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小然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直有一種“以心為本”的經營之道
全公司15000名員工,哪怕剛剛入職的90后,每天上班做的第一件事都是15分鐘的“讀經一刻”:《弟子規(guī)》、《論語》、《大學》、《中庸》……當記者第一次聽到這種不同尋常的方太文化時,也曾產生不小的疑慮,直到見到茅忠群本人。
在2017年11月舉辦的中外管理官產學懇談會上,這位方太的領軍人一言一行都讓所有參會者感受到了那種滲入骨髓、與眾不同的領袖魅力。所謂“謙謙君子,溫潤如玉”,原本只停留于書本中的君子德行在其待人接物中畢現,完全印證了方太文化的真實性。
但是如此“柔性”的企業(yè)文化,能否在“剛性”的激烈市場競爭中獲得優(yōu)勢,尤其是置身在一個硝煙彌漫、以推崇狼性文化聞名的家電行業(yè)?這是很多企業(yè)家的疑慮。但是方太給出的答案同樣讓人深思。2017年,堅持以儒治企,“中西合璧,以道御術”的方太集團在專業(yè)廚電領域率先成為第一家營收破百億的企業(yè)。
細細深究,方太的探索代表了中式管理的一種可能:融合西方管理之術與中式管理之道,在殘酷的行業(yè)廝殺前“義利合一、以義勝利”,最終在市場競爭中以向善向美的企業(yè)文化居于行業(yè)不敗之地。
從昔時日本稻盛和夫的“心本經營”到今天方太的儒家文化,殊途同歸、大道相通,先后示范了以“德治”融合“法治”,最終走向“心治”的企業(yè)經營之路。正因為兩者所做的所有努力,其發(fā)心不是為了企業(yè)經營的結果,而是為了所有員工的幸福感,最終促進了社會的美善和企業(yè)物質精神的雙豐收。
義利合一,取之有道
《中外管理》:您在方太實踐以儒家文化為基礎的中式管理,最大的心得是什么?
茅忠群:我覺得我們提中國式管理,它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方法層面的改進,因為方法層面可能大家都在改進,而且這個方法各個國家的企業(yè)都可以用,它是沒有障礙的。我們之所以提出中國式管理,就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樣,它一定是基于我們的文化層面,立足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西合璧的這樣一種現代管理。
《中外管理》:您說到道和術,并認為道可能是更重要的,那么對方太而言道和術分別是什么?
茅忠群:我們用16個字總結,叫“中學明道,西學優(yōu)術,中西合璧,以道御術”。所以講到這個術,具體的管理方法、制度、流程、工具這些,基本上還是以西方管理為主;而所謂的道,其實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直有這種經營之道,這就是“義利合一”和“以義勝利”,如果歸結為一點,就叫“以心為本”。
什么叫“義利合一”呢?就是企業(yè)只要去做合義、合理的,符合道義的事情,那么這個利就在其中。當然這是比較高的境界,如果稍微降低一點,那就是我們說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通過合乎道義的方法、途徑來獲取利潤。
《中外管理》:對一個企業(yè)、一個組織來講,要實現“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是不是可能難度更大?
茅忠群:其實只要我們對傳統(tǒng)文化有深入學習,也不難做到。因為我們做到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單是對自己有好處,它對社會也是一個很大的促進,增進真善美,推動人類社會正面的、積極的進步。
員工一定處在不同的需求層次
《中外管理》:企業(yè)的本性是逐利的,利潤第一。那么在賺錢的道路上怎么樣才叫取之有道?如果跟另一種觀念如唯利是圖對比,會有什么差異、有什么后果?
茅忠群:因為我們在傳統(tǒng)文化當中,有一個因果規(guī)律叫“義利合一”。這其中,義是因,利是果,你只要做符合道義的事情,利就會自然而然地來。當然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也能夠看到很多唯利是圖的企業(yè),它也獲得了很多利,但是你要知道,把這個實踐一拉長,你會發(fā)現,只要采用不符合道義的手段獲得的利,“遲早還是要還的”。這樣的企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一定會成問題,因為這是天底下的一個普遍規(guī)律。
我們如果通過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用這個視角再去觀察周圍的事物,乃至去看歷史,就會明白。因為歷史的時間比較長,有一句話叫“整部的人類史就是一部因果史”。當我們真正明白了這個道理,那么自然而然就會做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老子在《道德經》也講到,其實無私才是最大的自私。
《中外管理》:您講無私,對于方太的員工,又通過什么來驅動他們?
茅忠群:其實不同層次的人有不同的需求可以驅動。馬斯洛總結了五個層次,也就是說人的驅動因素并非千篇一律,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到安全歸屬感,再到受尊重,再到自我實現。但是這五個層次其實還都是在自私的范圍之內。其實馬斯洛到晚年的時候又講了第六層次的人的需求,叫超越自我。這個超越自我,其實就跟中國文化當中的這種無私,這種“放下小我”,“無我利他”的思想是一致的。
《中外管理》:我們常說企業(yè)管理的不同層次,從人治到法治再到心治,心治是一個非常高的層次。您覺得一個企業(yè)如何能夠做到心治管理?
茅忠群:首先確實要承認一個企業(yè)中,員工一定處在不同的需求層次上,哪怕是我們推行傳統(tǒng)文化的企業(yè)。只不過它的平均層次可能比不推行傳統(tǒng)文化的要高一些。所以我認為企業(yè)的管理很難說完全百分之百進入到一個心治的理想狀態(tài)。心治,其實我的理解就是德治,企業(yè)在長期發(fā)展的過程中,會處于德治加法治并重的階段。
德治+法治:完整管理的一體兩面
《中外管理》:方太現在是否已經處于‘德治+法治”并重的階段?
茅忠群:是的。但是這個“+”,不是一個簡單的疊加,它是一個融合。法治在企業(yè)里就是制度,這個制度要跟德治相融合。意思就是這個制度要符合道德的要求,符合仁義的要求,也就是說我們的制度必須得“又仁又義”。什么叫“又仁又義”?“又仁”,就是我們定制度的時候,要站在員工的角度來考量;“又義”,就是這個制度還要合理合義、公平公正。這樣的一個制度、法制,才能夠與德治真正地融合為一體。這其實是一個完整管理的一體兩面。
《中外管理》:方太用儒家文化來塑造企業(yè),員工能夠真正完全從心里接受它,并且化為自我超越的動力嗎?中間有沒有碰到過困難?
茅忠群:當然有困難。如你所說,人的心性的提升不是太容易的。但是我們的發(fā)心不是為了企業(yè)經營的結果。如果只是為了要一個企業(yè)經營的結果,那用很多術的層面的方法就完全足夠了,不需要去做太多教育。那我們?yōu)槭裁催€要下那么大的功夫去推行傳統(tǒng)文化呢?真正的目的是為了在企業(yè)成功的同時,能夠讓員工真正感到幸福。
因為現在很多企業(yè)的員工不幸福、不快樂。什么叫幸福呢?就是物質精神雙豐收,職業(yè)生命雙成長。所謂生命成長,就是稻盛和夫說的心性的提升,生命的成長最終能夠為社會提供更多正能量,促進人類社會的真善美。如果所有中國的企業(yè)乃至將來全世界的企業(yè)都這么做,我們就能破解英國湯恩比博士所說的人類社會的危機。
《中外管理》:方太花大力氣推行傳統(tǒng)儒家文化,會不會跟現在這個技術飛速的不確定時代產生隔閡?
茅忠群:為什么2000多年以前的文化,今天我們仍然可以用它?再過2000年,它依然可以適用?因為它是跨越時空的。所以不管環(huán)境怎么變,技術怎么變,跟文化沒有關系。當然我們不是說要回到過去,生活在古代,我們同時講“中西合璧,以道御術”,互聯(lián)網也好,人工智能也好,智能家電也好,在我眼里它都是方法,那么我們要用這些方法為我們的顧客,為人類社會提供更加美善的產品,來促進這個社會更加健康、可持續(xù)的發(fā)展。
責任編輯: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