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早期中國電影,絕不可忽視海派文化這個重要的分析線索。本文首先對“海派文化”概念進行概述,指明其發(fā)展脈絡及內在本質,其次探討了海派文化與早期中國電影發(fā)展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最后結合具體影片內容說明了海派文化影響下早期中國電影的形式特性,認為其具有題材的世俗性、審美的現代性以及思想的前沿性。
關鍵詞:海派文化;早期中國電影;上海
電影藝術形態(tài)在我國起源于19世紀末期,法國盧米埃爾兄弟于1895年12月首映電影之后不久,電影便傳入我國。作為一種新興藝術形態(tài),電影必須在近代中國尋求一塊與其發(fā)展需求相適應的文化土壤才能夠成長。上海作為海派文化的中心,恰提供了這種合適的文化土壤。可以說,電影選擇了上海。[1]上海是早期中國電影的制片中心,在新中國成立前90%的中國影片都由上海制作。借鑒海派文化的研究視野,能夠對早期中國電影做出更深入的解讀。
一、“海派文化”概述
“海派”一詞起源于京劇領域,當時的北京伶人稱呼外省劇為“海派”,指其唱做中投時所好,旁生枝節(jié),逾越定法。這里的“海”是指藝術風格泛濫無范圍,并非專指上海。清末民初,國畫創(chuàng)作群體中出現“海上畫派”,這一稱呼最早出于正統(tǒng)畫派畫家對有違正統(tǒng)藝術風格的上海畫家的蔑稱。[2]隨著上海市藝術文化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在藝術風格上與創(chuàng)作規(guī)模上都日益成為近代中國相對于京派的新興文化中心,“海派文化”一詞的語義漸漸發(fā)展成為上海文化的代名詞。
二、海派文化與早期中國電影發(fā)展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
上海是早期中國電影的半壁江山,1949年前90%的中國影片出自上海制片公司之手。上海不僅據有制片資源,更擁有市場資源,上海是當時電影市場化機制最為成熟的地方。與此同時上海也是電影文化想像的中心,大部分早期電影將故事背景放置于上海。這些現象之所以會出現,源于海派文化為早期電影發(fā)展所提供的兩大條件。
第一是經濟文化條件,包括工業(yè)文化與商業(yè)文化。上海自開埠以來,長期接受西方世界的現代工業(yè)文明的影響,形成了完備的工業(yè)體系,為電影的發(fā)展提供了制作基礎。上海的大量移民、發(fā)達的市政設備以及充足的文化娛樂設施又為電影消費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第二是思想文化條件,上海處于中西文化交界地帶,市民觀念開放,對看電影這種摩登生活方式從心理上具備天然的親近感。海派文化創(chuàng)新、崇實,電影人秉持這一文化特征,表現為優(yōu)秀的創(chuàng)業(yè)素質,激勵早期上海電影人在制作內容及營銷方式等方面不斷創(chuàng)新,開啟了早期電影業(yè)的先河。
三、海派文化影響下早期中國電影的形式特性
(一)題材的世俗性:迎合市民趣味
早期中國電影中的世俗性反映了上海通俗文化的共有屬性。早在開埠之前,上海地處江南長江三角洲一帶,已經具備了一定的世俗市民文化基礎。自1927年起,上海移民群體空前擴大,由各式職員、產業(yè)工人為主體組成的市民群體對通俗文化影響力不斷增加。電影院被當時一家電影刊物稱為“每日百萬人的消納之所”。在此基礎上,上海早期電影也自然將自身定位為市民大眾賞心娛情、休閑放松的審美活動,即使電影主題或背景頗為嚴肅,故事內容也仍是為市民所喜聞樂見的。如《野玫瑰》以抗日時代為背景,主人公在電影中投身于街頭抗敵游行,但是其中卻包蘊了一個“公子落難后花園”的通俗故事內核,講述了一名公子與窮少女之間的戀愛故事。與傳統(tǒng)通俗故事之間相區(qū)別的是,二人最后找到了革命道路的結局,這一安排與時代的主題精神共鳴,可是其中的商業(yè)看點仍在于不同階層之間的愛情傳奇。
(二)審美的現代性:演染都市意象
根據李歐梵對現代性的闡釋,中國社會“在 20 世紀初開始的現代性,是一種知識性理論附加在其影響之下的對于民族國家的想象,然后變成對于都市文化和現代生活的想象”。[3]因此,對都市的關注,是文學藝術表現“現代性”的重要手段。文化想象中的都市不僅是物質生活極端豐盛的空間,也是精神上與一切傳統(tǒng)文化完全相背離的所在,它就是現代性的生長地。在近代中國,都市更顯光怪陸離,充滿著震驚與傳奇。早期中國電影中充滿了對都市意象的渲染,在這方面將電影作為動態(tài)、可視、逼真的形式特征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往往成為影片的最大賣點。例如電影《體育皇后》開片中為表現剛來到上海的林瓔初睹都市景象的心理,使用大全景的靜止鏡頭展現了一個視覺奇觀。風格各異的建筑林立江流兩岸,各式車輛在繁華而寬闊的街道上穿流如梭,大全景的手法為這組鏡頭注入了特有的磅礴氣勢。
早期對都市的渲染也頻繁地通過對女性的注視來實現。受著性別政治的影響,女性身體的變化往往與整個時代的文化變遷緊密相聯(lián)。二三十年代電影將鏡頭對準那些風情萬種、搖曳生姿的摩登女郎,女性的波浪頭發(fā)、艷紅嘴唇都成為電影鏡頭樂意捕捉的畫面。[4]
(三)思想的前沿性:響應進步思潮
盡管傳統(tǒng)文人對海派文化的商業(yè)氣息和市井氣息多有批評,但是上海作為外來文化傳播的重要入口以及新興文化的重要生長點,往往也最易于接受先進思想。上海電影人重視電影的公共教育功能,經常在電影中埋植了傳播進步思潮的深意。許多電影迎合時代精神,在30年代中出現大量左翼電影,它們以馬克思主義的左派視角來看待現代社會,揭露現實的黑暗面。例如《桃李劫》展現了主人公陶建平夫妻二人的悲劇人生。他們二人從工藝學校畢業(yè),懷著共同的美好理想結為夫妻,但是在黑暗的社會現實下,兩人不僅沒能實現“為社會謀福利”的愿望,反而自身的生活也成了問題。陶建平失妻喪子之后,因為拒捕時誤殺他人而被判死刑,自己的生命也面臨著終結。這部電影的情節(jié)與風格頗類似于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寄予了追問正義、同情貧苦等一系列基于左翼立場的情感與思考。
結語
海派文化作為引領中國風氣之先的文化,對中國早期電影的誕生與發(fā)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海派文化為早期中國電影提供了經濟文化條件與思想文化條件,并使當時的電影出現了世俗性、現代性以及前沿性的審美特征,在促進中國早期電影從雛形轉化為成熟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柴文瑤.早期上海本土電影的發(fā)展[J].飛天,2012 (8):14-17.
[2]金丹元.海派文化視野下的早期中國電影 1927-1937[D].上海大學,2016:51.
[3]李歐梵.未完成的現代性[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年版:90.
[4]邱乙哲.海派文化環(huán)境下的上海早期電影[J].當代電影,2012 (10):157-160.
作者簡介:紀馨雅(1997.8.31)女,漢,莒縣,湖北文理學院,本科在讀:廣播電視編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