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毅芳
“約定俗成”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荀子的《正名篇》,荀子認為:“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于約則謂之不宜。名無固實,約之以命實,約定俗成,謂之實名。名有固善,徑易而不拂,謂之善名?!敝饕侵笇τ谀骋患s定事物,在大部分社會成員接受其約定的名稱之后,就開始用這個名稱稱呼這種事物,時間長了,就成為這種事物的名稱了。如果有人用其他的名稱來稱呼這一事物,則被認為“異于約則謂之不宜”。本文主要對民間美術中“約定俗成”中的審美特征和價值進行分析研究。
在葉朗先生的《美學原理》一書中將審美領域的范圍界定在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科學美、技術美,其中在社會美中提到日常生活的美、民俗風情的美和節(jié)慶狂歡等。社會美是指社會生活領域,而社會生活又是人的生活世界,在一定歷史時期,各個地區(qū)的人民群眾都有自己相對穩(wěn)定的生活方式,當這種生活方式完全超越功利而成為一種純審美活動時,便顯示出原本的審美價值。民間美術中“約定俗成”的具體事項無疑與此相一致,可歸總為:人生禮儀、歲時節(jié)日和信仰崇拜。
人生禮儀是在社會傳統(tǒng)習俗的大背景下,由勞動人民經(jīng)過長期的生產(chǎn)實踐活動約定并執(zhí)行的一系列禮儀,包括誕生、婚姻、祝壽等幾個方面。這些禮儀習俗承載著人類在特定的區(qū)域文化中對自身在不同生活階段或不同生活環(huán)境中活動的某種說明和對自身存在的理性思考。下面以山西為例進行詳細分析:誕生禮,一個人的誕生對于其家庭乃至整個家族都是一件至關重大的事情。孩子出生到滿月,姥姥要饋贈各種食物,忻州一帶以送各種手工衣物(多以布老虎、虎頭帽、鞋)為主,希望孩子健康成長,還會贈送一籃花饃,其中一定要有兩個“奶頭饃饃”,狀如乳房,上面捏幾個小面人,表示團圓。而在其他地區(qū)同樣也要贈送形態(tài)各異、名稱不同的面塑作為佳品。婚姻,是人生禮儀中的又一大禮,是人類社會重要的生活禮儀。山西晉北,結婚當日一對新人各要吃一對面魚和面兔,并將一對用紅線連在一起的面兔放在洞房門頂上以象征玉兔金緣。另外剪紙是不可缺少的傳遞吉祥的物象,如喜花、龍鳳呈祥、魚戲蓮、鸞鳳和鳴等。祝壽山西各地均有此習俗,其儀式也相對隆重,送壽桃是儀式中最具代表的行為習俗,以此祝福老人長壽百歲。無論哪種藝術表現(xiàn)形式都是為了表達人們對人生的祝愿,對新人的祝福和祈盼。
歲時節(jié)日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俗學的一個重要的概念,主要指在時間運行和周而復始的循環(huán)過程中,在人們社會生活中約定俗成的,訴諸藝術手段和觀念情感的特定時日,且伴隨著各種民俗活動的發(fā)生。因各地區(qū)文化的差異性,歲時節(jié)日習俗也有變化,我們主要以大眾熟知的歲時節(jié)日作為重點,主要有:春節(jié)、元宵節(jié)、端午節(jié)等。春節(jié)是中華民族最為隆重,最具民族特色的節(jié)日,春節(jié)期間第一個慶祝活動便是迎接諸神,尤其是灶神在一個家庭中地位尤顯突出,每家每戶都會在灶神前隆重供奉“棗山饃”,寓意米面成山,表達一種豐衣足食的美好愿望。除此之外,貼春聯(lián)、貼門神等在民間代代相傳。元宵節(jié)是春節(jié)之后又一個慶祝高潮,它的熱鬧程度不亞于春節(jié),如果說春節(jié)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歡慶時日,那么元宵節(jié)則是群體性歡慶時日,各種民間藝術無論是動態(tài)的表演(跑旱船、扭秧歌等)還是靜態(tài)的剪紙、面塑、年畫等都融為一體,共同承擔起節(jié)日習俗的精神追求和豐厚內蘊。端午節(jié)佩戴香包源于古人的驅邪避瘟的習俗,民間有“端午到,戴香包”的說法,即用碎布做成禽獸、花卉等各種形狀,內裝倉術、艾草等中藥材,佩戴在孩子身上,后相沿成俗。
說到信仰崇拜,何星亮先生在《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中講道:“每一種文化體系活文化叢都可以分為上、中、下三層結構,亦即‘表層’、‘中層’和‘深層’……深層文化是以人的意識形態(tài)表現(xiàn)的,它是內隱的,無形的,不易覺察的,它是潛藏在人的頭腦中的宗教觀念、審美觀念、價值觀念以及各種信仰等”。信仰崇拜正是深層文化的主要體現(xiàn)。在廣大農村人們除了自然信仰(如:日神、月神、水神、火神等)之外,還包括人神信仰崇拜(如:關羽俗稱關公、財神、門神等)和俗神信仰(如:福祿壽三星、喜神、土地神、灶王神等)。伴隨著精神活動的信仰崇拜有多彩的情感世界,往往會把內隱的、無形的、不易覺察的追求、信念和祈盼用看得見的行為活動和圖像形式表達出來。信仰崇拜滲透在廣大勞動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支配著人們的精神生活。
陜北紅棗旅游 宋桂英
棗山 山西晉城
民間美術中約定俗成的民俗事項具有廣大勞動人民意識形態(tài)的意義,但它不同于一般意識形態(tài),而是和民間的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因而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群眾性一般包含形成、接受參與、分享發(fā)展三層含義。形成是指廣大勞動人民在生產(chǎn)生活中約定而形成的特定活動和活動中產(chǎn)生的圖像作品,這些特定的活動或圖像作品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被廣大勞動人民所接受并參與其中形成了接受參與的群眾性,人們在參與的過程中分享這一活動,使其得到長期的發(fā)展,稱之為分享與發(fā)展的群眾性。集體性狹義上講是人們集體參與的長久以來約定俗成的活動,相對于個人而言。廣義上講集體性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是一種群體性的審美活動,需融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大背景中解讀,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民族、不同階級,群體性的審美活動有共同的審美意識,共同的精神追求,但文化的差異性對集體審美意識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例如:元宵節(jié)的各種活動,以其獨特的精神需求長久地存在于中國的廣大城鄉(xiāng),是勞動人民集體參與的活動。在山西嵐縣每年二月舉行擺供活動,屆時,各家積極將桌子和精心制作的面塑擺在桌案上,貢品相連,視若長河,觀賞者熙熙攘攘,是一次群眾集體參與審美活動的典型代表。
在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人們對物質文明的追求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對精神文明的追求更多是為了心理的祝愿和滿足審美的需求。隨著社會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民間美術逐漸派生出完全精神性的“純藝術”。當代的廣大農村,人們的精神活動占據(jù)上風,其相應的美術作品也蘊含了豐富的藝術審美元素。人們在勞動之余必然要尋求一種精神寄托,各種約定俗成的民俗活動,成為他們精神寄托的載體。地域性又稱地方性,從局部形式上看,約定俗成的地域性呈現(xiàn)出簡單、地方色彩極濃的特點,從整體來看,地域性不僅局限在藝術表現(xiàn)形式,也體現(xiàn)著地域精神和情感的內涵。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們對自己本民族、本地區(qū)約定俗成的民俗事項有一種特定的審美意識,并直接作用于審美活動。如山西柳林剪紙藝人宋桂英的作品《陜北紅棗旅游》,在柳林,林立的棗樹與黃河相呼應,黃河連著柳林和陜西的榆林縣,茂密的棗林,鮮紅的大棗和人們收棗的勞動情景成為藝人創(chuàng)作的源泉。特殊的地域環(huán)境,使藝人形成了特殊的生活方式、審美意識,其作品自然也具有獨特的地域風格。
民間美術中“約定俗成”的民俗事項具有教育、認識和欣賞三種價值。在民間美術這一活態(tài)的物化形式,不僅折射出廣大勞動人民的信仰觀念、審美觀念,而且影響著人們的認識與教化的思想觀念。它們相互融合在約定俗成的實體藝術中。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里人們倡導的忠、孝、仁、義等成為幾代人所追求和向往的目標,教育價值便在約定俗成的民俗事項中完成。民間美術更多的是審美活動,認識價值往往是通過審美活動來完成的。作為承載民族文化的民間美術與其他藝術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群眾參與創(chuàng)作的作品的完成并不等于結束,創(chuàng)作完成后要通過勞動人民對它進行解讀,而后必須要大眾積極投入到整個創(chuàng)作活動中即進入欣賞階段。如山西各地七月十五中元節(jié),人們捏制面羊不僅是為孝敬祖先,而且還用于教育下一代,這種宣揚與傳播是自覺的。人們將面塑這一實體作為教化天下的手段和媒介,是為約束自己的行為、教育那些不遵守社會道德之人而賦予面塑“成教化,助人倫”的文化內涵和特殊含義。對于普通民眾來講,借用面塑這一載體無需用文字表達的可以摸得著、看得見的實體進行交流、溝通人神、宣揚教化,達到認識的深層意義。當面塑作品借助約定俗成的活動一經(jīng)展出,其欣賞價值也伴隨著到來,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了無窮的樂趣。
注釋:
[1]葉朗.美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9:220.
[2]何星亮.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出版.19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