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祖居相鄰的一座老宅里,總是坐著一位在院子里干活的老阿婆。我至今記得從她家門前經(jīng)過時,透過麻石砌成的大門望進去,總會與她的冷漠眼光相遇。我印象中祖母還在的時候,兩家人好像沒說過話。那老宅雖然是磚瓦房,但建筑格局與龍?zhí)洞鍎e的村民的磚瓦房很不一樣。我除了知道它里頭有一個非常寬敞的院落外,其它一無所知。直到這老宅把剩下的后半部分磚瓦房拆掉重建,我忽然對這座與之相鄰了幾代人的老宅產(chǎn)生了好奇。
我向姑姐打聽這老宅。她告訴我,他們家是“到橋的”,住在里頭的原來是地主,早年做木材生意。至于什么是“到橋”,姑姐反復(fù)給我解釋了半天,我仍沒弄明白。她干脆說:“你回去問你爸吧,他會解釋給你聽的。”
我問父親,他笑著對我說,是“倒朝”而不是“到橋”。以前龍?zhí)吨挥写髴羧思业姆孔硬艜羞@種“倒朝”的建筑格局。所謂“倒朝”就是前面的一宅房舍與后面的另一宅房舍,門戶是相對的,中間隔著一個院落。不過,現(xiàn)在龍?zhí)洞鍍叭皇浅侵写?,欲尋覓這么一座“倒朝”的宅邸,恐怕是找不到了。
我把“倒朝”誤聽為“到橋”。這是龍?zhí)洞逯苓呉粠В_涌、大塘、赤沙、土華、小洲等村落的鄉(xiāng)音。譬如,這一帶的村落,總把燈叫為“丁”,所以,村里人點燈就有“添丁”之意。對于市郊聽到的鄉(xiāng)音,我不免會打趣幾句,學(xué)著村里人的腔調(diào):“擔(dān)張凳(ding),點盞丁。食粒咸脆花星?!狈碁骋粠Вl家生了男孩,就到祠堂掛一盞燈,也是這個意思。龍?zhí)抖攀响籼弥匦藓螅磕甑恼鲁跏?,就是村里添男丁掛燈的時候。
聽父親說,與祖屋相鄰的老宅里的人,是我們的同宗兄弟,還是同一太公,按舊時輩分的序列,我們祖母屬于大房,他們屬于二房,但他們素來比較得寵,所以,承繼的房產(chǎn)就比較多。那座老宅和我們的祖屋都是同一太公留下的產(chǎn)業(yè),不過,他們那間老宅比我們祖屋大了一倍不止。這些舊時代遺留下來的倫理輩分,自然與我們無關(guān),而且我們又從不來往。若按父親說來,雖然我們算得上是親戚,但我并不感到有絲毫的親緣關(guān)系,反而越加感到大家形同陌路。
那座老宅中用怪異眼神看我們的女人,她男人上吊死了。留下她一個女人帶著獨子,一直守著這老宅。因為我祖屋的大門與這座老宅呈一個對角,所以,我從祖屋出來或是走在巷子里,老是覺得有人盯著我。我納悶好像這老宅里頭的人對我祖屋的一舉一動,都非常警惕和留意,充滿戒心。
因與這家人從不來往,這座老宅我就始終沒進去看過究竟。后來老宅不知什么時候拆了,在原址重建了一座四層高的村屋,地基打的是木樁。原來老宅與我祖屋相隔開的兩米寬的巷子,這老宅趁重建之機,偷偷占用了一半的巷子。我們已經(jīng)搬離祖屋到老城區(qū)居住,很多年沒有回去,就不便與這老宅里的人理論。老宅拆了后的幾年間,我祖屋被周圍的新蓋的村屋包圍,經(jīng)常有人把垃圾扔到祖屋的天井和瓦頂,祖屋后的一堵墻也開始裂開,我不得不有了重修祖屋的打算。
按風(fēng)俗我是家中長子,拆卸祖屋時,由我在祖屋的大門上敲第一錘。祖屋的舊門是杉木原板,比較厚重高大,我站在凳子上,用錘敲松門框,不料砸得太猛,門框一下飛脫砸向我的頭,我趕緊頭一偏,躲閃的瞬間,我與老宅的老阿婆的目光無意間碰在一起。在院子里用鍘刀鍘豬草的老太太,她抬起頭望了過來,她射向我的目光是那么銳利,帶著審視、敵意、抵觸,眼神非常復(fù)雜。她手里握著鍘刀,一段豬草散落在刀旁。
這天我與泥水匠商談施工的事情。忽然那位老宅里的老阿婆拄著拐杖,走進施工現(xiàn)場,無厘頭地問了我一句,這房子是你的,你在蓋嗎?我不知她為什么這樣問,不知如何回答她,就點了點頭。這是那位老宅里的老阿婆與我唯一說過的一句話。
祖屋所在的巷頭,有座杜公祠。我從門縫里看過里頭的情景,瓦頂坍塌,雜草叢生,外面墻壁灰黑斑駁,呈傾頹之勢,僅剩一塊咸豐年間刻的“福遠杜公祠”石匾,依稀辨認得出是供奉我們杜氏祖先的祠堂。杜氏族人從珠璣巷遷徙到龍?zhí)蹲钤绲目梢宰匪莸矫鞔?。龍?zhí)洞搴椭苓叺膸讞l村落,原是一片浩蕩的海濤。距離龍?zhí)洞鍍晒镞h的七星崗,是世界公認的最深入內(nèi)陸的古海岸遺跡。海岸線南移,原來覆蓋在海水下面的礁石和沙洲,隨著海水的不斷沖刷,沉積,逐漸浮現(xiàn),可以想象得到4000多年前廣州的城市地貌。
龍?zhí)洞遄栽矫鞔?,陸續(xù)遷來黃、白、何、李、杜、吳、陳、梁等姓氏,他們緊隨最先從珠璣巷遷徙而來的楊、車、馬三姓人家,在這一帶圍墾而居。他們把這一帶取名作“三姓圍”,后諧音為“三盛圍”。龍?zhí)洞謇锶顺Uf到大圍開工,說的就是萬畝果園中的一塊地方。
杜氏祠堂在龍?zhí)鹅籼弥?,?guī)模并不算大,最大的一座祠堂是綸生白公祠,里頭有一幅對聯(lián):
堂建于壬申,公卒于癸巳,當(dāng)年手創(chuàng)艱難,為吾鄉(xiāng)提倡仁風(fēng),身后定評,敘功不在群賢下;
生而為正士,歿合為明神,比歲口碑流播,謂此老主持冥律,夢中來告,勸善渾如住世時。
這幅長聯(lián),鐫刻在綸生白公祠兩根完整的楠木柱子上。是光緒進士潘衍桐所書,潘衍桐曾擔(dān)任過光緒的老師。由于杜氏祠堂荒廢多年,相比其它姓氏的祠堂,各宗親積極集資修復(fù),這讓龍?zhí)抖攀献谧甯械椒浅C尚叩氖虑?。龍?zhí)锻粮臅r,杜氏祠堂曾分配給了兩個無房的村民居住,他們雖然沒有進去住過,但始終不愿意騰出祠堂舊址。
一天早晨,那兩個聲稱有杜氏祠堂居住權(quán)的村民,安排幾位民工偷偷將杜氏祠堂的圍墻拆了,將祠堂內(nèi)的雜物和亂草清理掉,準(zhǔn)備在地基上重鋪一層水泥時,老宅里的阿婆從老宅所在的巷口沖出來,發(fā)瘋似地推開施工的民工,說:“這是我們杜氏祖先的地方,你們絕不能在上面蓋一磚一瓦。”一幫村里的阿婆聞訊紛紛趕來,他們都是杜氏宗親,把祠堂舊址包圍起來,但兩個爭奪杜氏祠堂的村民并不示弱,紫漲著臉硬懟這群白發(fā)蒼蒼的老阿婆說:“誰證明這塊地是你們杜氏祠堂的,這里是當(dāng)年大隊分給我們的,我們都有這房子的宅基地證?!蹦抢险锏陌⑵鸥纱嗄嗟厣弦还颍虿饸У撵籼每薷妫骸斑@祠堂是我老爺和幾位叔伯當(dāng)年合資建的,現(xiàn)在有人想搶奪祠堂,杜門歷代祖先,你們顯顯靈。”她顫巍巍站起來,走到這兩村民面前說:“你們敢不敢站在這塊我們杜氏祖先的地基上,對天發(fā)誓,這祠堂的一磚一瓦,你們曾經(jīng)出過一分一毫。”這時候,幾十位老弱婦孺執(zhí)拗地站在祠堂的廢墟上,兩位爭奪祠堂的村民,怕鬧出事情,只好收拾工具與帶來的民工撤離。
這場帶著歷史遺留問題的紛爭,持續(xù)多年。最終以祠堂歸還杜氏宗族落下帷幕。我之于這場杜氏祠堂舊址的爭奪,略有所聞,卻一向置身事外。祠堂得以恢復(fù)并重建,就成了龍?zhí)洞宥攀献迦说囊淮罂焓?。他們認為祠堂是一個宗族的根,必須守護,才能得到祖先的庇佑,尤其死后,祠堂就是每一位杜氏族人靈魂最終安息之地,并能夠得到一代又一代杜氏后人的供奉。因我很早就離開了龍?zhí)洞?,對鄉(xiāng)里的事情素來淡漠,我不知為什么會發(fā)生這些事情,他們在這么一個封閉的環(huán)境中,互相守望,卻又彼此敵視和傷害。曾經(jīng)留在我記憶中的那段鄉(xiāng)村生活過的情景,反而顯得是那么不真實。
龍?zhí)洞逅拿姝h(huán)水,整座村子差不多嵌進了果林,被人稱做“田螺篤”(田螺尾)。那時候很少有陌生人來龍?zhí)洞?。家家戶戶門前都擺著繡珠花的花架,花架上繃著一塊綢布。我回龍?zhí)毒统闪舜逯械哪吧?,從每家門前花架前經(jīng)過時,繡珠花的女人都會抬一抬頭,好奇地看我一眼,就又埋頭挑起珠串,在打好了畫格的綢布上繡上圖案,繡花針在她們手中翻飛如蝶。
一條河涌從龍?zhí)洞遑灤┒^,自然將整座村子分為東約、中約、西約三個部分。所謂“約”其實是原來的三座小島。村里人管小河不叫河,叫涌。河水在村子南北兩頭拐了彎,蜿蜒流進果林,河道的出水口連通著珠江。
河水漲潮時,村里的小孩紛紛跳到河里游泳。我因不諳水性,總是站在岸邊,望著村里的小孩在河里打水仗。他們不時回過頭來,招呼我下水。我終于鼓起勇氣,但腳尖剛一碰水面,就立馬縮了回來。父親強抱著我下河里學(xué)游泳,我除了嗆了幾口水外,至今連狗仔式都沒學(xué)會。河水退卻,露出河床,姑父和幾位青壯年跳到河床挖塹。在河床上挖一個坑,潑出里頭的水,將漁網(wǎng)罩在里頭,漲潮時,魚蝦紛紛往里鉆,很多時候能收獲一籮筐的魚蝦。
姑父的家與我祖屋相鄰不遠,他家在涌邊,所以他家有埠頭,彎著一只艇仔,一根竹竿上用繩索綁住艇仔。臨水的院墻下淤積了大量淤泥,淤泥上布滿洞穴,時常爬滿了蟛蜞。只要有丁點兒動靜,蟛蜞就紛紛鉆回洞里。
每年的7到8月,我喜歡跟著姑父撐船到果林去。果林充斥著蟬鳴。村里人說:“想窮不會窮,禾熟荔枝紅?!崩笾麑嵗劾鄣貕簭澚酥︻^。我與村里的小孩,拿著粘了蜜糖和蜘蛛絲的竹竿,唱著:“沙蟬叫,荔枝熟,問你得幾部”在樹上粘粘鳴蟬。盛滿了荔枝的籮筐裝船后,姑父撐船出果林,見岸上有鴨子下蛋,便臨時靠岸,撿幾個鴨蛋回家。
夕陽照臨河涌時,狹窄的河岸上。白天忙活完農(nóng)活的村民,坐在樹頭和井欄邊,抽著水煙,有一句沒一句地聊著家常。河岸上升起了裊裊炊煙。有些家里做好了晚飯的,就端著飯碗,走到涌邊,與坐在樹頭、井欄邊的村里人打個招呼,總忘不了問一句:“食佐飯沒???”村里的女人走下埠頭洗衣服,衣服被河水沖刷得漂浮起來,她們拿著香蕉桿做的棒槌,錘打衣服,發(fā)出“嘭、嘭”的悶響,落在黃昏的河里。
若遇上雨天,不能到果林里玩。我便坐在祖屋的門前,望著瓦檐上瀉到天井的雨水。祖屋的屋檐下,燕子筑了一個窠。我想爬上瓦脊,看一下屋檐下那一窩燕子。我爬上梯子沒幾步,就被祖母發(fā)現(xiàn)喝止住。祖母生怕我壞了祖屋的燕窩,是非常不吉利的。祖屋的晚上除了木栓與銅齒輪咬合發(fā)出的“咧咧啦啦”的聲響,月色和星光照進天井,我偷偷掀開井蓋,望著井中的倒影。我至今記得在祖屋喝的第一口井水,清甜、甘冽。在村中守候的每一個晌午和黃昏,平添的更多是時間流逝的緩慢之感,不過這也留下了足夠的時間長度,讓人去消磨觸摸過的細節(jié)。譬如,偶爾從身邊箭般掠過的燕子,在空中留下幾聲鳴叫,那真是天籟般的呢喃。
從我祖屋穿過窄長的巷子走到巷尾,沒多遠,就到了村里人熟知的“木棉頭”。那里有一棵高大的木棉樹,是村子與果林分界線的標(biāo)志。這棵木棉樹,粗壯得需兩個人才合抱得過來,后來木棉樹四周拔地建起的村屋,使它無法爭奪到陽光,日漸枯萎,最后僅剩下沒有生命的軀干,擠在一片森林中,最后砍伐掉了,村里人重新種植了一棵新的木棉。
往日簇擁在果林茂密枝叢中的磚墻和瓦脊,在我童年的記憶看來,都成了一張舊時鄉(xiāng)村的黑白照。那與我祖屋相鄰的老宅拆掉重建后,我沒見過那守在老宅門口的阿婆,她家重新蓋起了四層高的房子后,在她家往來出入的都是些租客。我不曾想到的是,有一次經(jīng)過龍?zhí)洞宓墓贉蚵?,竟然遇上那老宅的阿婆,她坐在巷口,馱著背,人衰老了很多。她看人總像刀一樣的目光消失了,但我依然覺得陌生,疏離。她眼神顯得落寞,好像時間和歲月磨損了她視網(wǎng)膜上的晶體。
我不知她經(jīng)歷過什么,有過怎樣的命運。我想她在那座老宅中曾擁有過青春、霸氣、財富、甚至權(quán)力,但歷史和時代碾過所留下的車轍,剩下的只有她那張夢想破碎后的臉面。我之于這座鄉(xiāng)村的印象多是些碎片,甚至帶著詩意的想象,但她不同,她一直就在這座鄉(xiāng)村生活,她經(jīng)歷了這里所有的變化。杜氏祠堂的修復(fù),或許之于她而言,是屬于她的那個世界坍塌后,唯一與過去相聯(lián)系的見證。她觸摸著那些磨損的舊痕,表現(xiàn)得孤傲、冷漠,置之事外,但這些磨損的器物,卻讓她找到了那么一絲溫存。
這老宅里的阿婆身處的官滘路,是龍?zhí)洞逍麻_辟的一條馬路。整座龍?zhí)洞宓闹行囊矎囊酝暮佑窟呣D(zhuǎn)移到這條馬路上。到了晚上官滘路會打破白天的沉寂,像打了雞血一樣沸騰起來。那些租住龍?zhí)洞宄鲎馕莸某鞘写蚬ふ?,紛紛涌上馬路。飲食的小推車,賣衣服的晾衣桿,還有賣生活用品的地攤,很快就將短短一段馬路占去一半。龍?zhí)洞逭麄€鄉(xiāng)村格局在改變,唯一沒有改變的是幾大姓氏的祠堂。我能理解,祠堂幾乎是每個鄉(xiāng)村最重要的精神領(lǐng)地,是對傳統(tǒng)慎終追遠的一種表達和載體。我在追懷中,很多東西也在消逝。我祖屋那口井早已封存。也許只有那村中始終陪伴著珠江潮漲潮落的河涌,晨曦鋪灑在它河面上的波光,我想總不會消失吧。
杜璞君,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有作品在 《青年文學(xué)》 《山花》 《作品》 《百花洲》 《散文》 等刊發(f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