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璇
【編輯寄語】
孩子并非天生就“熊”,當批評他們的時候更要好好想想我們的社會、家庭、學校給予了他們什么樣的教育。
對于異常調(diào)皮的孩子,我們冠之以“熊孩子”之名。南京的昊昊就是個典型案例,無論是其父的大打出手,還是多名家長的聯(lián)合上書請求退學,抑或是校長提出的由家長老師全天候陪同,均不是解決問題的妥善之舉。面對此類熊孩子,我們更應多些包容與忍耐,多些方法與技巧,真正以春風化雨的形式幫助他們完成成長的蛻變。
豐子愷曾言:“孩子的眼光是直線的,不會轉(zhuǎn)彎?!钡拇_,每個孩童都像一粒透明的佛珠,一張潔白的紙,單純得可愛,而后會被世界染上不同的顏色。對于他們的頑劣之舉,若動輒打罵訓斥,那么孩子的世界必是漆黑如墨,充斥著暴力與恐懼;而若聽之任之,一味溺愛,那么他們的生活色調(diào)必然單一乏味,難以親身領略世情冷暖,實現(xiàn)真正的成長與蛻變。
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中這樣寫道:“我坐在斜陽淺照的臺階上,望著小男孩睜著他那清亮的眼睛,用五根細細短短的手指扎蝴蝶結。我愿用一生的時間去等待他把蝴蝶結扎好,是的,孩子,你慢慢來?!边@是何等的耐心與包容??!成長路途中,孩子的叛逆、反抗、不滿亦需要我們以一顆包容之心去撫平,去寬慰。就如傅雷對待其子傅聰一般,封封家書背后是厚重如山的父愛和細水長流般的溫情。傅雷以自己的耐心、關切與睿智引導孩子走上康莊大道,為孩子的成長撐起了一片蔚藍的天空。
在澳大利亞,家長很注重與孩子的溝通交流,進行理性教育和培養(yǎng)孩子學會聆聽的好習慣。家長學習如何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和如何處理孩子的不良情緒同樣重要,光抱怨自己有個熊孩子是沒有實質(zhì)性改變而且是不負責任的。澳大利亞有一些專門的社會機構會幫助家長掌握如何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還有一些家長協(xié)會也會幫助家長學習如何正確掌控和教育孩子。而加拿大的家長更是把中國的古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領會得十分透徹。手中握著“愛心”“平等”“尊重”“理解”“界限”這幾大法寶的加拿大家長們在與孩子的相處中,潛移默化地將這些為人之道傳輸給自己的孩子,自然而然地培養(yǎng)出禮貌友好、言行舉止得體、充滿愛心的下一代。
這些國外教育孩子的成功做法,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嗎?
俗話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面對孩子,不僅僅需要我們的寬容與耐心,更應教會他們世界的規(guī)則與社會生存的法度。一味地溺愛只會讓孩子成為溫室中的花朵,滋長他們的驕橫無禮之心,折斷孩子們翱翔天空的雙翼,最終被時代淘汰。因此,培養(yǎng)孩子的規(guī)矩與法度意識,是父母、老師、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
面對熊孩子,請以關愛之心包容他們,請以規(guī)矩意識引導他們,愛與法度讓孩子完成成長蛻變。
【評點】
在國內(nèi),社會對于“熊孩子”有很大的看法,有的人甚至認為無藥可救。作者則就這一問題,從“愛與法度”兩方面進行了細致的分析,讓我們對如何教育“熊孩子”有了新的認識,觀點值得深思。文章語言簡練流暢,論證過程中,道理論據(jù)與事實論據(jù)有代表性和說服力,尤其是澳大利亞與加拿大對待“熊孩子”的教育方法,很是典型。同時提出以包容之心關愛孩子,更是值得學校、家長以及整個社會反思。夏俊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