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正處于行為習慣發(fā)展的初期,只有采取正確的教學方法才能為以后的生活和學習奠定基礎。本文闡述了幼兒學前教育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內容,從教師以身作則、豐富教學內容,滲透一日生活以及激發(fā)幼兒興趣幾個方面著重探討了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方法,旨在為幼師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確保課堂實效性,從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幼兒學前教育;行為習慣;培養(yǎng)方法
引言:
幼兒具有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喜歡模仿,對外界事物充滿著新鮮感的特點,掌握知識的效率極高,但是這個年紀的孩子主觀意識尚未成型,行為習慣不夠規(guī)范,需要成年人的引導和教育。良好的行為習慣能對幼兒未來的發(fā)展起到積極作用,因此筆者就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方法展開分析和探討。
一、幼兒學前教育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內容
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內容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生活習慣。生活習慣是行為養(yǎng)成中的基礎部分,主要包括幼兒的作息時間、飲食習慣、運動鍛煉等,只有保證身體健康、早睡早起、不挑食厭食,才能促進幼兒的生長發(fā)育。根據相關研究顯示,少食多餐有利于人體健康,因此要為幼兒合理搭配膳食,增強其免疫力。
第二,學習習慣。學前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滲透其所需知識,而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能夠幫助幼兒集中注意力,專心聽講,有利于促進知識的消化和吸收。具體教育內容有糾正學習姿勢、保持學習狀態(tài)、愛護書本文具、形成發(fā)散思維等。教師在課堂上可以讓幼兒們勤于動腦和動手,促進手腦合一,以問答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使其學會獨立思考和解答問題。
第三,衛(wèi)生習慣。對于幼兒來講,衛(wèi)生習慣即是飯前、便后要洗手,個人和生活用品要整潔衛(wèi)生,還要保持周圍生活和學習環(huán)境的清潔。教學的重點是幼兒衣物、毛巾、洗漱用品要保持衛(wèi)生,還要勤洗澡、理發(fā)、剪指甲,不能隨地吐痰,墻壁和桌椅上不能亂涂亂畫等等。、
第四,品德習慣。幼兒要誠實守信、文明禮貌、拾金不昧、孝敬父母、尊重老師、團結同學等,上放學要和老師、家長及同學們打招呼,對待長輩要使用敬語。
二、幼兒學前教育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方法
(一)以身作則,擔當學習榜樣
幼兒年紀尚小,對于事物缺少基本的判斷能力和認知能力,掌握知識其實就是一個模仿的過程,教師要抓住幼兒的特點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為孩子們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教師對于幼兒來講地位神圣,其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學生的發(fā)展,是學生的主要模仿者,因此教師要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舉止,推動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需要注意的是,家長是幼兒的啟蒙老師,除了要規(guī)范教師的行為外,對家長的言行也要有所約束,為幼兒創(chuàng)造一個健康的學習環(huán)境。舉個例子,一名幼師在教學時發(fā)現自己班里有個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交流時經常講臟話,和家長溝通后發(fā)現原來是家長總講臟話,久而久之幼兒也形成了這種語言習慣,家長也沒有及時糾正孩子的行為。通過家校溝通家長和教師開始合作糾正幼兒的不良習慣,一段時間后孩子果然改掉了這一壞毛病[1]。
(二)循循善誘,豐富教學內容
傳統(tǒng)的行為習慣教育缺少科學的方法,內容過于枯燥乏味,學生很難集中注意力,常會被其他新鮮事物所干擾。在新時期的教育教學中,教師應該將行為習慣教育融入到各個科目中,并使其貼近生活,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比如講一些有關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小故事,再讓學生想一下自己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不良習慣,打算怎么去改正。學生通過課堂內容能夠及時發(fā)現自身的不足之處并加以改正,以后的生活中若遇到類似的問題就能形成判斷能力,為其思辨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礎。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分享活動”來培養(yǎng)學生謙讓分享的美德、分配衛(wèi)生區(qū)域來培養(yǎng)幼兒講衛(wèi)生的好習慣、通過課外延伸來教育幼兒要誠實守信、拾金不昧等。
(三)言傳身教,滲透一日生活
行為習慣的教育不能局限于課堂中,要滲透到幼兒的一日生活里。早上步入校園,孩子們要和老師、小伙伴們打招呼,和家長說“再見”;午休吃飯時要節(jié)約糧食,不挑食厭食,吃完以后要將自己的餐具放到指定位置并擦凈桌椅;去洗手間要排隊按順序進行,不爭不搶;課間活動時若不小心做錯事要學會承認錯誤并道歉;放學后要與老師同學禮貌告別。曾有一位著名學者在被問及誰對其影響最大時,他說是他的幼師,因為教會了他學會分享、學會道歉、學會承擔、學會是非,可見啟蒙教師對一個人的影響程度,所以教師要在幼兒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滲透行為教學,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教師還要準備一些小紅花和獎勵貼紙,激勵孩子們去規(guī)范行為,比如有的孩子不會自己吃飯,教師鼓勵學生若在五天內學會自己吃飯就獎勵貼紙或小紅花,果然好多幼兒都學會了自己吃飯[2]。
(四)妙趣橫生,激發(fā)幼兒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幼兒本身就貪玩好動,若不能提升課堂趣味性,激發(fā)其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學效率自然不高。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情景課堂,以角色扮演的形式來培養(yǎng)學生的行為習慣。例如,找三名學生,分別扮演小朋友的爸爸、小朋友的媽媽和小朋友,爸爸和媽媽的任務是教會小朋友吃飯、洗手、打掃房間;再如,模擬路上撿到錢的情境,一名幼兒為拾金者,兩名扮演警察,考驗學生的應變能力和表達能力,從角色扮演中掌握知識。教師和其他沒有參與到角色扮演中的學生要起到評委作用,給臺上的表演者打分,能有效提高課堂的參與度,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結論:
總而言之,幼兒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需要一個長期而緩慢的過程,只有讓教師和家長之間建立溝通合作關系,針對幼兒的認知特點和行為方式來充實教學內容才能滿足幼兒身心發(fā)展的要求。教師要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思路,以身作則,循循善誘,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并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樊人利.游戲精神引領下幼兒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J].學前教育研究,2014(09):67-69.
[2]徐曉靜.學前教育與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研究[J].科技資訊,2014,12(11):157-158.
作者簡介:
吳舒云;性別:女,籍貫:福建省寧德市人,學歷:本科,畢業(yè)于閩南師范大學;現有職稱:三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