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法海
在我國的部分建筑工程企業(yè)中,使用到的預制裝配式建筑結構體系,可以有效的達到減少建筑建設施工周期以及保護環(huán)境的目的。這樣的建筑施工方式,為我國建筑工程企業(yè)的發(fā)展起到了一定的推進作用。所謂預制裝配式建筑體系,就是在工程進行施工作業(yè)之前,預先制作相應的建筑的構件,施工作業(yè)時只需要將這些構件合理的進行安裝配置就可以了。這樣的建筑施工方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施工工人的施工作業(yè)難度,提升了施工的速度,受到一些類似天氣、地形等客觀因素的影響較小。從另一角度出發(fā),這種預制裝配式建筑體系在對建筑工程進行施工建造時,所需要耗費的成本資金也較低。總體來看,這項建筑體系十分適合建造工程企業(yè)對建筑進行的施工建設
在應用于建筑的施工建設中的預制裝配式建筑體系中,由許多不同種類的結構所組成。對這些結構體系從形式的角度來進行分類,分為剪力墻形式和框架與核心筒形式以及框架與剪力墻形式等。從高度來對預制裝配式建筑體系的結構體系進行分類,可以分為高層混凝土形式、底層混凝土形式以及多層混凝土形式。目前在我國的建筑工程市場中,被建筑工程企業(yè)應用于建筑的建設施工中最多的預制裝配式建筑體系就是剪力墻體系,而對大型娛樂中心這樣的建筑進行建設施工時,應用到的預制裝配式建筑體系是多采用框架式。
現(xiàn)如今世界各國的自然環(huán)境不斷惡化,導致自然災害的頻發(fā)。在我國經常出現(xiàn)的自然災害中,最為頻繁的就是地震,所以在建筑工程企業(yè)對建筑進行施工建設時,一定要保證建筑的抗震性達到相關要求。在應用于建筑建設施工中的預制裝配式建筑體系中,抗震性能相對較高的一種結構體系就是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結構體系。這樣的混凝土結構體系,可被分為板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結構體系以及全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結構體系。這兩種不同的預制裝配式體系的抗爭性能基本沒有區(qū)別,只是為了適應建筑的高度而將其劃分為這兩種不同的結構體系。由于這樣的預制裝配式建筑體系是由混凝土作為原材料來對建筑進行建設施工的,抗震性能會高于應用其他預制裝配式建筑體系來建設的建筑。出于對建筑的使用者以及施工作業(yè)人員的人身安全考慮,在這種預制裝配式建筑體系在正式啟用之前,一定對需要用到的混凝土質量進行嚴格的檢測,嚴禁質量不過關的混凝土材料流入進來。
框架結構的預制裝配式建筑體系多應用于大型娛樂場建筑的建設施工中,相對于其他結構形式的預制裝配式建筑體系來說,框架結構式預制裝配建筑體系的普及度較高,使用的頻率也較高。這種框架結構體系的優(yōu)點在于,整個建筑體系中需要使用到的材料材質大多十分輕便,體積也比較小,方便運輸。在框架結構體系中框架的的制材有著十分高的硬度以及十分強的耐腐蝕性,綜合來看,性價比較高。在對建筑進行施工建設時,可以在不同地質條件以及氣候條件的地區(qū)來進行施工作業(yè),有較大的靈活性。
在對建筑進行施工建設時,預制裝配式建筑體系會根據建筑的種類不同來應用不同的結構體系。在建設一些用于居住的建筑時,建筑工程企業(yè)大多使用剪力墻結構體系來對其進行建設施工。前文提及到,剪力墻結構的形式分為兩種,一種是半預制式剪力墻結構體系,另一種是全預制式剪力墻結構體系。這兩種不同結構的體系可以根據建設的建筑種類不同來對其進行選擇。在建筑工程企業(yè)使用剪力墻結構體系對建筑進行建設施工時,需要將注重點放在一下幾點中:一,設計好承重墻板。承重墻是裝配式剪力墻結構體系設計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為做好承重墻設計,保證建筑質量,需要將承重墻搭建在兩側的山墻上。同時,做好內力計算結果與抗側力設計;二,控制好鋼筋直徑與強度。在剪力墻結構體系設計中應保證各個預制構建間的連接性處于良好狀態(tài);三,注意與現(xiàn)場吊裝環(huán)境的聯(lián)系。對于剪力墻結構體系來說,如果在設計中采用的是分塊設計,那么在實際設計中應注意與現(xiàn)實情況的聯(lián)系,如房間構造、拼接位置等。在實際設計中應嚴格按照相關要求操作,做好驗算,避免出現(xiàn)配筋變形等情況,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設計合理,滿足人們實際需求。
綜上所述,就是對建筑建設施工中應用的預制裝配式建筑結構體系的概況以及其設計進行的簡單的分析。筆者認為這樣的建設施工方式可以加快我國建筑工程企業(yè)的發(fā)展速度,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這樣的預制裝配式建筑結構體系可以被我國的建筑工程企業(yè)所廣泛使用。
[1]江輝.簡析預制裝配式建筑結構體系與設計[J].江西建材,2018(02):59-60.
[2]袁旭偉.預制裝配式建筑結構體系與設計[J].低碳世界,2017(35):221-222.
[3]邵峰.預制裝配式建筑結構體系與設計[J].江西建材,2017(17):24+29.
[4]余義澤.預制裝配式建筑結構體系與設計[J].建材與裝飾,2016(41):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