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九
近日,2017年度Artprice全球藝術市場報告對外公布。從這份報告數(shù)據(jù)中,我們不難看出2017年全球藝術市場發(fā)生的新變化和新趨勢。
先來一組直觀的大數(shù)據(jù):2017年,全球藝術品拍賣成交達149億美元,相比前一年增長了20%,結束持續(xù)兩年的下滑;上半年平穩(wěn),增長9%,下半年強勢,增長32%。
全球五大市場共同復興:中國增長5.4%,美國增長42%,英國增長18%,法國增長35%,德國增長12%;中國依然是全球最大的藝術市場,交易額達到51億美元,占全球交易額的34.2%。美國緊隨其后,交易額為49.6億美元。
全年3件藝術品拍賣價格超過1億美元,達·芬奇的《救世主》(見圖)將藝術品拍賣的最高價格提升至4.5億美元(此前是1.79億美元);齊白石《山水十二條屏》以1.4億美元成交,成為首件拍賣價格過億的亞洲藝術品。
據(jù)分析,藝術市場增長的驅動因素是便利的藝術市場信息、電子銷售(98%的市場參與者實現(xiàn)聯(lián)網(wǎng))、市場金融化、青年藝術消費者人口增長(截至2017年,已由20世紀50年代的50萬增至9000萬)。
博物館行業(yè)的快速發(fā)展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每年有超過700家新的博物館開業(yè),博物館行業(yè)已成為21世紀的全球化經(jīng)濟景觀。2000年至2014年,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開業(yè),比前兩個世紀還要多。
可以說,藝術市場是高效且具有歷史性的全球市場,毫無疑問能夠抑制經(jīng)濟和地緣政治危機。在過去的18年里,藝術市場已大幅超過全球多數(shù)主要的金融市場。
價格是過去20年里對藝術品市場影響最大的因素,2017年價格方面最重要的變化是藏家開始重新看重當代藝術。部分藝術家,尤其是英語圈藝術家如彼得·多伊格(Peter DOIG)、杰夫·昆斯(JeffKOONS)、克里斯托弗·伍爾(Christopher WOOL)、理查德·普林斯(Richard PRINCE)等,在職業(yè)生涯中所企及的價格水平是以前的藝術家在世時無法想像的。不過當代藝術的熱潮還需等待長期的驗證。2008年的金融危機就曾是一次尤其困難的考驗,但最終值得慶幸的是,大部分當代藝術的重要人物都成功地挺過了這一難關。
另外,中美市場也有一些變化。2017年,中美市場之間的激烈競爭造就了爆炸式增長。盡管美國市場增長42%,但是,中國作為全球首屈一指的藝術市場的地位依然無法撼動。從按照年度拍賣成交額劃分的全球500強藝術家排名來看,中國的霸主地位再次顯現(xiàn)。中國藝術家占到總數(shù)的32.4%,而美國藝術家只占到16.4%。
不過,中美市場的運行方式有著顯著的區(qū)別。中國市場依靠的是大量上拍的藝術品(28萬零800件),其中只有32%成交。美國市場則擁有市場上最高的成交率(75%),遠超西方平均水平(66%)。盡管如此,兩國的業(yè)績表現(xiàn)確實高度相似:中國拍出了89400件作品,美國82000件,兩國的交易額也史無前例地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