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學期教學蘇教版必修三必修四,其中必修三18篇課文中有8篇文言文,近一半的比例,可見教材編寫者對文言文教學的重視。其中《五人墓碑記》是必修三非常重要的一篇文言文,但多次執(zhí)教此文,倍感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無味。一般學生在學了《指南錄后序》后,會對文言文產(chǎn)生嚴重的厭倦感。為盡可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經(jīng)過教學實踐及教學反思,有以下幾點教學體悟:
一、打破教材編排順序,重整教學篇目資源。
在以往的教學中,一般高一下學期教學蘇教版必修三是從《指南錄后序》開始,《五人墓碑記》是其后教學的第二篇。如此,學生很是厭倦,直言:“又學文言文”“很無趣!”于是從本學期開始,筆者嘗試打破了教材的編排順序,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重新安排教學篇目。筆者的具體做法是:從最簡單的篇目《秋水》開始教,因為《秋水》的文言知識比較淺顯,文言內(nèi)容也比較容易理解,因此學生沒有什么壓力。接著教學了一篇現(xiàn)代文,文白相間,讓學生換換腦子,然后才進行《五人墓碑記》的教學。結(jié)果有了前面一些鋪墊和準備,學生無論從學習的心理上還是學習的內(nèi)容方面都比以前容易接受和理解,學習起來也不再那么枯燥乏味了。
二、從文章寫作背景入手,尋找原文對應語句。
寫作背景的交代對于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對于《五人墓碑記》而言更是有助于對文章內(nèi)容的分析理解,因為《五人墓碑記》原文語句有許多可以和背景內(nèi)容相照應之處。在課上,可以用幻燈片把寫作背景投影出來,然后讓學生尋找原文中的對應語句,以加深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
《五人墓碑記》的寫作背景為:
明代天啟元年(1621),明熹宗即位,昏庸,不理朝政,奸臣魏忠賢為司禮監(jiān)秉筆太監(jiān),掌握大權;后又兼特務機關東廠,實行專權,竭力鎮(zhèn)壓反對派官員,一般正直的士大夫皆蒙其害。顧憲成等一批有識之士,在無錫東林書院以講學為名,指斥時政,被稱為“東林黨”,受到人民同情。
東林黨人多次上書熹宗,反對魏忠賢邪惡勢力;要求關心民生,反對橫征暴斂;反對專制統(tǒng)治,要求允許知識分子議論朝政。東林黨人的這些主張符合人們的愿望。但是由于熹宗的庇護,魏忠賢勢力炎焰張?zhí)?,東林黨人一再受到迫害鎮(zhèn)壓,許多正直的東林黨官員被革職、貶調(diào),有的被逮捕酷刑致死。江南人民深受閹黨之害,同情并支持東林黨人。
天啟四年(1624),蘇州絲綢行業(yè)工人因不堪閹黨的剝削壓迫起而罷工。天啟六年(1626),魏忠賢死黨、巡撫毛一鷺以煽動罷工的罪名逮捕周順昌,并趁機勒索,激起群眾的憤慨。周順昌在鄉(xiāng)里深得民心,得知閹黨逮捕周順昌,忍無可忍的數(shù)萬蘇州民眾聚集街頭,與東廠爪牙發(fā)生沖突。他們砸官府,殺緹騎,毛一鷺躲進廁所才免一死。一場群眾自發(fā)反抗閹黨的暴動震動了江南。
這場斗爭被鎮(zhèn)壓后,朝廷在蘇州大肆捕人,市民顏佩韋等五人挺身而出,承擔責任,慷慨就義。
不到一年,熹宗死去,閹黨倒臺,魏忠賢被即位的明思宗貶往安徽鳳陽守陵,途中畏罪自殺。此后,東林黨及周順昌冤案得以昭雪。蘇州人民倡議公葬顏佩韋等五義士,一夜之間,把毛一鷺為向魏忠賢獻媚建造在虎丘山塘的魏忠賢生祠夷為平地,在它的廢基上修建了五義士的墓,并立了墓碑,張溥為此寫了這篇碑記。
寫作背景與原文對應之處如下:
1、寫作背景第三段的內(nèi)容正好對應《五人墓碑記》文章第三段內(nèi)容,其中“魏忠賢死黨、巡撫毛一鷺以煽動罷工的罪名逮捕周順昌,并趁機勒索,激起群眾的憤慨”的背景,對應原文語句為“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毛一鷺,公之逮所由使也。吳之民方痛心焉”;“周順昌在鄉(xiāng)里深得民心,得知閹黨逮捕周順昌,忍無可忍的數(shù)萬蘇州民眾聚集街頭,與東廠爪牙發(fā)生沖突。他們砸官府,殺緹騎,毛一鷺躲進廁所才免一死。一場群眾自發(fā)反抗閹黨的暴動震動了江南”的背景,原文對應語句為“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兩相對應后,這一段也就可以據(jù)此概括為:記敘蘇州老百姓的反抗閹黨的斗爭(英勇抗暴的斗爭)。
2、寫作背景中的第四段“這場斗爭被鎮(zhèn)壓后,朝廷在蘇州大肆捕人,市民顏佩韋等五人挺身而出,承擔責任,慷慨就義”的內(nèi)容,和文章中第三段末尾的“繼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曰顏佩韋、楊念如、馬杰、沈揚、周文元……”的內(nèi)容及第四段的“然五人之當刑也,意氣揚揚,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談笑以死。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等內(nèi)容相吻合。所以據(jù)此也可以把第四段概括為:五人慷慨就義。
3、寫作背景中的第五段“魏忠賢被即位的明思宗貶往安徽鳳陽守陵,途中畏罪自殺”與原文的對應語句為文章第五段中的“待圣人之出而投繯道路”的語句;“蘇州人民倡議公葬顏佩韋等五義士,一夜之間,把毛一鷺為向魏忠賢獻媚建造在虎丘山塘的魏忠賢生祠夷為平地,在它的廢基上修建了五義士的墓,并立了墓碑”與原文的對應語句是文章第1段中的“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shù)?,即除逆閹廢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門,以旌其所為”。
另外,在尋找對應語句的過程中,順道可以串講字詞等文言現(xiàn)象及翻譯,為進一步分析理解課文內(nèi)容打基礎。
三、引導學生通過抓關鍵詞、關鍵句及細節(jié)來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1、對文題提問抓關鍵詞、關鍵句。
在具體教學中,筆者嘗試引導學生對文章標題提問,結(jié)果學生有回答“哪五人?”“五人是誰?是什么身份的人?”“從墓碑透露出五人死了,那么五人是為什么而死的?”而“五人為什么而死”的問題正可以引導學生找出文章的主旨句第一段“激于義而死焉者也”,其中的關鍵詞是“義”??v觀全篇,引導學生尋找出現(xiàn)“義”的語句,有第三段的“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第五段的“激昂大義,蹈死不顧”、第六段的“是以蓼洲周公忠義暴于朝廷,贈謚褒美,顯榮于身后”,無一不突出了一個“義”字,“義”就是五人精神的核心,也是全篇的綱領。下文無論是敘事,還是議論、抒情,都是緊扣“義”字展開的。文章所敘五人抗暴獻身的事跡是義舉,所議的自然是義舉的重大意義,抒發(fā)的也正是對義舉的崇敬之情。
2、品味細節(jié)去理解五人死后的殊榮,進而理解五人為“義”而死的重要意義。
本文從文體而言是一篇碑記,而碑記和碑文都是為了紀念死者而刻在墓碑上的一種文體。其中碑文刻在墓碑的正面,一般有序文有銘詞。碑記刻在墓碑的背面,多有序而無銘。而所立碑的對象不同,叫法也不同。給大官立的一般稱之為墓碑,給一般小官立的稱之為墓碣,給百姓立的稱之為墓表。
五人無疑是百姓的身份,引用文章第五段的原句是“而五人生于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的極其普通的老百姓。按照規(guī)制,去世立碑只能稱之為墓表??墒亲髡邊s用了給大官立碑的稱呼“墓碑”,可見五人死后的殊榮和重大意義,他們的死堪比大官之死。與“大閹作亂”時“易其志”的“縉紳”的“辱人賤行”相比,“素不聞詩書之訓”的他們?yōu)椤傲x”而死更是多么地難能可貴。
教無定法,且對于文本可以從教學順序、寫作背景、關鍵詞句、文體等細節(jié)多方面多角度去挖掘文本內(nèi)涵,深入理解文本主旨,這樣才能使學生提高對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及理解力。
參考文獻:
[1]《語文必修三教學參考書》,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7年7月第7版。
蹇旭銘,教育碩士,江蘇宜興市徐舍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