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甫 黃金鑫 唐睿 張晞文 丁俊
隨著腔鏡外科技術和設備的快速發(fā)展,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已在各級單位逐步成熟開展,廣闊的術中視野、微創(chuàng)的手術切口不但提高了手術的精準性[1],同時減輕了病人痛苦、降低了腹腔感染和切口感染的發(fā)生率、縮短了恢復周期[2]。單孔腹腔鏡的概念近年來被提出和實施,具有美容、微創(chuàng)、快速恢復等優(yōu)勢,同時也需克服暴露困難、手術時間延長、成本增加等問題。臍周三孔腹腔鏡手術僅需普通器械和設備,使用類似的操作技巧完成闌尾切除術。本文針對我院臍周三孔和常規(guī)三孔腹腔鏡闌尾切除術264例病人進行分組對照回顧性分析,為臨床尋找最佳的個體化腹腔鏡策略提供參考。
收集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在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yī)院行腹腔鏡闌尾切除術的急性闌尾炎病人,符合研究標準共264例,根據手術方式不同分為常規(guī)三孔組(148例)和臍周三孔組(116例),病人術后接受電話和門診隨訪3~9個月,兩組病人作回顧性對照分析。
納入標準:發(fā)作72 h以內、麥氏點壓痛明顯、合并/不合并發(fā)熱或白細胞計數顯著增高、急診CT提示單純性、化膿性或穿孔性闌尾炎成年病人(年齡>18歲),體質量指數(BMI)<35 kg/m2。排除標準:①發(fā)作72 h以上或影像學提示闌尾膿腫形成;②既往腹部復雜手術史(包括胃腸道、膀胱腫瘤手術等);③合并嚴重肺心腦血管疾病,評估不能耐受>1 h的全身麻醉。
腹腔鏡采用奧林巴斯CLV-190主機(配備CV-190光源、UHI-4二氧化碳氣腹機、5 mm和10 mm兩種防霧鏡頭)。臍周三孔、常規(guī)三孔均采用普通穿刺器套裝。選用強生GEN11超聲刀設備,所有操作鉗、操作剪均為常規(guī)腹腔鏡器械。
術前備皮、禁食4 h、禁水2 h,特殊情況留置胃管減壓后立即手術。手術均采用全身麻醉。
1.常規(guī)三孔腹腔鏡步驟 ①根據病人體型、臍與劍突距離決定在臍上或臍下作1 cm橫行小切口,氣腹針注水通暢后充氣,置入10 mm穿刺器后腹腔鏡探查,另自臍與恥骨聯(lián)合連線中點置入5 mm穿刺器、麥氏點上方平臍置入5 mm或10 mm穿刺器,作為操作孔。②頭高腳低體位吸盡膿液,更換為頭低腳高左側臥位,尋找闌尾、自系膜根部以超聲刀或5 mm的Hem-o-lok夾閉離斷闌尾血管。以圈套器或10 mm的Hem-o-lok處理闌尾根部,技術熟練的術者亦可7號線雙重打結結扎,超聲刀離斷闌尾。如遇根部壞疽穿孔者,腔鏡下以可吸收線“8”字縫扎殘端,必要時大網膜覆蓋;如遇闌尾包裹、膿腫形成或闌尾顯露困難,則中轉開腹切除闌尾。③闌尾置入標本袋自10 mm的Trocar取出,如雙側均為5 mm操作孔,則自10 mm觀察孔置入標本袋(絲線綁定、絲線尾部留在腹腔外以便牽拉出標本),適時留置負壓引流,觀察無出血、退出器械、取出標本,關閉切口。
2.臍周三孔腹腔鏡步驟(圖1、圖2) ①在臍左側作1 cm小切口置入10 mm穿刺器,充氣,腹腔鏡探查無明顯腹腔粘連、闌尾包塊或膿腫;②臍右側10~11點位置作3~5 mm弧形的微小切口,置入穿刺器后吸盡膿液,無損傷抓鉗尋找并嘗試提起闌尾,進一步評估可行性;③臍右側7~8點位置再置入一個穿刺器,左手超聲刀解剖闌尾系膜,以5 mm的Hem-o-lok夾閉闌尾血管、離斷,以圈套器處理闌尾根部,超聲刀離斷闌尾,如遇暴露困難、術中出血無法控制,果斷中轉常規(guī)三孔;④從臍左側10 mm穿刺鞘置入標本袋(絲線綁定、絲線尾部留在腹腔外以便牽拉出標本),觀察無出血、糞漏等,退出所有器械、取出標本,關閉切口,切口如圖3所示。
圖1 臍周三孔手術過程:A.腹腔鏡探查;B.圈套器套扎;C.超聲刀離斷;D.放至標本袋
圖2 臍周三孔術中Trocar分布 圖3 臍周三孔術后切口
常規(guī)三孔適時留置引流,臍周三孔不放置引流,無法觀察有無出血、糞漏,因而我們有兩點處理措施作為常規(guī):①術后心電監(jiān)護觀察病人生命體征6 h,次日早晨檢查血常規(guī)、觀測血紅蛋白;②備有床邊B超機,如有明顯腹痛、腹部壓痛,及時床邊檢查有無腹腔、盆腔積液,必要時緊急腹部CT。術后臨時靜滴一次凱紛注射液100 mg,作為常規(guī)鎮(zhèn)痛措施。
視覺疼痛模擬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分法用于疼痛的臨床評估,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本研究檢測病人術后4 h和術后第1天的疼痛評分。①術中情況:手術時間、中轉開腹率、殘端處理方式、術中出血。②術后近期療效:切口感染/積液、切口疝、排氣時間、術后4 h VAS疼痛評分、術后第1天VAS疼痛評分、粘連性梗阻、糞漏、腹腔膿腫。
共計264例急性闌尾炎病人,術中診斷為急性單純性闌尾炎84例、急性化膿性闌尾炎142例、急性穿孔/壞疽性闌尾炎38例,使用的腹腔鏡術式和殘端處理方式如表1所示。116例臍周三孔組均采用圈套器處理闌尾根部,其中13例中轉常規(guī)術式(單純性2/28、7.1%,化膿性6/81、7.4%,穿孔/壞疽性5/7、71.4%)。50%(19/38)的穿孔/壞疽性闌尾炎病人使用腹腔鏡下“8”字縫合包埋。
表1 三種類型急性闌尾炎所接受的不同
如表2所示,兩組病人在性別、年齡、BMI、住院費用等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臍周三孔組住院天數顯著低于常規(guī)三孔組(P<0.05)。手術時間、中轉開腹率、術中出血等術中指標差異亦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臍周三孔組術后4 h、術后第1天VAS疼痛評分顯著低于常規(guī)三孔組(P<0.05),而在切口感染、切口疝、排氣時間、粘連性腸梗阻、糞漏、腹腔膿腫等近期療效上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臍周三孔組有13例(11.2%)中轉常規(guī)三孔腹腔鏡闌尾切除術。
急性闌尾炎屬于普外科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主要分為三個類型:急性單純性闌尾炎、急性化膿性闌尾炎、急性壞疽(穿孔)性闌尾炎。部分觀點認為壞疽性闌尾炎不適用腔鏡手術[3],易致膿液播散、腹腔膿腫形成[4]。隨著技術嫻熟和設備更迭,利用高清腹腔鏡視野廣闊、清晰的特點,可以減少這樣的隱患[5-6]。無論對于老年病人[7]、青少年甚至幼兒[8-9]、妊娠婦女[10]或肥胖病人[11],腹腔鏡都顯示了其創(chuàng)傷小、視野清晰、快速恢復的優(yōu)勢[12]。
近年來隨著經自然腔道手術(NOTES)概念的引入,外科醫(yī)師不斷精進和追求更加微創(chuàng)、美容的術式。在NOTES技術不完善、安全性不確切的背景下,單孔腹腔鏡技術迅猛發(fā)展,具有操作可行性強、美容滿意度高等優(yōu)點[13],尤其迎合了年輕病人的需求。一份納入20篇隨機對照研究、合計2 629例病人的Meta分析指出[14]:單孔腹腔鏡闌尾切除術與常規(guī)腹腔鏡相比,并發(fā)癥和住院天數無明顯差異,卻顯著增加了手術費用、手術時間、術后疼痛和中轉開腹率。運用普通操作器械的臍周三孔腹腔鏡能否取長補短,在保持美觀的同時克服單孔技術的一些弊端?
筆者針對兩種術式進行回顧性對照分析,發(fā)現(xiàn)臍周三孔組術后VAS疼痛評分顯著低于常規(guī)三孔組,住院天數亦明顯減短,而在中轉開腹率、術后并發(fā)癥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臍周三孔組相比單孔腹腔鏡,簡化了穿刺鞘置入和關腹流程,具有與常規(guī)三孔組相近的手術時間。具體來說,臍周三孔具備以下幾項優(yōu)勢:①術后疼痛輕、年輕病人術后2 h即可下床行走,符合加速康復外科的理念。單孔腹腔鏡雖然是單切口,卻離斷了2 cm的皮下筋膜、肌肉組織和腹膜,許多病人術后疼痛有增無減;臍周三孔腹腔鏡使用穿刺鞘銳性分離、戳孔等同于常規(guī)三孔,而圍繞臍周分布的優(yōu)勢是,保持切口隱蔽性的同時、疼痛區(qū)域局限在臍部周圍,術后予以羅哌卡因等藥物封閉,可維持4~6 h的鎮(zhèn)痛時效。疼痛耐受是病人及早離院的重要制約因素,臍周三孔組住院天數顯著低于常規(guī)三孔組。②操作簡便,隨時中轉常規(guī)三孔手術。單孔操作者有一種體會,因為已經使用了2 cm的切口、使用了5 000元左右的單孔專用擴護器,在手術遇到困難時也“舍不得”中轉,給手術安全帶來隱患。臍周三孔手術完全沒有這兩項顧忌,拔除兩個5 mm穿刺鞘后,即刻中轉為常規(guī)三孔術式,偶有拔除孔漏氣現(xiàn)象予以巾鉗臨時夾閉。③無額外費用。臍周三孔手術使用常規(guī)腹腔鏡和操作鉗即可完成,不增加病人經濟負擔。如果配備5 mm腹腔鏡頭更佳,在處理復雜情況時可以使用10 mm操作器械。
在腹腔鏡闌尾切除術中以下幾點細節(jié)需要注意:①慎重對待闌尾殘端的處理方式,是減免腹腔感染和糞漏的關鍵因素[15]。使用Hem-o-lok和圈套器對于單純性和化膿性闌尾炎均是保險、便捷的切閉方式;圈套器具備結扎力度可控、5 mm穿刺鞘出入、對組織切割較小且不易滑脫的優(yōu)勢,尤其在臍周三孔術式中大有用場。50%的穿孔/壞疽性闌尾炎接受了腹腔鏡下“8”字殘端縫合,臍周三孔無法完成這一操作,高達71.4%的此型病人中轉常規(guī)術式。②腹腔沖洗和引流管的放置。既往文獻[4]提示腹腔沖洗將增加炎癥播散的概率,筆者認為只要操作流程規(guī)范,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率:手術開始、調整體位前探查腹腔,一旦發(fā)現(xiàn)膿液立即吸盡;標本取出后腹腔沖洗時,邊吸邊沖,更改為頭高腳低體位;減免術中出血和術后滲血,血液是細菌良好的培養(yǎng)基,容易導致腹腔膿腫的發(fā)生[16];研究[17]表明500 ml以上的大量生理鹽水沖洗腹腔,能顯著減少腹腔殘余膿腫的發(fā)生,其確切性和必要性需要商榷。對于腹腔感染嚴重的病人,常規(guī)留置引流管在闌尾殘端附近,一方面觀察有無術后出血、糞漏,另一方面充分引流殘余積液、減少腹腔感染的發(fā)生[18],術后1~2 d即可拔除。③標本袋的使用。臍周三孔組必須借助帶線的標本袋,從10 mm觀察孔放入腹腔、置入闌尾,牽拉絲線取出標本,皮下“U”形縫合收縮皮膚切口,增加美容滿意度[19]。④如何獲得更大操作空間?筆者的體會是,10 mm Trocar垂直穿刺,兩個5 mm Trocar分別指向結腸肝曲和髂前上棘方向穿刺、以形成倒“八”字形態(tài),如此腹腔鏡和操作鉗的“打架”現(xiàn)象有所減輕。
綜上所述,臍周三孔腹腔鏡用于治療急性單純性和化膿性闌尾炎安全美觀、疼痛輕微、操作簡便且無額外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