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文雯
我很喜歡“花外春來路,芳草不曾遮”這句話,成長路上充滿復雜的選擇,可能是機會,也可能是誘惑。愿自己能在紛雜之中不忘初心,堅定努力,保持自我,終有一天成為理想的自己。
目標高校&專業(yè):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管理
小可愛
哲學愛好者
文藝女“神經”
“假大空”里皆套路,一開始我是拒絕的
初中時,政治是我最不感興趣的學科之一。整天背著無用甚至“假大空”的套話,單調又乏味。我像記生詞般機械記憶概念性表述,考試看關鍵詞“下菜”,把相關知識往上一堆,完事,從不深入思考理解。既然是無用的學科,那得過且過就好了。
機械式的學習方式一直持續(xù)到高二,正式進入文科學習后,問題出現(xiàn)了。學習哲學版塊時,我發(fā)現(xiàn)學習任務似乎減少了,需要背的原理往往就短短的一句話,但一做題一考試,問題立馬暴露:題目給的都是生活中的現(xiàn)象和事例,完全不會出現(xiàn)知識本身中的任何一個詞語,這讓我無從下手,不知如何作答。
生活就是一個框,政治透過它發(fā)糖
我內心不平,有些埋怨地問老師:“您講的知識我都背了,但怎么都沒被考到呢?”
老師聽到這個問題,絲毫不覺得我在無理取鬧,反而十分理解地淡淡一笑,慢慢道:“學政治還未入門的同學都有這樣的感覺。你還沒有理解什么是政治,學習政治靠的不是簡單背誦,而是理解。”反思自己的學習方法,老師確實點出了我的弱點。
那怎樣才算理解了呢?老師告訴我:“生活就是幫助你理解政治的最好素材。政治知識并非空道理,它們由智慧的人從生活中總結出,自然在生活中得以體現(xiàn)。留心觀察,想想事件能體現(xiàn)什么道理,加深理解?!?/p>
我照著老師的話去做,發(fā)現(xiàn)生活實在太廣闊,有許多難以用知識解釋,甚至與知識相矛盾的地方。我不得不常常請教老師,老師也樂于答疑。漸漸地,我養(yǎng)成了與老師交流的習慣,即便沒有問題也喜歡找老師聊天,或聽聽其他同學的問題,這讓我收獲不少。
我的問題從課本知識延伸到了各方各面,既有中國的經濟形勢,也有人工智能時代下生產力發(fā)展的新形態(tài),甚至有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趨勢……通過交流,我不僅理解了課本知識,還發(fā)現(xiàn)了政治的真正價值,更培養(yǎng)了自己關注生活、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的習慣。我的邏輯分析能力也得到了鍛煉,能理性細致地分析問題。
觸類旁通,做優(yōu)秀文科生
分析問題能力其實是一個文科生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體現(xiàn)。政治的學習經歷讓我找到了文綜的學習方法:不要死記硬背,應聯(lián)系實際去體會。這種體會不僅是感性認知(這是文科生很容易陷入的誤區(qū)),更需要理性思考,即嚴謹?shù)倪壿嬐评砗蜕钊氲姆治觥?/p>
要想培養(yǎng)這些能力,需要多與老師溝通,溝通過程中要有自己的思考,但不能固執(zhí)己見,鉆牛角尖。
用邏輯把知識串成串
當學的知識越來越多,怎樣才能清晰全面地記住它們,而不是任其零散地分布在腦海里呢?我的方法是整理知識框架。學完一部分后便總結,把各個知識點羅列出來,找到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有順序、成體系地排列。每課、每單元、每冊書都有一個框架,這樣復習時會很方便,回憶框架即可,不熟悉的知識點翻書查看。這也有助于宏觀把握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