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燦
摘 要: 現代技術日益深入身體內部進行改造、設計和建構,從而形成技術化身體。身體的技術化拓展形式可以分為四類:身體的技術化修復、身體的技術化編碼、身體的技術化交互、身體的技術化虛擬。技術化身體的形成導致人和技術的界限日益模糊,由此,人從傳統(tǒng)生物學意義上的“確定性存在”轉變?yōu)椤安粩嘣鰪姾统健钡娜思蓟旌洗嬖?,其不可避免地涉及倫理問題。在技術層面,技術化身體倫理問題主要包括人的有限性與尊嚴、認同與本體性安全;在技術人工物層面,技術化身體倫理問題主要包括知情同意權、身體生物數據信息隱私安全。在技術化身體時代,“無身”的道德原則已經無法滿足技術化身體的倫理討論,現在需要思考的問題是倫理到底應該如何關切身體。
關鍵詞: 技術化身體;人技合一;身體的修復、編碼、交互與虛擬;無身道德原則
中圖分類號:B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3-0751(2018)08-0091-07
身體日益成為新興干預技術改造、設計和建構的對象。技術不僅從外部擴展身體的空間性,不斷提升人類身體的功能性,更為重要的是技術日益侵入身體內部,從微觀尺度上對身體進行塑造和建構。進一步而言,人類身體干預技術使得人類改造的對象從外部身體到內部身體,從簡單地提升人的性能到人的技術改造和融合——人技合一,由此,人類從傳統(tǒng)生物學意義上的“確定性存在”轉變?yōu)椤安粩嘣鰪姾统健钡募夹g化身體的混合存在。技術化身體導致人和機器、自然和文化、天生和制造、有機和無機、生命和非生命等概念差異和實踐邊界作為人類傳統(tǒng)思想范式正在遇到挑戰(zhàn)。更為重要的是,如果說賽博格(cyborg)更多地作為一種隱喻表示人機界限的消失,那么技術化身體已經從科幻小說走向現實:諸如人造假肢、人造耳蝸、人造心臟和大腦神經性植入物。但是,技術化身體在增強人的生理能力、感知能力和精神能力,在修復、拓展和替換人的器官過程中也具有科學風險和道德風險。
一、技術化身體的界定
由于身體之缺陷,所以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人的本質在于技術代具性。按照法國技術哲學家貝爾納·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的解釋,技術的本質是人類“身體的代具”?!按邚淖置嬉饬x而言指用于代替肢體的器具,而人的本質屬性在于沒有屬性,和其他動物不同,人的身體沒有任何特定的、使人賴以生存的機能,所以為了生存,人只能依靠技術,運用工具,以彌補身體的不足,所以代具在此意義上泛指一切人身體之外的技術物體?!?① 所以說,沒有代具,人就無法生存。人必須借助于技術代具,不斷地發(fā)明、創(chuàng)造和實現自己的性能。
技術不僅成為身體的代具,更成為身體與生活世界之間的中介。按照唐·伊德(Don Ihde)的觀點,技術成為人身體與世界互動的中介,其主要包括四種類型?!笆紫?,具身關系(embodiment relations)——技術被使用者具身化,從而將技術或人工物融入身體的經驗之中,導向環(huán)境中的行為或作用于環(huán)境,成為身體的延伸;其次,技術成為人的經驗的界點(terminus of our experience),在這種它異關系(alterity relation)中,人與技術設備進行互動,例如人們通過ATM獲取錢幣。第三,人與技術的關系是一種解釋關系(hermeneutic relation)。在這種關系中技術提供了對現實的表征(representation of reality),需要進行解釋從而構建一種感知——就像溫度計一樣,溫度計本身無法產生實際的熱或冷的感受,但是卻傳遞了一種需要我們去閱讀從而獲得溫度的價值判斷。第四種關系是背景關系(background relation),在此關系中,技術沒有被直接經驗到,而是通過創(chuàng)造我們感知的背景,例如空調或者冰箱的自動開和關閉等等?!?②
技術不僅成為身體與世界互動的中介,而且還具有引導身體行為和經驗的意向性?!凹夹g的中介性賦予了技術人工物能夠形成意圖。技術在人與現實之間具有調節(jié)作用。核心理念是當技術使用的時候,經常在人與現實之間建立一種聯(lián)系。技術能夠使我們執(zhí)行行為且擁有之前可能無法擁有的經驗。技術同樣塑造了我們如何行動和經驗事物。技術不是中立的工具,而是積極能動的調節(jié)者,從而幫助重新塑造人與實在的關系。這種中介具有兩個導向:一種是務實的,關涉行動;另一種是解釋的,關涉意向?!?③
如果說技術代具與中介更多地是針對身體的功能與經驗,而新興技術則正在微觀尺度改造和建構內部身體,從而導致身體與技術的深度融合以形成技術化身體。具體而言:“技術不僅能夠支配我們所處的基于工作的背景和其他背景,而且技術與知識都在向內部移動,侵入、重構并愈益支配身體的內容。這就使得我們身體的有機屬性的空間安排和功能安排有可能已經被改變,以符合社會結構?!?④ 按照英國社會學家、哲學家克里斯·希林(Chris Shilling)的觀點,技術化身體主要有三種類型:“第一,身體的替代(physical substitution),例如修復術的恢復性發(fā)展;第二,身體拓展/改進(physical extension/enhancement),旨在補充并提高我們的身體與環(huán)境結合的能力與機會;第三,虛擬身體共同體轉變(communal/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⑤ 身體的替代常常訴諸修復技術,身體的內在被各種非人材料加以補充和改變,以求檢測、修補和替換受損器官。身體拓展在于技術提供超出人身體生理能力的限制,從而大大拓展和增強了身體行動的范圍與效用。虛擬身體共同體是由賽博身體(cyberbody)組成,其擺脫了生物身體共同在場的局限。
技術化身體的形成導致人和技術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在人身體內嵌入和添加的技術人工物日益增多。長久以來,人類可以輕易地區(qū)分自身與他們所使用的工具,然而,我們的生活卻越來越與機器糾纏在一起,或者說與技術融合在一起,人類身體的某些部分逐漸被技術取代或補充。由此,人逐漸成為一種賽博格(cyborg),即半機械人。賽博格一詞是由控制論(cybernetics)與有機體(organism)兩個詞組成,既是一種有機生物體,同時又是機械體。其最早是被用來描述一種基于改變人類身體功能,以滿足外星環(huán)境需求的網絡生物。隨著唐娜·哈拉維(Donna Haraway)指出:作為有機物和機械混合的生物控制系統(tǒng)的賽博格導致動物和人類的界限、有機體和機器的界限、物質和非物質的界限的消失 ⑥ ,賽博格的概念也隨之擴展,其更多地是指人與技術融合在一起的混合實體(hybrid entities)。
二、技術化身體的建構
在現代新興技術時代,諸如在會聚技術、基因技術、神經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等技術實踐中,身體與技術的界限日趨消融且不斷融合。由此,新興技術以前所未有的程度從宏觀層面、微觀層面和虛擬層面干預和建構人類身體,從而形成技術化身體。按照技術建構身體的目的與方式的不同,可以把技術化身體分為四種類別:身體的技術化修復、身體的技術化編碼、身體的技術化交互與身體的技術化虛擬。
1.身體的技術化修復
基于身體修復的醫(yī)學干預技術主要目的是通過替換肢體或者器官恢復個人的原始能力或功能。現在許多人依靠技術的干預而生存下去,從人造假肢、人工耳蝸、人造心臟到神經性植入物,這些干預技術要么直接替換機能損傷的生物原件,要么作為一種輔助手段,確保身體的正常運行。最早的身體干預技術主要是針對殘疾病人的輔助性設計,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導致很多人肢體殘疾,這也促使了很多國家有關假肢的發(fā)展。1945年,美國陸軍外科醫(yī)生在芝加哥召開了義肢研究的科學與工程研究學術會議,以促進修復技術和矯正技術的發(fā)展。當前,身體修復技術主要包括:假肢系統(tǒng)、身體動力設備、肌電設備、肢體矯正器。當然還有更進一步合并身體和機器的仿生修復和矯正技術,其利用生物運動原理的方法以及人體自身骨骼設計的架構來推動身體和仿生輔助技術的深度融合和行動。 ⑦ 如果人造肢體更多地是修復、恢復人的身體器官功能,而以人工耳蝸為代表的干預技術則直接改變人的感知能力。人工耳蝸不再是作為外在肢體工具,而是植入體內與神經系統(tǒng)相連,從而深刻地改變了自然聽覺能力。其并不能放大聲音,而是通過直接刺激耳蝸內剩余的聽覺神經和電場來工作。
2.身體的技術化編碼
如果說身體修復技術是在摩爾身體層面進行干預,那么新興的生物醫(yī)學技術則是在分子層面對身體進行編碼。所謂的摩爾身體(molar body)是指在器官、組織和血液流動尺度上顯現的身體,主要是為了把隱藏的器官顯現出來,因此具有可見性和呈現性。這種身體器官的可見性表現出的技術維度主要是聽覺表象(聽診器)、視覺表示(圖形)和數字(溫度測量)等。而分子身體(molecular body)則是從更加亞微觀的分子層面理解、編碼和可視化身體,分子身體被認為是含有可轉變的基因信息構成。 ⑧ 例如,通過核苷酸堿基編碼、分子調控基因表達、蛋白質功能特性等來解釋身體。分子身體概念的形成得益于諸如合成生物技術、基因編輯技術等新興生物技術的產生。例如,我們可以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對身體的天然基因進行修改和取代,對基因密碼進行測序和操控。由此分子身體被解讀為基因編碼、DNA構成、神經元活動、化學物質構成、血液濃度等因素構成,在此意義上身體成為一種具有流動性的身體,其可以在分子層面進行重新設計、定制、解碼、編碼。這種流動性消解了摩爾身體的整體性和連貫性,身體不再是各種器官的組合,而是各種微觀元素的構成。分子身體的理解方式也就變成了一種編碼的信息范式。所謂的信息范式是把身體的遺傳信息、生物構成、基因元素進行信息編碼、儲存和檢索。 ⑨ 例如身體的組織、細胞和DNA片段都被讀寫為一系列數字信息,從而形成一種數字化人體,是確定基因組所有的生命代碼,是擁有遠程持續(xù)監(jiān)控身體的所有生命指證能力,是對身體所有部位進行成像處理、進行三維重建的能力。 ⑩ 由此,身體編碼使得身體組織、細胞、DNA都是可分離的、可分解的、可儲存的、可重新設計的和可商品化的。更為重要的是,身體編碼使得生物醫(yī)學技術不僅是滿足治療需求的技術,更是控制和管理身體的技術;不僅是有關健康的技術,更是有關生命的技術?!吧踔廖覀兌甲兂闪说芽栔髁x者,把身體當作一種機器,可以對身體零件進行隨意的操縱和架構,甚至可以通過干預技術來設計未來身體形態(tài)——設計嬰兒;通過身體干預技術來重塑我們的情緒、情感和欲望,增強我們的認知能力和智商;來重塑肉身自我的概念。”
3.身體的技術化交互
身體的技術化交互主要是指腦機交互。腦機交互(brain-computer interface)是指不依賴于常規(guī)的脊髓/外周神經肌肉系統(tǒng),在腦與外部環(huán)境之間建立一種新型的信息交流與控制通道,實現腦與外部設備之間的交互。 ?簡單而言,腦機交互就是把想法轉化為行動。例如,嚴重癱瘓的病人通過使用腦機交互技術來恢復一些溝通和運動能力?;诖朔N身體干預的前景,全世界各地的研究實驗室開始進行腦機交互的機器人操縱、虛擬計算機和機器人輪椅的研究,當然更為重要的是,正在探索一種更加全面的通信和控制應用程序以幫助殘疾的和健康的用戶,這些探索主要包括腦控制的虛擬處理系統(tǒng)和神經反饋裝置等?,F在腦機交互技術的應用主要包括用于預防癲癇發(fā)作和治療兒童多動癥的醫(yī)學干預。例如,當檢查到自身神經興奮狀態(tài)異常的信息時,癲癇病人可以學會控制他們的大腦活動從而減少癲癇的發(fā)作。
相比較于身體修復和編碼更多地針對身體的生理功能,腦機交互干預的對象則是身體的神經功能和認知功能。例如,瑞士的達爾摩爾人工智能感知研究所開發(fā)的腦機交互技術系統(tǒng),利用了神經—認知建構的特征:不同的精神任務以不同的方式激活當地的皮質區(qū)域,通過信號采集、信號分析和信號翻譯,將大腦的分類判斷與外在的BCI計算機的高級控制命令相連從而進行控制。在未來,我們甚至可以創(chuàng)造出基于神經修復術的腦機交互技術,從而通過思想來控制外界的物體,例如電腦的光標或機械手臂。
4.身體的技術化虛擬
身體的修復、編碼抑或是交互都是針對有機身體而言的,而虛擬身體則是一種“脫離”肉身的生成身體。大致而言,身體與技術互相建構的界面存在三種形式:第一類是有機身體,即我們的血肉之軀的物質表征;第二類是再現身體,即通過信息通信技術手段把有機的身體在技術系統(tǒng)如電視媒介和網絡媒介中再現出來;第三類是生成身體,是指通過最先進的數字技術生成的與有機體相似的身體。 而以虛擬現實技術為背景構建的“虛擬身體”,成為當前生成身體的主要形式。虛擬現實技術通過以計算機為核心的高新技術制造逼真的人工模擬環(huán)境,建構出逼真的觸、聽、視一體化的虛擬環(huán)境,而用戶則可以借助各種輸入輸出設備以自然的方式與虛擬環(huán)境的客體進行互動,從而可以自由地感知,以獲得一種沉浸體驗和臨場感。其核心是為了實現人類主體在虛擬環(huán)境中與虛擬數字化對象的信息互動。 ?而這種虛擬世界的互動依賴于人的人替(avatar)以代替身體作為可感的標識進行交流互動且獲得在場體驗,人替將取代自然身體成為視聽場域中心的主體表征。
虛擬身體是虛擬現實中的身體。按照邁克爾·海姆(Michael Heim)的觀點,虛擬實在具有模擬性、交互性、人工性、沉浸性、遙在性等特征。虛擬身體同樣具有如上特征。一是虛擬身體具有模擬性。這種模擬性體現在“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個體既可以以自己的仿真形象又可以以自己設計的虛擬形象參與到網絡社會的交往活動”。二是虛擬身體具有交互性。交互性是指虛擬現實技術的使用者通過和虛擬環(huán)境的物體和環(huán)境進行交流,從而得到反饋,并通過自身的行為,將信息進一步反饋給虛擬環(huán)境的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虛擬身體交互性不僅體現在自我身體與虛擬身體的交互,還是一種主體間性的互動。具體而言,甲方身體與乙方虛擬身體的互動可以轉化為甲方身體與乙方身體的互動。三是虛擬身體具有人工性。有機身體來自自然,而虛擬身體則是由人基于虛擬世界進行設計、模擬、可視化和建造而成的。四是虛擬身體具有沉浸性。沉浸性又稱為臨場感,是指用戶感覺自身是虛擬環(huán)境的一部分從而具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主體不僅通過感知和認知介入虛擬環(huán)境,而且可以通過完整的有機身體融入虛擬系統(tǒng)中,從而能夠在虛擬世界中獲得有機身體的各種生理活動和心理感知,把虛擬實在當作現實世界。五是虛擬身體具有遙在性。遙在性又稱遠程顯現,能夠讓主體獲得遠程性感覺且可以進行遠程操作。
三、技術化身體的倫理問題
由于新興技術化身體干預技術涉及不同的技術,從而具有不同層面的倫理問題。在不同層面,倫理的分析對象和問題也不同。具體而言,“在技術層次,技術是由眾多技術組合而成,而這些技術具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領域或功能性特征。其倫理問題更多地涉及技術固有的一般倫理問題。在人工物層次,倫理分析應當集中在人工制品和程序可能導致的倫理問題”。
1.技術化身體技術層次的倫理問題
第一,技術化身體涉及人的有限性和尊嚴問題。從身體視角而言,人的有限性主要包括身體結構的有限性和身體功能的有限性,有限性是人之所以為人的規(guī)定性之一,而人類卻一直依靠技術不斷提升身體功能從有限走向無限,那么科技不斷超越身體有限性從而塑造無限身體是否會導致人成為上帝?是否會導致人性的喪失和尊嚴受損?對此,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認為:“人性是一個重要的有意義的概念,提供了人作為一個物種穩(wěn)定和持續(xù)性特征的根基,界定了人的最基本的價值。而生物技術會改變人性和后代特征。諸如神經藥物的出現和發(fā)展,可以改變人的注意力和自尊等特性;干細胞技術則可以生產任何身體組織;而器官移植技術和基因改造技術則可以按照自我期待和社會期待改造自我身體。而人體重塑之際,即靈魂死亡之時?!边M一步而言,福山認為人性的基礎不是康德意義上的道德理性和道德能力,而是建立在共同的基因性質和天賦特性,因而技術干預身體內在的基因會污染和損害人獨有的天性從而損害道德秩序。而超人類主義學者則對此持相反的看法。超人類主義認為人性缺乏統(tǒng)一的基礎,人性最大的特征是不斷超越自我的有限而提升和增強自身?!俺祟愔髁x者認為人類通過技術控制自身進化,以此來提升人的智力、體力和心理能力,從而極大地拓展人的潛能或從根本上改變和設計人的條件是人自古已有的愿望和權利?!?/p>
第二,技術化身體涉及認同與本體性安全問題?!吧嫔碜晕覐娬{自我與軀體的不可分,主體的形成依賴于身體,因為涉身性不只是擁有身體的問題,或者說把身體當做一種工具,而是身體成為自我的條件?!庇纱?,身體與自我具有內在的本質關聯(lián),即在于身體的在場和定位。就是說,“完整的自我形成是身心交織的過程,一方面身體為心創(chuàng)造條件,另一方面心融入身體之中”。身體不是笛卡爾范式中的與心靈截然對立的存在,相反,身體持續(xù)不斷地與世界互動、經歷、行動且尋求意義。按照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的觀點,身體是主體性和自覺意識的場所,構成了我們積極主動的“生存于世的載體”。但是,技術化身體的干預敘事導致身體與心靈的疏遠與背離。諸如基于身體器官的修復、替換與增強,導致異質存在的人技混合體存在自我認同危機。其突出的表現在身體器官移植者的自我認同困境。認同不是一個純粹的心靈與精神問題,而是與身體在環(huán)境中的經驗密切相關。身體器官移植與重構導致身體的生理發(fā)生變化,與此同時也導致身體主體對建構身體的外在社會文化、道德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變化。這些變化可能會導致器官移植接受者的焦慮、不安和對身體的多疑與斷裂感。進一步而言,身體的實在性變得日益不確定,成為技術控制、分割的對象,導致了自我可靠性感覺的消失和本體性安全的消解。
2.技術化身體人工物層次的倫理問題
技術化身體人工物的目的是干預身體的有機器官、大腦,旨在修復、增強人的生理能力和認知能力,大部分是基于醫(yī)學善的目的,但是由于涉及控制人自身,其潛在的負面效應導致相應的倫理問題產生,在此,知情同意是首要問題。迄今為止,大多數醫(yī)學人體植入物都處于實驗階段,其科學有效性和潛在風險基于一種均勢原則進行研究和發(fā)展?;谶@種均勢原則的隨機實驗對于知情同意原則具有內在的需要。但是,作為病人或植入物的對象由于生理和心理狀況需要代理人進行決策。但關鍵的問題是:代理人在什么方面、基于何種判斷標準進行“替代判斷”是一個具有爭議的問題。第二個問題涉及身體生物數據信息隱私和安全問題,此問題可以從生物識別系統(tǒng)和虛擬身體技術系統(tǒng)的倫理問題進行分析。生物識別系統(tǒng)利用身體獨有的生物特征進行高效和安全的身份認證。其主要包括人臉識別、指紋識別、掌紋識別、虹膜識別、聲紋識別等技術人工物系統(tǒng)。但正是由于生物識別技術系統(tǒng)具有快捷、準確、高效的特性,導致其信息隱私安全方面面臨困境。身體生物的復雜性和唯一性特征使其具有高安全性,但是身體的生物信息的唯一性決定其一旦被泄露、盜用、復制和錯用,會導致嚴重的后果。虛擬系統(tǒng)的身體信息的倫理問題會更加突出。
第一,在虛擬現實系統(tǒng)中,物理身體隱喻性地融入虛擬環(huán)境中,作為一種虛擬現實信息,用戶自身和其他人可以通過虛擬系統(tǒng)的場景進行解讀且做出決策,由此我們可以在物理世界和虛擬世界之間進行移動,構成了一種生物—人造和物理—虛擬的連續(xù)體。而虛擬與現實的身體互動使得身體物化為一種可以通過網絡連接進行可儲存和可檢索的存在。特別是當我們的身體在虛擬世界進行進入、退出、感知、關注、交流、分享等實踐活動的時候,其具有潛在的身體行為信息泄露和認知行為信息泄露的雙重風險。
第二,基于虛擬現實的虛擬身體會面臨與現實世界中的生物身體不同的倫理問題。盡管二者的基本倫理原則一致,比如維護人的尊嚴、安全與社會公平、正義,但是由于虛擬身體的虛擬性和人替的轉換,導致一種雙重責任主體且創(chuàng)造了真實世界中沒有的可能性與能力。在現實世界中,生物身體可能是丑陋的、年老的、軟弱的、孤獨的、怯懦的、脆弱的,但是虛擬身體則可以是美麗的、強壯的、完美的。基于身體符號的現實交往和虛擬交往會互相混合和陷入一種道德沉浸,從而給人類的道德責任帶來挑戰(zhàn)。例如,在虛擬世界中虛擬身體受到另外一個虛擬身體的攻擊,但是現實世界二者身體并無此行為,那么他們之間需要為此承擔道德責任嗎?換一種說法,如果倫理主體在虛擬世界中進行了虛擬身體的交互,從而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與信任,那么這種基于虛擬身體符號的信任與感情能夠超越虛擬空間擴展至物理世界的倫理主體之間嗎?如果說虛擬身體交往導致道德原則的模糊性,那么虛擬身體暴力則是更富有爭議的倫理問題?;谔摂M世界的可能性與可操控性,虛擬身體可以任意進行各種暴力行為,甚至摧毀世界,對于現實世界道德準則,此類行為自然無法得到辯護。但是,部分學者認為虛擬身體暴力并不會破壞現實意義上主體的完整性,因此并不是一個“壞”的行為。反對者則認為虛擬身體的暴力行為會影響現實身體的道德認知和行為。例如,虛擬世界的游戲玩家經常不停地射擊,從理論上而言他們受過射擊訓練,這種訓練使得虛擬身體獲得射擊技能和技術習慣,而這種射擊習慣成為一種感知和思考的方式,會影響現實主體的思維方式,使其具有潛在的暴力傾向。
四、技術化身體時代倫理到底如何關切身體
身體倫理面臨一個問題:倫理如何關切身體?特別是在技術化身體時代,倫理如何與身體同在?
1.身體與倫理的內在聯(lián)結
從歷史上看,身體往往被看作是缺乏限定的肉身,被賦予消極的意義,與倫理無關。蘇格拉底認為:能夠持久的幸福并不來自會腐朽的身體,而得經由不朽的靈魂。身體死亡和靈魂永恒的對立成為柏拉圖身體—靈魂觀,從而賦予了心靈優(yōu)越于身體、心靈是身體的主宰的地位。此觀點經由笛卡爾進一步推進成為近代哲學的身心二元論。在笛卡爾看來,我可以懷疑包括我的身體在內的一切事物,但是唯獨不可以懷疑心靈。心靈被賦予自由的意志,而身體則是廣延的物質實體。此種身體觀一直占據著近代哲學的主導地位,即便是各種思想盡出的啟蒙運動時期,身體觀仍然沒有得到改變:身體仍然是被當作自由心靈的累贅與束縛,是主體理性行為的限制。正如康德認為的,身體不是行為動機價值的標準,亦不是善惡評判的標準。由此可見,個體只有超越身體的自然屬性才能到達“善”??偠灾?,在傳統(tǒng)的身體觀中,身體是機械的構成,是冷冰冰沒有靈性的肉體存在,是可以進行修復、替換和改變的存在物,即是與倫理無涉的關系。
賦予身體與倫理內在聯(lián)結關系是從哲學家尼采開始的。為了反對笛卡爾式的身體意識哲學,尼采提出心靈不過是身體的派生物?!拔彝晖耆巧眢w,此外無有,靈魂不過是身體上的某物的稱呼,所謂心靈者,也是你身體的一種工具?!鄙眢w成為理解人自身與行為的關鍵,自然涉及倫理問題。而梅洛·龐蒂基于身心合一基礎之上提出的涉身倫理則賦予了身體內在的倫理性。其拒絕把身體看作是被動的客觀對象,身體是主體性和自覺意識的場所,構成了我們積極主動的“生存于世的載體”,為我們提供了關于外在世界的認知與情感體驗?!吧眢w是在世界上存在的媒介物,擁有一個身體,對一個生物而言就是介入一個確定的環(huán)境,參與某些計劃和繼續(xù)置身于其中?!庇纱耍眢w成為主體定位于社會的源泉、場所與手段。
2.超越二元對立范式的身體倫理
而真正提出身體倫理的學者是馬格瑞特·舍爾德瑞克(Margrit Shildrick)和羅仙妮·麥基丘克(Roxanne Mykitiuk)。她們在《身體倫理學:后傳統(tǒng)的挑戰(zhàn)》論文集中提出,傳統(tǒng)的生命倫理學是建立在二元對立的范式之上的,例如,身體與心靈、主體與客體、自我與他者,但是,在后現代社會,隨著生物技術、基因技術的發(fā)展,身體日益模糊不清,而以身體為基礎的自我概念也難以界定?!霸诂F代社會,身體與主體是不確定的,具有實時性并不具有固定性,特別是物質身體與概念身體的分離使得具身主體與他者之間具有根本上的不確定性。”為了應對這種理論困境和實踐困境,她們提出了身體倫理學(ethics of body),身體倫理學并不是有關身體的生命倫理學(bioethics about the body),而是拒斥以普遍原則為基礎的傳統(tǒng)生命倫理學,提出一種新的視角。而按照周麗昀的觀點,“涉身和倫理學密不可分,建立在涉身自我的身體倫理學更加關注身體的文化差異和體驗,能夠促進自我反思的生命倫理學的理論重構。而這種涉身自我具有兩個特征:一個是強調自我與軀體的不可分;另外是強調身體含混性和可變性”。正是基于涉身自我基礎之上,倫理成為身體的不可或缺之義。
在技術化身體時代,無論是身體修復與身體增強的倫理問題,抑或者是身體設計與虛擬身體的倫理問題,身體日益變得不確定,諸如器官移植的身體、義肢混合的身體、輔助生殖中的身體、變性的身體等,身體本身的模糊性不斷消解傳統(tǒng)的、普適的倫理原則。更為重要的是,身體內化技術本身導致身體的實踐也日益模糊,例如,自然身體與人工身體的界限消融、身體治療與身體增強混合不清。身體實踐的不確定性導致普適性的尊重自主原則、不傷害原則、行善原則和公正原則面臨挑戰(zhàn)。“無身”的道德原則已經無法滿足技術化身體的倫理討論。換言之,身體成為理解現代技術的獨特視域,許多現代技術的倫理問題都是通過身體顯現而出。以身體作為研究技術與倫理的獨特視域,不但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反思現代性的困境與出路,還能為探討人與社會、人與技術的關系提供廣闊的空間。
注釋
①[法]貝爾納·斯蒂格勒:《技術與時間:愛比米修斯的過失》,裴程譯,譯林出版社,2000年,第60頁。
②參見Verbeek P-P. Cyborg intentionality: Rethinking the phenomenology of human–technology relations, ?Phenomenolog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 . 2008,Vol.7, No.3, pp.387-395.
③Kroes P, Vermaas P. E, Light A, et al., ?Philosophy and Design: From Engineering to Architecture , Dordrecht: Springer, 2007, p.93.
④⑤[英]克里斯·希林:《文化、技術與社會中的身體》,李康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88、204、8、9、59頁。
⑥參見Haraway D. A manifesto for cyborgs: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alist feminism in the 1980s, ?Australian Feminist Studies . 1987,Vol. 2, No.4, pp.1-42.
⑦參見Herr H. Whiteley G. P, Childress D, ?Cyborg Technology——Biomimetic Orthotic and Prosthetic Technology , Washington: SPIE Press, 2003.
⑧⑨參見Sharon T. ?Human nature in an age of biotechnology: The case for mediated posthumanism , Dordrecht: Springer, 2013, pp.116-118.
⑩田海平:《大數據時代的健康革命與倫理挑戰(zhàn)》,《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2期。
參見Rose N. Molecular biopolitics, somatic ethics and the spirit of biocapital, ?Social Theory & Health . 2007, Vol. 5, No. 1, pp.3-29.
孫鍇、王躍明:《腦機交互研究及標準化實踐》,《信息技術與標準化》2015年第4期。
參見Tamburrini G. Brain to computer communication: ethical perspectives on interaction models, ?Neuroethics . 2009, Vol. 2, No. 3, pp.137-149.
參見陳月華:《革命:從虛擬身體到“電子情人”》,《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一屆年會暨第4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2006年。
顏青山:《從虛擬現實到擴展現實:哲學基礎與倫理挑戰(zhàn)》,《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6年第24期。
徐英瑾:《虛擬現實:比人工智能更深層次的糾結》,《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6年第24期。
計海慶:《關于虛擬世界擴展的倫理問題——翟振明教授訪談》,《哲學分析》2010年第3期。
參見[美]邁克爾·海姆:《從界面到網絡空間——虛擬實在的形而上學》,金吾倫、劉鋼譯,上??萍冀逃霭嫔纾?000年,第111—118頁。
毛牧然、 陳凡:《哲學視野中的虛擬現實 (VP)——兼評戈登·格雷厄姆 VP 技術哲學思想》,《自然辯證法研究》2003年第10期。
胡小安:《虛擬現實技術與主體感知能力的增強》,《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6年第1期。
參見Brey P. A, Anticipatory ethics for emerging technologies, ?NanoEthics . 2012, Vol.6, No.1, pp.1-13.
楊慶峰、張國濱:《以身體為焦點:由現代技術引發(fā)的倫理問題》,《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6期。
參見Fukuyama F. ?Our Posthuman Future: Consequences of the Biotechnology Revolution ,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03.
[加]威廉·斯威特:《轉化人類主義與人格的形而上學》,計海慶譯,《哲學分析》2015年第4期。
周麗昀:《身體倫理學:生命倫理學的后現代視域》,《學術月刊》2009年第6期。
蔣艷艷:《現代醫(yī)療技術的 “身體” 倫理》,《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6期。
閆坤如、劉丹:《技術介入主體及其倫理規(guī)約探析——以生物識別技術為例》,《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1期。
林建武:《沉浸道德:虛擬現實的倫理可能》,《云南社會科學》2017年第3期。
參見Coeckelbergh M, Human being@ risk: Enhancement, technology, and the evaluation of vulnerability transformations, Dordrecht: Springer, 2013, pp.130-135.
[德]尼采:《蘇魯支語錄》,徐梵澄譯,商務印書館,1992年,第27—28頁。
[法]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姜志輝譯,商務印書館,2001年,第116頁。
參見Shildrick M, and Roxanne Mykitiuk, eds. ?Ethics of the body: Postconventional challenges , Cambridge: MIT Press, 2005.
周麗昀:《技術、倫理與身體的當代聯(lián)結》,《社會科學》2014年第12期。
責任編輯:思 齊
Ethical Reflection on Technologized Body
Zhang Can
Abstract: Technologized body is formed in the process in which modern technology is increasingly deeply embedded in the body for the transformation,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The expansion forms of body technologiz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the technical repair of the body, the technical coding of the body, the technical interaction of the body and the technical virtualization of the body. The formation of the technologized body leads to blurring human being and technology, thus human beings are transformed into the man-technology hybrid with constant enhancement and transcendence from the deterministic existence in the traditional biological sense, the technologized body inevitably involvingg ethical issues: in terms of technology level, the ethical issues include the dignity, limitation, identity and ontological security of human being; in terms of technical artifacts, the ethical issues mainly include informed consent right and privacy security of body physical data. In the age of technologized body, the moral principle of "no body" has not been able to meet the ethical discussion of technologized body. The issue that should be reflected is how ethics concern body.
Key words: technologized body; the man-technology combination; physical repair, coding, interaction and virtualization; disembodied moral princi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