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尼迪克特陳
二夢說:擅長“麻煩”別人也是一種能力,讓別人來幫你,反而能拉近你和他的距離,不信下次你試試?
前些天,一個并不算太要好的朋友忽然來傾訴苦惱,說他明明對誰都十分客氣,卻總感覺別人對他保持距離,他不明白是為什么。
這位朋友確實是一個客氣而禮貌的人,就連來問這個問題時,他用的稱呼都是“您”,哪怕他也知道我其實比他年紀小。
在工作中他其實還幫過我?guī)状蚊?,這次的“請教”是他第一次主動開口求助。但其實,這就是問題之所在。別人對你的重視程度,取決于他愿意為你付出多少。
進行社交時,許多人都存在一個誤區(qū),就是認為只要我對別人足夠好,別人就一定愿意和我做朋友,如果別人不愿意,那一定是因為我付出得還不夠多。
但現(xiàn)實可能恰恰相反,拉近距離的最好方式,是讓別人來幫你。
想交朋友,與其去幫別人,不如讓別人來幫你,只要這個忙對別人來說是舉手之勞,大多數(shù)人都不會拒絕,而別人只要幫了你一次,自然就愿意幫你第二次。而你也可以以回報別人為理由順理成章地接近他,不會顯得討好和諂媚。
就像學生時代如果有女生擰不開瓶蓋,一定會有許多男生踴躍地為之代勞,因為在他們擰開瓶蓋的那一刻,從女生感謝的話語和崇拜的目光(也許只是男生的想象)中,他們能得到道德感和自我價值感的雙重滿足。
所以,如果你讓別人幫一個對他們來說并不復雜卻能讓你受益匪淺的忙,不僅不會讓他覺得麻煩,反而能讓他感到快樂,因為你的請求其實暗含了這幾個前提:
1.你找他幫這個忙而不是找別人,說明你認為他在這一方面有過人之處,是對他能力的認可;
2.你請求他幫忙,實際上是把自己放在了一個較低的姿態(tài)上,承認對方在某些事情上比自己優(yōu)秀。你放下了姿態(tài),別人自然就容易放下對你的戒備。
如果你想通過讓別人幫你的忙來拉近彼此的關(guān)系,這幾條建議或許對你有用:
1.在對方最擅長的領域求助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并且希望這個閃光點被人發(fā)現(xiàn),去請教別人擅長的話題,實際上也是給別人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如果能夠順水推舟表達一下崇拜和贊譽,對方一定能得到莫大的滿足。
2.要讓對方感到確實對你有實際的幫助
如果你請求幫助的事是你自己都能輕易完成的,那對方并不會覺得自己的價值受到了重視,只會覺得你把他當苦力,效果適得其反。
3.確保對方幫助你時不需要付出太多時間精力
請教一些對方很懂的問題,借一些對方閑置的東西,這種忙大多人都不會拒絕,但如果在還沒成為好朋友的情況下,動輒就讓對方為你“寫一個文案”“做一個設計”,這不叫求助,這叫伸手黨。
4.在對方幫你之后及時回報
讓別人愿意幫你只是拉近關(guān)系的第一步,哪怕別人愿意持續(xù)不斷地幫你的忙,也只有你知恩圖報,這段關(guān)系才會平等而長久。
社會學家喬治·卡斯珀·霍斯曼的“社會交換理論”認為:任何人際關(guān)系,其本質(zhì)上就是交換關(guān)系。只有這種人與人之間精神和物質(zhì)的交換過程達到互惠平衡時,人際關(guān)系才能和諧,而且只有在互惠平衡的條件下,人際關(guān)系才能維持。
“客氣”對于社交而言,真的不一定是一個褒義詞。因為“客氣”意味著不肯虧欠,而社交的本質(zhì)卻是價值交換。如果做不到互相虧欠,價值交換自然也無從提起。這也就是為什么學會求助和虧欠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社交技能。
列夫·托爾斯泰曾在《戰(zhàn)爭與和平》里寫道: “我們并不因為別人對我們的好而愛他們,而是因為自己對他們的好而愛他們。”
下次想和人交朋友的時候,先讓他幫你個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