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玲
摘 要:描寫詩句所展現的畫面是近幾年中考的必考題型,教師要指導學生掌握古詩鑒賞之描寫畫面方法。緊扣原詩,了解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激發(fā)想象,細致描畫,都是解答古詩鑒賞題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古詩鑒賞;描寫畫面;方法指導
我國是詩歌的王國,古代詩歌的寶庫有極其豐富的瑰寶。詩中情、詩中景、詩中人、詩中物,猶如天上璀璨的明星。宋朝張舜民有詩云:“詩是有聲畫,畫是有形詩。能詩者多識畫,能畫者多知詩?!痹娙藭阉矏鄣漠嬅鎸懭朐姼柚小!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初中生要能閱讀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作品……能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近幾年,在考試中也頻頻出現請學生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詩句中展現的畫面的題型。如何描繪畫面,筆者做了以下思考。
一、緊扣原詩,簡筆勾畫
描繪詩句,讀懂畫面,理解詩歌內容是前提。抓住詩中主要景物,逐句分析,進行意譯,也就是用現代詩歌的語言和形式來翻譯古詩的內容。譬如描繪辛棄疾《西江月》一詞下闋“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泵枥L時要將天外之“星”、山前之“雨”、“路轉溪頭”忽然呈現出來的社林“茅店”等形象無一遺漏地一一再現。
有時,我們可以借助題目或者詩歌中的關鍵詞了解詩的內容或中心事件。如《江畔獨步尋花》“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敝械男稳菰~“滿”、動詞“壓”繪出了一路春花一路香,百花爭春、萬花爭艷的動人景象?!拔琛薄疤洹备鎏砹饲槿??!皶r時”“恰恰”(形容聲音和諧)是疊字,渲染出畫面盎然的生氣和歡欣的氣氛。描繪時首先要將滿蹊之“花”、嬉戲之“蝶”、嬌啼之“鶯”簡筆勾勒出來。
二、激發(fā)想象,細致描畫
描繪,還要結合詩的上下句去聯(lián)想、想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對畫面進行細致描摹。教師要在平時的詩歌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深入體會古詩的畫面美,或聯(lián)系生活展現情境,或借助圖畫再現情境,或播放音樂渲染情境,讓詩詞中的畫面和詩人的情感在學生腦中生動起來。
教師可以開展多種活動,引導學生聯(lián)想、揣摩、想象畫面。如《游園不值》中“一枝紅杏出墻來”一句,一位教師是這樣引導的:大家閉上眼睛想一想,從一枝出墻的紅杏,你看到了墻內的什么景象?面對這滿園的春色,你想說些什么?如果你是畫家,你準備用什么樣的形式和內容來表現這兩句詩?幫助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通過想象去填補和完善文本中的意義空白。
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是白居易在長慶三年任杭州刺史的時候創(chuàng)作的,中間兩聯(lián)寫景,有靜有動,高低參差,遠近不同,景色如畫,值得好好品味?!皫滋幵琥L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這樣的景象,學生可以調動自己的觀察、旅游經驗,展開想象。
為了增添語言的描寫性,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使語言生動、形象,也可以加入修飾性的詞語,把詩歌凝練的語言寫具體,把畫面寫活,語言要通順、優(yōu)美。
三、知人論世,融情于畫
詩歌所表現的思想內容,常常與作者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有著密切的關系,要真正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對作者創(chuàng)作詩歌的時代背景有所了解。有些背景在詩歌后面的注釋中都有介紹,教師要幫助學生養(yǎng)成看注釋和作者生平介紹的習慣,這對學生理解詩歌是有幫助的。
以杜甫《春望》為例,“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痹姼璧奈猜?lián)展現了怎樣的畫面?這首詩寫于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杜甫在投奔肅宗的途中被俘,困居長安時所作。詩人將其關懷祖國前途、系念妻小的真摯感情熔鑄在景物的描寫中,尾聯(lián)用刻畫形象的手法來表現自己的心情,意思是說:面對淪陷的山河,一位滿頭白發(fā)的老人因焦慮憂愁不停地撓頭嘆息。老人昔日那長長的頭發(fā)如今紛紛斷落,已經短得無法梳髻插簪。才46歲的人便蒼老到這種地步,可見詩人愁苦之深。詩句所描寫的這一細節(jié),含蓄而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憂國思家的情懷。
“感之于外,受之于內”,了解作者經歷,體會作者感受,有助于更深層次描繪詩歌塑造的形象。
四、功在平時,浸潤畫意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的《關于優(yōu)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的建議》指出:小學六年要求學生背誦75首詩歌,初中三年背誦61首,這些詩歌要讓學生讀讀背背,增加積累。除此之外,語文老師還可以有計劃地安排類似“課前5分鐘才藝展示”的語文活動,組織學生背誦詩詞。
帶領學生展開賞析活動的方式是多樣的,比如看詩作畫;比較所學詩歌內容、寫法的異同;觀察月、風、花、草、鳥等,注意它們的靜態(tài)、動態(tài),并用恰當的語句表達出來等。
在背誦的時候,老師不能一味讓學生自己背,要加以指導,引導學生在詩歌背誦的時候想象畫面,賞析詩歌時,勤于理解這些詩的語言和內容,分析這些詩的形象和表達技巧,思考這些詩的感情傾向、政治態(tài)度和深層內涵,從而悟出古詩中某些常見的藝術技巧,諸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諷今、虛實相映、烘托、用典等,從感性認識中,初步獲取一點理性認識,從而提高詩歌賞析能力。
總的來說,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lián)想和想象加以再創(chuàng)造,三是語言要力求優(yōu)美。當考生能掌握這幾個步驟、回答描繪詩詞展現的圖景或畫面的題目時就能應付自如。
參考文獻:
張寶貞.中考古詩詞鑒賞備考研究[J].語文教學通訊,2017(8).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