼兒口腔時用力過大等,都可損傷口腔黏膜而引起發(fā)炎、潰爛。小兒患上呼吸道感染、發(fā)熱及受細菌和病毒感染后,口腔不清潔,口腔黏膜干燥,也可引起口瘡。其中,營養(yǎng)不良的小兒發(fā)病率較高。
常見的口腔潰瘍
鵝口瘡
營養(yǎng)不良、慢性腹瀉、長期用抗生素或激素的小兒易被白色念珠菌侵襲,形成鵝口瘡。在初期于頰黏膜、舌、齒齦、上腭處有點狀和小片狀白屑,并逐漸融合成大片,不易拭去,但不疼,也不發(fā)熱。
單純皰疹口腔炎
單純皰疹病毒常侵襲5歲以下的小兒,引起皰疹性口瘡。在小兒發(fā)熱之后,口腔、舌及咽部充血的黏膜上容易出現小的透亮濾泡,不久就會潰破,形成潰瘍,常有流口水、拒食、煩躁不安等癥狀。而頸部淋巴結也會相應出現腫大現象,有壓痛。
細菌性口腔炎
各種球菌常侵犯嬰幼兒,引起口腔炎。口腔黏膜有明顯的充血,伴有大小不等的潰瘍,潰瘍上有灰白色的假膜覆蓋著,十分疼痛,伴有全身反應,如發(fā)熱、咽痛、煩躁、拒食、頸部淋巴結腫大等。
口瘡的局部治療
口腔潰瘍的治療方法雖然很多,但基本上都需對癥治療,目的主要是減輕疼痛或減少復發(fā)次數。
鵝口瘡
常用制霉菌素涂口或用冰硼散、錫類散、青黛散涂患處。
單純皰疹口腔炎
可將維生素C片碾成細末,涂在口瘡患處,每天3次。
細菌性口腔炎
局部和全身治療應同時進行。全身治療宜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等;口腔局部建議徹底清洗,每天漱口3~4次,每次5~6分鐘為宜。然后再局部涂藥,一般可用2.5%的金霉素魚肝油、錫類散、1%的龍膽紫,口痛時可局部用1%普魯卡因,飯前含漱或涂在潰瘍表面。
家庭生活護理
●不要給患兒吃過熱、過硬及有刺激性的食物,宜進食溫涼、富有營養(yǎng)的半流質或流質。
●注意保持口腔衛(wèi)生,經常用溫開水漱口。
●高熱的患兒,及時給予物理降溫,如溫水擦浴或服解熱止痛藥等。
●注意餐具的清潔消毒工作。
●注重日常,多吃蔬果,多飲水,保持大便通暢,并保證充足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