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烈文
(上海船廠船舶有限公司,上海 202164)
進行船舶冷藏、空調和通風(以下簡稱:冷空通)設計時,對風機風量大小、風道布置、風管通徑大小、百葉窗尺寸大小及安裝位置等均是有計算依據(jù)和規(guī)范要求的,有時設計過程中碰到實際問題時需要設計人員因地制宜、靈活應變,以達到滿足規(guī)范、方便實用以及節(jié)省建造成本的目的。本篇以上海船廠已建造的一艘4 000 TEU集裝箱船和某綜合物探調查船上的兩個設計案例為例,根據(jù)由船東和船檢提出的兩個問題,分別介紹了船廠給出的規(guī)范和計算公式,最終解決方案得到了船東和船檢的認可。
該艘4 000 TEU集裝箱船由上海船廠為某航運公司建造,在建造過程中,船東提出要增加一整套中壓岸電系統(tǒng),而中壓岸電系統(tǒng)配套的變壓器要安裝在舵機艙右邊的儲藏室內,見圖 1更改后。因為變壓器的發(fā)熱量較大,按要求需要給儲藏室配備機械通風,而原來設計中儲藏室只設置了自然通風——兩個鵝頸式通風筒,見圖 1更改前。根據(jù)船舶設計實用手冊,儲藏室機械通風的風量計算公式[1]為
式中:qv2為帶走散熱量所需的風量,m3/h;Q2為散熱量,kW;ρa為空氣的密度,取1.2 kg/m3;ca為空氣的比熱容,取 1.005kJ/(kg·K);ΔT2為送風溫度與艙室溫度之差,K。
本案例中,變壓器的散熱量由廠商提供,Q2=13 kW。對于電氣設備,若廠商提供不出設備的發(fā)熱量,則可根據(jù)經(jīng)驗公式來估算,其計算公式為
式中:η1為發(fā)熱系數(shù),電機一般取η1=6%,變壓器一般取η1=2.5%;P為設備功率,kW。
估算所得變壓器散熱量為 16 kW,估算結果比廠商提供的值要大,說明估算公式可靠。
ΔT2為儲藏室內的溫度與外界大氣溫度之差,一般取值為 ΔT2=12.5K。儲藏室的設計溫度取 45℃,室外設計溫度取 32℃,相減得 13℃,再放 0.5℃的余量,最終得到溫差值為 12.5℃(根據(jù)風量計算公式可知,溫差取值越小,風量越大,故在設計過程中要將溫差取值減少0.5℃,以使計算得出的風量更為保險)。
經(jīng)計算,qv2=3 105 m3/h。
起初,冷空通專業(yè)給出的解決方案為專門給儲藏室配一臺離心風機(因本房間已配備了鵝頸式通風筒,考慮到風管布置的便利性,選擇配離心風機,而不是軸流風機),見圖1更改后。風機的風量Q選取還需在計算所得風量的基礎上乘以一個富裕系數(shù)k,此處取k=1.2,Q=k·qv2,經(jīng)計算,Q=3 726 m3/h。根據(jù)風機廠商提供的資料,最終風機選型為風量Q=3 800 m3/h,靜壓pt=450 Pa。但此方案馬上被否決,一是船東覺得增加風機成本太高;二是若增加風機,電氣專業(yè)的修改會很麻煩,需要在機艙集控室配電板上增加開關、修改集控室配電板、在儲藏室增加風機控制箱,如此,生產(chǎn)部門的實際修改工作量會很大,故放棄了增加風機的方案。
圖1 儲藏室增加獨立風機
增加風機的方案被否決后,考慮將儲藏室通風并入其它艙室機械通風系統(tǒng)中。由于儲藏室與舵機艙相連,或許可以將舵機艙的抽風管拉一路支管到儲藏室。經(jīng)三維建模確認新增風管布置沒有問題后,需要計算舵機艙風機的風量是否足夠兩個艙室共用。由于舵機的發(fā)熱量主要來自于舵機液壓油,而液壓油由機艙冷卻水冷卻,所以此房間需要機械通風帶走的設備發(fā)熱量很小。根據(jù)船舶設計使用手冊,按照每小時換氣次數(shù)的方法來計算舵機艙的通風量,其計算公式為
式中:q′v1為通風量,m3/h;n1為換氣次數(shù),次/h,一般舵機艙的換氣次數(shù)要求為5~10次;v1為通風艙室容積,m3。根據(jù)計算得舵機艙最大容積v1=483 m3/h,已知舵機艙風機風量Q′=6 000 m3/h,若優(yōu)先滿足儲藏室的風量qv2,則舵機艙所得風量為q′v1=Q′-qv2,取qv2=3 105 m3/h,計算得q′v1=2 895 m3/h。反之,推算舵機艙的換氣次數(shù)n′1=q′v1/v1,計算得n′1=6。
經(jīng)過以上的計算過程,舵機艙風機的風量足夠舵機艙和儲藏室兩個房間共用。但船東認為舵機艙 6次的換氣次數(shù)太少(舵機艙比較潮濕,換氣次數(shù)越大越好),且風機的風量大小也沒有留有余量。為此,冷空通專業(yè)給出了一個合理的解釋并提供了一個巧妙的解決方案:中壓岸電系統(tǒng)只有在船舶靠碼頭時才使用,但船舶靠碼頭后,舵機是停止工作的,舵機艙也相對比較干燥,此時舵機艙的機械通風只需要滿足最基本的換氣次數(shù)(大于 5次)即可;船舶在航行時已離開碼頭,中壓岸電系統(tǒng)停止工作,變壓器不再發(fā)熱,儲藏室只需要用原來的自然通風即可,不需要機械通風,舵機艙風機風量完全用于舵機艙。為了實現(xiàn)這一功能,冷空通專業(yè)在給儲藏室增加一路支路風管后,在原舵機艙風管和新增的儲藏室的風管上各增加1個調風門,用來調節(jié)兩個艙室的風量,見圖 2更改后。在航行過程中,通往儲藏室的調風門完全關閉或調到很小,通往舵機艙的調風門完全打開或調到很大,舵機艙風機完全為舵機艙服務,即舵機艙風量為6 000 m3/h;在船舶??看a頭時,調節(jié) 2個調風門至適當位置,使得舵機艙風量約為2 700 m3/h,儲藏室風量約為3 300 m3/h(具體的調風門開度看實際情況決定)。最終,本次改動的方案為只需增加2個調風門、1路支管、3個E型風柵。這個方案成本低、改動小、節(jié)能環(huán)保,最終得到船東的認可。
圖2 舵機艙風管延伸至儲藏室
該綜合物探調查船入CCS船級社。在送審居住艙室機械通風布置圖時,CCS審圖中心對UPS蓄電池間的通風提出諸多意見,具體內容如下:
“艏樓甲板蓄電池間為自然通風,進風風管的截面積和出風風管的截面積相等,截面積A應不小于按照鋼規(guī)第四分冊第2章第11節(jié)2.11.2.3的計算要求值。如蓄電池總充電功率大于2 kW,則應設機械通風裝置。通風進口和出口應設防火絲網(wǎng)?!?/p>
對于UPS蓄電池室通風,由于起先沒有蓄電池的資料,設計院的初始方案只是給該房間配備了 2個小型百葉窗(M150×200),見圖3改前。針對審圖中心提出的問題,船廠冷空通專業(yè)對規(guī)范進行了深入研究,并根據(jù)規(guī)范給出的公式等進行計算,最終給出修改方案,見圖3更改后。船廠給CCS審圖中心的答復如下:
1)已根據(jù)鋼規(guī)第四分冊第2章第11節(jié)2.11.2.3的計算更改了進風管的截面積,且進出風管的截面積相等,目前配的百葉窗分別為 M500×615 和M450×685。百葉窗的布置和進出風口的截面積計算見相應附件。
2)蓄電池的總充電功率為9.5 kW,但蓄電池為閥控型蓄電池,只有透氣型蓄電池的充電功率大于2 kW時才需要配機械通風。
3)進風口的百葉窗上帶7目/英寸的銅絲網(wǎng),能起到防火絲網(wǎng)的作用。
下文介紹設計過程。
首先,蓄電池的總充電功率為9.5 kW,根據(jù)《鋼規(guī)》第四分冊第 2章第 11節(jié) 2.11.2.4“安裝透氣型蓄電池組的專用艙室、箱或柜,如蓄電池組的總充電功率大于 2 kW,則應設有機械通風”,但該船蓄電池為閥控型蓄電池,《鋼規(guī)》對閥控型蓄電池組沒有機械通風要求,故可采用自然通風。為節(jié)省成本和方便操作,本船決定采用自然通風——為該蓄電池間配 2個自然通風百葉窗。
自然通風的方案確定后,接下來就是確定百葉窗的通風面積,根據(jù)《鋼規(guī)》第四分冊第 2章第 11節(jié)2.11.2.3的計算公式[2]
式中:A為蓄電池室進出風管截面積,cm2;Un為蓄電池的標稱電壓,V,此處已知Un=12 V;Q為蓄電池電容量,Ah,此處已知Q=200 Ah;n為蓄電池數(shù)量,此處已知n=32。計算得A=1 536 cm2。
考慮到百葉窗的鋼絲網(wǎng)、葉片等會影響其通風面積,取百葉窗的通風效率為ηf=0.5,則實際需要的百葉窗的圍板通風面積為
計算所得A1=2 712 cm2。按照《鋼規(guī)》“進風風管的截面積應和出風風管的截面積相等”的要求,根據(jù)實際放樣情況,選擇底部進風口百葉窗尺寸為M500×615,頂部出風口百葉窗尺寸為 M450×685,其布置見圖3改后。
結合本船設計實例,總結出UPS蓄電池室通風布置的三大注意要點。
1)確定蓄電池室采用機械通風還是自然通風,若為機械通風,風機須防爆,風量按規(guī)范提供的公式計算得出;百葉窗的面積也須按規(guī)范提供的公式計算得出,詳細的說明和計算過程見《鋼規(guī)》第四分冊第 2章第11節(jié)蓄電池組,在此不再贅述。
圖3 蓄電池室增加自然通風百葉窗
2)注意UPS蓄電池室的通風口與其它房間的通風口的間距問題。有些船舶的危險區(qū)域劃分圖要求:蓄電池室的機械通風風口的危險區(qū)域范圍為3 m,自然通風風口的危險區(qū)域范圍為1 m,如果達不到3 m或1 m的距離,則周圍房間的電氣設備應選用防爆型。該船UPS蓄電池間采用自然通風,百葉窗與周圍房間的百葉窗或門的間距最小距離大于1 m,見圖3改后。
3)注意蓄電池室的通風口距離甲板高度?!朵撘?guī)》第四分冊第2章第 11節(jié)2.11.2.5“……出風口應設在頂部,進風口應設在底部,并有防止水和火焰進入的措施”中沒有具體規(guī)定設在底部的百葉窗距甲板的高度,若不考慮其它因素,單從通風的角度來講,底部的百葉窗安裝的越低,房間通風效果越好。在與 CCS審圖中心溝通的過程中,審圖中心根據(jù)《載重線公約》第 19條通風筒(1)“……在位置 1的通風筒,圍板在甲板以上的高度應至少為900 mm,在位置2的通風筒,圍板在甲板以上的高度應至少為760 mm……”,要求底部百葉窗的開口下邊緣距甲板高度必須大于760 mm(本船艏樓甲板UPS蓄電池間屬于位置2)。但見圖3改后,可看出若設在底部的百葉窗移至底邊距艏樓甲板760 mm,則該百葉窗距離右上角最近的分油機間百葉窗的距離就會過于接近,且小于1 m。為此,經(jīng)過再次認真研究《載重線公約》,發(fā)現(xiàn)大部分人詮釋《載重線公約》時往往遺漏了第 19條通風筒(1)的第一句話,即“在位置1或位置2,通往干舷甲板或封閉上層建筑甲板以下處所的通風筒,應有鋼質的或其他相當材料的為伴,其結構應堅固,并且與甲板牢固地連接。在位置 1的通風筒,圍板在甲板以上的高度至少為900 mm,在位置2的通風筒,圍板在甲板以上的高度至少為760 mm……[3]”??梢姟遁d重線公約》中通風筒圍板高度位置1為900 mm、位置2為760 mm的前提是通風筒為“通往干舷甲板或封閉上層建筑甲板以下處所的通風筒”,即通風筒或者其所連接風管必須穿過本層甲板進入下一層甲板。本案例中,百葉窗只服務于UPS蓄電池間,并沒有連接風管穿過艏樓甲板,即便有雨水從百葉窗進入UPS蓄電池間,雨水也只會停留在本層甲板,不會進入下一層甲板。為確定一個準確的高度,參考《載重線公約》第 18條干舷甲板和上層建筑甲板的各種開口(4),即“在位置1,升降口門口的門檻,在甲板以上的高度應至少為600 mm,在位置2,則應至少為380 mm”。最終選取底部百葉窗的高度為底邊距離艏樓甲板380 mm,審圖中心認可該方案。
冷空通專業(yè)包含的系統(tǒng)比較雜,其涉及的面很廣。就目前為止,冷空通專業(yè)需要熟悉的規(guī)范或規(guī)則有各船級社規(guī)范、《SOLAS公約》、《載重線公約》、《綠色船舶規(guī)范》(CCS)和《海上噪聲等級規(guī)則》等等。
該專業(yè)在設計過程中要考慮的因素非常多,除了有通風換氣、氣流組織、制冷取暖等因素外,還有規(guī)范安全要求、舒適性、節(jié)能環(huán)保、減振降噪等。在布置安裝設備、風管時,還需要考慮船體結構、艙室內裝,應盡量做到布置簡單、安裝方便、整體美觀。今后的船舶對冷空通專業(yè)的要求只會越來越高,空調系統(tǒng)、冷藏系統(tǒng)、通風系統(tǒng)只會越來越復雜,且與船體專業(yè)、內裝專業(yè)、電氣專業(yè)的融合度會越來越高,這對冷空通專業(yè)設計而言的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也是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