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碎片化閱讀、電子化閱讀、娛樂化閱讀、淺層次閱讀盛行的時代大背景下,24小時不關(guān)門的書店是怎樣的一種存在呢?那里該有著多么芬芳的書香?那里該有著多少美麗的相遇?那里該有著怎樣的情懷和溫暖?
我們可以這樣打開想象的翅膀,一個簡潔、安靜的書店,里面擺滿了各類書籍,有很多不同身份的人都在選自己的所愛,也都愛著自己所選,一個享受工作和充滿愛心的店員,組成了人世間最為溫馨動人的風景。陋室溫情溢,書香醉人心。這種場景一定會讓人產(chǎn)生賓至如歸的恬靜和安然,一定會帶給不同讀者以家的感覺,這所小小的充滿著愛心、包容、溫馨的書店,就像大海盡頭那處靜靜的港灣,收留無處可棲的靈魂,使其踏實安然。
也許是我和農(nóng)村結(jié)緣太深的緣故,我喜歡簡單、樸素而有書香為伴的生活,甚至多少次夢回鄉(xiāng)下、躬耕田野,我喜歡自己經(jīng)常藏身在一個無人關(guān)注的角落里,手捧一卷書香,目盡尺幅,神馳萬里,可以在字里行間與哲人對語,可以在刀槍劍影里看世間滄桑、人生百態(tài)。雖然每個人閱讀的愛好和興趣有別,但只要閱讀,就會觸動一個人的靈魂,就會放飛一個人的思想,就會點燃一種快樂,就會享受一段幸福。尤其是在閱讀一本書的時間里,在生動而有趣的靈魂面前,卻會意外地呈現(xiàn)出人人平等的動人場面,不管是大學生,還是街頭流浪漢,他們的心靈都因為溫馨的書店、可人的店員、芬芳的書香而激活思想、精彩生命。
我的眼前劃過這樣一個場景:當夜晚悄然而至,華燈初放,夜色闌珊,在高樓林立的水泥森林里,有的人去逛街購物,有的人去行令喝酒,有的人去徒步健身。而有的人卻能覓到一個24小時營業(yè)的書店,里面沒有浮躁和嘈雜,里面沒有牢騷和怨恨,里面沒有功利和暴力,即使流浪漢也可以得其所在,快樂向讀。即使因為看書睡著了,夢里也一定是極為幸福的,因為文字本身就是充滿生命活力的七彩寶庫。
在一個24小時不關(guān)門的書店里,可能盛滿著七彩斑斕的思維和夢想。無論如何,我都這樣堅定地認為:閱讀的世界里最為自由安寧,孤獨的情緒因為閱讀而變得卓絕。在這樣一個24小時不關(guān)門的書店里,遇見書香也就同時遇見了寬容,走進書店,以讀者的名義落腳,翻開書本的一剎那,每個讀者就已經(jīng)把心門打開,思想立即對接了全世界。書店可以有大小,但溫暖和包容卻沒有疆界;讀者有差異,但知識卻沒有門檻。閱讀在這里成為最為精彩動人的定格。
讀書的好處總被古人說得那樣簡潔而實惠,其實現(xiàn)代人讀書早已經(jīng)超越了“黃金屋、千鐘粟、顏如玉”的目標,現(xiàn)在讀書,更多的是學會和世界相處的方式,誠所謂:讀書問道,行知天下。古語云:“朝問道夕死可矣?!泵魈旌鸵馔庥肋h不知道誰先到來。24小時不關(guān)門的書店,更像是精神療養(yǎng)院,在那里雖然書籍無聲無息,卻讓你在不知不覺間就濡染了她的獨有味道。
深夜里的書店是求知者的精神棲息地,到來的人年齡不一、身份有別、見識不同、愛好各異,但店主人卻一直在那里幸福滿足地堅守,享受那片天地,快樂那種氛圍,幸福那種情懷,無怨且無悔,善良而溫暖。
感謝24小時不關(guān)門的書店,感謝樂于奉獻的店主人,感謝書店里形形色色的讀者,感謝每一次驚喜和遇見。因為,我們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在渴望一種最為寶貴的東西——書香,每一個有趣的生命的詩意和遠方。
點評:本文是2017年山東高考滿分作文。作文原題要求闡述是對某書店開啟24小時經(jīng)營模式的感悟。材料來源于《光明日報》對于安徽合肥一家新華書店24小時營業(yè)模式的評論短文。材料立意多元,適合個性表達,其一,考生對材料中的書店、書、讀者等相關(guān)概念非常熟悉,這些關(guān)鍵詞引導考生產(chǎn)生關(guān)于書店的功能、文化屬性以及人們閱讀意義等方面的感悟和聯(lián)想。其二,就書店功能來講,書店是展示民族文化、時代精神的場所,給人們的文化成長提供精神食糧,給社會的進步提供文化滋養(yǎng)。其三,從顧客、讀者角度立意,可以書寫個人對精神食糧的需求與享受,或書店這樣的文化環(huán)境對于自己成長的滋養(yǎng)價值意義,也可以緊扣書店文化環(huán)境談人際關(guān)系問題等。根據(jù)自己的感悟與聯(lián)想,考生可以敘寫書店這類文化空間助使心靈成長或提供精神棲息港灣的感人故事,也可以闡發(fā)由這一現(xiàn)實事件引發(fā)的理性思辨或問題探究。
(編輯/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