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劍昶 齊杰 黃進宇?
目前早發(fā)冠心病的研究多集中于流行病學及遺傳學等相關領域,對于組織學的研究較少,少數(shù)研究通過冠狀動脈CT評估血管病變,存在一定的缺陷[1]。年輕的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S)患者預后水平劣于整體冠心病人群,對個人及社會的負擔更為顯著。作者通過血管內(nèi)超聲(IVUS)評估早發(fā)冠心病中ACS患者的病變血管斑塊特點,從而為干預治療提供理論依據(jù)。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7月至2018年3月本院首次起病,住院行冠狀動脈造影并IVUS檢查的ACS患者,將<55歲的男性、<65歲的女性分為早發(fā)冠心病組(29例),>55歲的男性、>65歲的女性患者為晚發(fā)冠心病組(102例)。對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收集分析,包括病史資料、實驗室檢驗、冠狀動脈造影相關數(shù)據(jù)、灰階IVUS及iMap-IVUS檢查結果等。排除標準:造影可見的血栓病變、圖像顯示不滿意、病程>3個月、應用他汀類藥物>1個月。
1.2 方法 IVUS采用美國波士頓科學公司的iLab超聲診斷儀及Atlantis SR Pro機械冠狀動脈超聲導管,頻率40MHz,自動回撤速度為0.5mm/S,每4幀IVUS圖像采集一次射頻信號形成iMap圖像。iMap-IVUS通過4種顏色標記對應的斑塊成分:綠色為纖維成分,黃色為脂質(zhì)成分,粉色為壞死成分,藍色為鈣化成分[2]。IVUS圖像通過Qlvus iMap Basic Viewer軟件對冠狀動脈及斑塊特點進行測量和分析,由2名專業(yè)醫(yī)師分析及記錄。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用(±s)表示,分類變量用頻數(shù)及百分比表示。兩組比較根據(jù)變量類型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χ2檢驗或Fisher精確檢驗,P<0.05為差異 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患者基線水平比較(±s)
表1 患者基線水平比較(±s)
注:eGFR:腎小球濾過率;HbA1c:糖化血紅蛋白;UA: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STEMI: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早發(fā)冠心病組(n=29)晚發(fā)冠心病組(n=102) P值年齡(歲) 53.07±8.08 70.71±8.23 <0.001男性比例[n(%)] 16(55.2) 69(67.6) 0.214體重指數(shù)(kg/m2) 24.25±3.37 23.20±3.10 0.115當前吸煙[n(%)] 10(34.5) 38(37.3) 0.785高血壓[n(%)] 15(57.1) 67(65.7) 0.170糖尿?。踤(%)] 8(27.6) 29(28.4) 0.929心力衰竭[n(%)] 5(17.2) 29(28.4) 0.225早發(fā)冠心病家族史[n(%)] 5(17.2) 14(13.7) 0.635同型半胱氨酸(μmol/L) 18.41±5.77 16.96±5.04 0.189 eGFR[ml/(min·1.73m2)] 78.38±11.98 72.42±16.06 0.066 HbA1c(%) 5.91±1.17 6.05±0.95 0.502血脂水平(mmol/L)總膽固醇 3.97±1.18 4.09±1.21 0.630高密度脂蛋白 1.02±0.27 1.03±0.24 0.906低密度脂蛋白 2.25±0.99 2.35±0.98 0.639甘油三酯 1.67±0.66 1.46±0.82 0.212 C反應蛋白(mg/L) 5.62±8.23 6.67±7.14 0.501 ACS分類 0.541 UA[n(%)] 14(48.3) 61(59.8)STEMI[n(%)] 8(27.6) 22(21.6)NSTEMI[n(%)] 7(24.1) 19(18.2)
表2 冠狀動脈造影血管病變特點(±s)
注:復雜病變按美國ACC/AHA的定義包括B2型和C型病變
早發(fā)冠心病組(n=29)晚發(fā)冠心病組(n=102) P值病變血管 0.495前降支/左主干+前降支[n(%)] 21(72.4) 68(66.7)回旋支/左主干+回旋支[n(%)] 5(17.2) 14(13.7)右冠狀動脈 [n(%)] 3(10.3) 20(19.6)復雜病變[3][n(%)] 7(24.1) 33(32.4) 0.397病變血管數(shù)量(±s) 1.59±0.78 1.64±0.76 0.750
表3 病變血管斑塊的IVUS影像特點比較(±s)
表3 病變血管斑塊的IVUS影像特點比較(±s)
注:TCFA:薄帽纖維脂質(zhì)斑塊
早發(fā)冠心病組(n=29)晚發(fā)冠心病組(n=102) P值最小管腔橫截面分析管腔面積(mm2) 3.64±1.72 3.34±2.03 0.467外彈力膜面積 (mm2) 13.83±5.22 14.67±5.06 0.435斑塊面積(mm2) 10.19±4.30 11.33±4.08 0.342斑塊負荷(%) 72.70±10.60 76.92±9.56 0.059重構指數(shù) 1.04±0.22 0.92±0.34 0.075纖維成分面積(%) 65.59±15.85 52.10±21.07 <0.001脂質(zhì)成分面積(%) 11.45±4.51 12.40±4.58 0.322壞死成分面積(%) 22.24±12.39 33.75±18.12 <0.001鈣化成分面積(%) 0.76±0.99 1.79±1.98 <0.001病變斑塊分析病變長度(mm) 22.33±12.79 28.93±15.78 0.041管腔容積(mm3) 94.42±50.30 130.35±101.45 0.068血管容積(mm3) 229.73±105.97 327.98±182.03 0.006斑塊體積(mm3) 135.31±65.47 197.63±106.44 0.003斑塊體積比例(%) 58.50±9.57 61.27±14.27 0.341纖維成分體積(%) 65.06±13.53 57.26±14.00 0.009脂質(zhì)成分體積(%) 11.56±3.35 12.57±2.97 0.119壞死成分體積(%) 22.31±10.49 27.93±11.51 0.020鈣化成分體積(%) 1.10±1.55 2.24±2.15 0.009高危病變特點斑塊負荷≥70%[n(%)] 21(72.4) 88(86.3) 0.078最小管腔面積≤4.0mm2[n(%)] 20(69.0) 79(77.5) 0.348 TCFA[n(%)] 17(58.6) 80(78.43) 0.032
圖1 兩組斑塊成分面積及體積比較
在常見冠心病危險因素中,吸煙、血脂異常、炎癥因子及相關遺傳因素在早發(fā)冠心病,特別是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中顯得尤為突出[4]。吸煙對動脈粥樣硬化的影響是明確的,年輕心肌梗死患者的吸煙比例顯著高于老齡患者[5]。血脂異常在早發(fā)冠心病發(fā)病機制中的觀點不同,但基因相關的脂質(zhì)代謝異常是明確的[4]。LDL受體基因突變在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的發(fā)病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圍繞該通路的治療一直是血脂領域的熱點。此外,基質(zhì)金屬蛋白酶(MMP)、尿酸、C反應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等指標和早發(fā)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均存在一定的相關性[6]。
射頻技術結合IVUS分析冠狀動脈斑塊結構是一項較為成熟的技術,目前應用較為普遍的主要有虛擬組織學IVUS(VH IVUS)、iMap IVUS和背向散射IVUS(IB IVUS)。iMap IVUS采用40Hz機械旋轉(zhuǎn)超聲導管探頭,獲得的圖像分辨率更高[2]。斑塊結構成分和較多因素相關:年齡、性別、吸煙史、血脂、糖尿病、腎功能、藥物作用及炎癥因子等[7]。既往一些利用虛擬組織學IVUS(VH-IVUS)關注性別對冠狀動脈成分研究中,對不同年齡進行亞組分析,結果提示老年患者的斑塊成分中,壞死及鈣化成分更高,而年輕患者的纖維成分更高,這與本資料結果一致,但這些研究未對基線情況作分析,且無著重在早發(fā)冠心病中[7]。本資料顯示斑塊差異性在ACS患者中顯得更為明顯,這可能和ACS患者從起病到治療時間更短,受到藥物干預較少有關。病理學研究也支持這一結論,一項研究通過對年輕女性的心肌梗死患者冠狀動脈病理分析發(fā)現(xiàn),纖維組織、富含脂質(zhì)的泡沫細胞在斑塊內(nèi)的成分較高[8]。盡管排除長病程的患者,但晚發(fā)冠心病組的病變范圍顯得更加彌漫,且程度較重。一方面可能與老年患者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相關,同時也可能因年齡相關的內(nèi)皮功能障礙、炎癥因子失調(diào)等因素的參與。
他汀類藥物在對斑塊的作用已經(jīng)得到明確,有研究通過IVUS發(fā)現(xiàn)他汀可以顯著降低斑塊負荷,尤其是纖維成分斑塊,降低幅度在年輕患者中更為顯著[9]。戒煙在改善動脈粥樣硬化有積極意義,特別是在年輕患者中。戒煙>1年,斑塊體積及脂質(zhì)成分可以下降至與不吸煙者相近水平[10]。這些發(fā)現(xiàn)提示早發(fā)冠心病患者的血管斑塊存在一定的可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