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樂素娜
唐代“茶圣”陸羽撰寫的《茶經(jīng)》“四之器”中,明確記載了專門用于飲茶的器具—碗。唐代時期,主流的飲茶方式為“煮茶法”,茶煮好后,準(zhǔn)備好“瓢”,將茶湯添入茶碗即可飲用。當(dāng)時,除了用碗來喝茶外,一盞一托式的茶盞也是主要的飲茶器。
明代以來,碾末而飲的唐煮宋點飲法,變成了以沸水沖泡葉茶的瀹飲法,飲茶方式變革進而影響到了當(dāng)時的茶具,以壺與杯搭配的茶具是這一時期的主流茶具,品茗杯便成了用于品茶及觀賞湯色的專用茶杯。
清代,就品茗杯而言,器型上并無太大變化,但裝飾藝術(shù)較前代更為精致繁復(fù)、構(gòu)思也更為巧妙。
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有多件各個年代的精美茶杯(盞、碗),由這一件件曾經(jīng)裝滿香茗的杯盞,可從中窺悟中華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唐 長沙窯青釉“荼埦”(圖1)
此碗器型與別的茶碗無異,高5.1、口徑14.5、底徑5.0厘米。碗內(nèi)底心有“荼”二字刻款,在“茶”字形成之前,荼和、、、茗等都曾用來表示過茶。在《詩經(jīng)》里,共有7處出現(xiàn)“荼”字,其中《詩經(jīng)·邶風(fēng)》中就有“誰謂荼苦,其甘如薺”的詩句。
長沙窯為唐代名窯,時代大致可上溯到初唐,唐中后期漸盛行,晚唐鼎盛,衰落于五代末年,以燒造生活用瓷為主。
在唐代以前,茶具和酒具、水具常常一器多用。長沙窯青釉“荼”的出現(xiàn)是此類型碗作為茶碗的有力證明,也說明了唐代已經(jīng)有了專用的茶具。
唐 越窯青釉玉璧底碗(圖2)
圖1 唐 長沙窯青釉荼
圖2 唐 越窯青釉玉璧底碗
圖3 唐 越窯青釉帶托盞
圖4 唐 邢窯白釉碗
圖5 唐 鞏縣窯綠釉盞
圖6 五代 越窯青釉花口碗
圖7 宋 吉州窯灑釉碗
圖8 宋 吉州窯玳瑁釉盞
圖9 宋 白覆輪黑釉盞
這種玉璧底碗在唐代還有個專用名稱叫“茶甌”,是茶具之一。此件玉璧底碗為唐代越窯燒造,敞口,斜壁,高3.8、口徑16.0、底徑6.5厘米,胎骨致密,圈足似玉壁,整體制作工藝中規(guī)中距,一絲不茍。釉質(zhì)勻薄,釉色青中閃黃,有不規(guī)則的開片,光素?zé)o紋飾,質(zhì)感柔潤細膩,可謂越窯青瓷之精品。
根據(jù)目前的考古資料顯示,玉璧底碗始出現(xiàn)于唐初,流行于唐中、晚期,以其底足頗似玉璧形而得名。玉璧底碗的器型在唐代非常多見,在當(dāng)時的南北方瓷窯中普遍燒制,如河北的邢窯、定窯,浙江的越窯,湖南的長沙窯等都有實物傳世。
唐 越窯青釉帶托盞(圖3)
此組帶托盞灰白胎,釉色青中帶黃,由托及盞組合成完整的一套。其中,盞高4.5、口徑8.9、底徑4.6厘米,直口,深腹,圈足。托高3.0、口徑12.0、底徑6.3厘米,圓唇口,大折沿,寬圈足,內(nèi)凹以承盞。
唐代越窯分布區(qū)越州一帶是重要的產(chǎn)茶區(qū),因此越窯也生產(chǎn)大量的茶具,僅帶盞托的造型就達十多種,這只是其中一種。
唐 邢窯白釉碗(圖4)
這件白釉碗為邢窯燒造,高4.5、口徑14.6、底徑6.5厘米。唇口,坦壁,腹壁斜出與水平面呈45度角,矮圈足。整體光素?zé)o紋,胎骨堅實致密,胎土白而細潔,釉質(zhì)瑩潤,瓷化程度較高,扣之作金石聲。
白釉瓷器最早出現(xiàn)于北齊,經(jīng)過隋代的發(fā)展,到了唐代,形成“南青北白”的陶瓷分布格局。北方以邢窯白瓷為代表,南方以越窯青瓷為代表。
唐 鞏縣窯綠釉盞(圖5)
這對鞏縣窯綠釉盞高6.7、口徑9.1、底徑3.5厘米。直口,深腹,餅形足?;姨?,器里及器上腹部施綠釉,近底足部分無釉。碗內(nèi)底留有3個支釘支燒痕跡。
鞏縣窯是唐代重要瓷窯,在今河南鞏縣。該窯產(chǎn)品特征是∶白瓷胎色灰白,釉色白膩;黑瓷胎體厚重,胎白釉黑,修胎精細,制作規(guī)整。三彩陶器胎呈灰白色,釉色有黃、綠、紅、蘭、白、褐等多種,也有單色釉器及紋胎裝飾釉器。器物多為平底、玉壁底、淺圈足園餅狀足等。
五代 越窯青釉花口碗(圖6)
此件茶碗高8.2、口徑19.2、底徑7.6厘米,十瓣花口,弧腹,平底?;野滋ィ鲀?nèi)外施均勻的青釉,釉色青中泛黃,釉層較薄,底有墊燒的痕跡。
晚唐五代時期,受金銀器裝飾工藝的影響,花口的茶碗較為多見。
宋 吉州窯灑釉碗(圖7)
這件吉州窯碗高4.6、口徑11.3、底徑4.5厘米,斂口,弧腹,矮圈足,通體施黑釉,內(nèi)灑白花作為裝飾。灑釉疏密有致,隨意性強,似一幅潑墨圖,看似無意,實則有心。宋代茶湯尚白,因此流行黑釉茶盞。在建窯的影響下,吉州窯也生產(chǎn)各種黑釉盞。
吉州窯位于江西省吉安縣永和鎮(zhèn),始燒于五代,而興盛于宋,尤其在南宋時期,形成了規(guī)模極大的民間窯場。吉州窯的黑釉產(chǎn)品以木葉紋、剪紙貼花和玳瑁斑最為著名,灑釉也是其品種之一。
宋 吉州窯玳瑁釉盞(圖8)
玳瑁釉是吉州窯的特色產(chǎn)品,瓷器坯體用含鐵量較少的瓷土做成,生坯掛釉,入窯燒后再掛一次膨脹系數(shù)不同的釉,再重?zé)淮?。由于釉層的流動、密集、填縫,便在黑色中形成玳瑁狀的斑點,故稱玳瑁釉。
圖10 宋 銅托盞
圖11 宋 耀州窯青釉盞
圖12 宋 建窯黑釉兔毫盞
圖13 宋 遇林亭窯壽山福海黑釉盞
圖14 宋 青白釉刻花帶托盞
這件玳瑁釉盞為吉州窯燒造,高6.2、口徑15.6、底徑4.7厘米,通體施黑釉,釉面滋潤。黑色的地釉和姿態(tài)各異的黃褐色斑紋交織混合在一起,與天然玳瑁極為相似,別具一番情趣。
宋 白覆輪黑釉盞(圖9)
這件黑釉盞高5.8、口徑12.1、底徑4.2 厘米??谖⒊?,腹較深,平底稍內(nèi)凹。土黃色胎,盞內(nèi)施黑釉,盞外施釉及1/3處。口沿涂白釉,流釉與黑釉形成鮮明對比,俗稱“白覆輪”。
在黑釉盞流行的宋代,黑釉器本身也在不斷創(chuàng)新,出現(xiàn)了白覆輪、黑覆輪等品種。
宋 銅托盞(圖10)
這對銅帶托盞高6.5、口徑8.4、底徑7.4厘米,承盤高出平面許多,適合放置腹部較深的茶盞。底托的圈足外撇,口沿呈花瓣狀。由于年代久遠,銅與空氣中的氧氣、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質(zhì)發(fā)生化學(xué)反應(yīng),產(chǎn)生俗稱“銅綠”的堿式碳酸銅,晦明之光顯現(xiàn)。
宋元的盞托有兩種形制,其一承盤內(nèi)凹,其二承盤上凸,通常后者為多。
宋 耀州窯青釉盞(圖11)
此盞高4.7、口徑10.9、底徑3.2厘米,小唇口,斜腹,小圈足。灰胎,內(nèi)外施青釉,釉色青中泛黃。
耀州窯是北方的重要窯場,窯址位于現(xiàn)在的陜西省銅川市黃堡鎮(zhèn),宋時稱黃堡窯。耀州窯燒瓷歷史悠久,唐代開始燒造白釉、黑釉瓷器,到了宋代,該窯的青瓷生產(chǎn)無論從質(zhì)量還是數(shù)量上都達到歷史最高峰。
宋 建窯黑釉兔毫盞(圖12)
建窯位于福建省建陽縣水吉鎮(zhèn),以生產(chǎn)黑釉盞而聞名。建窯黑釉盞一般胎體較厚,從造型上看,以斂口和敞口兩種為多,無論哪種造型,其盞壁都很深,設(shè)計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點茶的需要:盞底深利于發(fā)茶;盞底寬則便于茶筅攪拌擊拂;胎厚則茶不易冷卻。蔡襄《茶錄》認為飲茶當(dāng)用建窯茶盞,一因其胎體粗厚能以手捧持,二因其最能襯映白色茶面。這種說法也為宋徽宗《大觀茶論》所認同,所謂“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煥發(fā)茶采色也”。
宋金時期,兔毫盞在我國很多地方如江西、山東、河南、河北等地都有燒制,其中以建窯所燒“建盞”最為著名。
根據(jù)兔毫盞色澤的微妙不同,又分為“金兔毫”“銀兔毫”和“黃兔毫”。這件正是“銀兔毫”,高6.9、口徑12.5、底徑4.4厘米。敞口,深弧腹,小圈足。黑胎較厚,內(nèi)外施黑釉,里滿釉,外施釉不到底,在高溫作用下,茶盞內(nèi)外釉面鐵結(jié)晶而析出絲絲兔毫般的效果。
宋 遇林亭窯“壽山福?!焙谟员K(圖13)
這件黑釉盞高5.2、口徑10.8、底徑3.4厘米,斂口,斜弧腹壁,矮圈足,內(nèi)外施黑釉,釉層肥厚潤澤,外部釉層不到底,露灰白色胎,隱約可見“壽山福?!彼淖殖适謱ΨQ排列在內(nèi)壁上。
這是典型的遇林亭窯黑釉盞,窯址位于福建省武夷山景區(qū)北側(cè),受建窯影響也燒造黑釉盞,在傳統(tǒng)基礎(chǔ)上進行了創(chuàng)新,即在燒成的黑釉器上用金彩描繪文字、花紋等,再用低溫烘燒而成,具有特殊的裝飾風(fēng)格。
宋 青白釉刻花帶托盞(圖14)
這件帶托盞由托和盞兩部分組合而成,白胎,盞及托均施青白釉,釉色透明,盞外壁及托折沿、凸圈均刻花紋。
圖15 宋 青白釉刻花葵口盞
圖18 金 定窯系白釉盞
圖16 金 磁州窯系鐵銹斑黑釉盞
圖17 金 磁州窯紅綠彩小盞
盞高5.7、口徑6.2、底徑3.1厘米,直口,深腹,外撇足。托高5.0、口徑13.5、底徑6.3厘米,五瓣花口,折沿,喇叭形圈足,如盆形,中間起一圓柱形凸圈,上以承盞。
宋代蔣祈在《陶記》中曰:“江、湖、川、廣器尚青白,出于鎮(zhèn)之窯者也”,文中的“青白”就是指青白釉瓷器。
青白釉瓷器由于含鈣量高,在1300℃高溫下燒制時,釉流動性大,遇有花紋等凹凸處便聚積較厚,使整器釉面厚薄不一,薄處顯白,厚處略深,總體效果濃淡相間,瑩潤似玉,十分優(yōu)雅。以此制作茶具,無論杯、碗、盞托,都有一種淡雅的韻致。
宋 青白釉刻花葵口盞(圖15)
這件青白釉刻花葵口盞器形規(guī)整素雅,高4.0、口徑11.8、底徑3.5厘米???,斜腹,小圈足,白胎,施青白釉,胎薄釉潤,釉色青中透白,在碗底部呈淡淡的青綠色積釉。受定窯影響,景德鎮(zhèn)青白釉的部分產(chǎn)品也采用覆燒法,因此口沿部位澀胎無釉。
在景德鎮(zhèn)地區(qū),由于瓷土、木柴、交通、技術(shù)等種種優(yōu)越條件,使其燒制的青白瓷胎質(zhì)精細、薄透而又堅硬,釉色白中閃青、晶瑩如玉,深受時人的喜愛。
金 磁州窯系鐵銹斑黑釉盞(圖16)
這件黑釉盞從風(fēng)格看,系河南窯口的磁州窯系產(chǎn)品,高7.6、口徑18.1、底徑5.7厘米。斂口,斜腹,矮圈足。盞內(nèi)外施黑釉,釉層較薄,釉面玻璃質(zhì)感強,黑釉油潤如漆,光亮而有韻致,外壁施釉不到底。另在施好黑釉坯體上用含氧化鐵的斑花石作著色劑恣意流淋,形成了大塊的鐵銹斑紋。這兩種釉色交相輝映,形成簡約而又流光溢彩的藝術(shù)美感,靜中有動,活潑自然,對比鮮明。
宋代黑釉盞頗為流行,除福建建窯生產(chǎn)兔毫、油滴、曜變、鷓鴣斑紋茶盞外,江西的吉州窯、四川的廣元窯、河北的磁州窯、山東的淄博窯等也生產(chǎn)各種類型的黑釉盞。
金 磁州窯紅綠彩小盞(圖17)
這件小盞高3.8、口徑9.5、底徑2.8厘米,直口,弧腹,矮圈足。盞內(nèi)以紅彩三圈作為裝飾,內(nèi)底以黃、綠彩描繪花紋,釉彩有些剝落。
紅綠彩是在白瓷釉上用紅、綠等色彩繪,再經(jīng)低溫?zé)贫?。宋代磁州窯紅綠彩瓷開啟中國瓷器釉上彩繪之先河,在瓷器裝飾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此后彩繪便逐漸取代刻花、劃花、印花等,成為主要的瓷器裝飾方法,這也為明清釉上彩的發(fā)展打下了基礎(chǔ)。
金 定窯系白釉盞(圖18)
這件定窯系白釉盞,高4.6、口徑11.4、底徑 4.6厘米,侈口,斜腹,小圈足,白胎,盞內(nèi)外施白釉,釉色瑩潤。
古往今來,若談白瓷,則不出定窯之右。定窯是我國宋金元時期北方的重要窯口,以燒制白釉刻花、印花器而聞名,在北宋達到鼎盛,其燒造一直延續(xù)到了金元兩代,曾為宮廷燒制御用瓷器。所燒瓷器含蓄溫雅、變化萬千、無限華美,不但為貢入北宋、金朝的內(nèi)廷用品,也突破當(dāng)時的邊境藩籬,享有《袖中錦》書中所載“天下第一”之贊譽。
金 霍州窯印花盞(圖19)
本器高4.0、口徑10.8、底徑2.9厘米,敞口,弧腹,矮圈足,盞內(nèi)模印卷草紋,內(nèi)底有澀圈,便于疊燒。
霍州窯是宋元時期山西地區(qū)的一處重要窯口,又名陳村窯、霍窯、西窯、彭窯等。明人曹昭《格古要論》記載:“霍器出山西平陽府霍州……元朝戧金匠彭均寶效古定器,制折腰樣者甚整齊,故名曰彭窯。土脈細白者,與定器相似,唯欠滋潤,極脆,不甚值錢,賣古董者稱為新定器,好事者以重價購之”。
圖19 金 霍州窯印花盞
圖20 遼 黃釉小盞
圖21 元 鈞窯大碗
圖22 元 樞府釉印花折腰碗
霍州窯瓷器產(chǎn)品主要有白釉、黑釉等,以白釉最具特色。其裝飾手法有印花、刻花、劃花、醬褐彩畫花等,器型以碗、盤、罐、高足杯為主。霍窯以生產(chǎn)白瓷和仿定最成功的瓷窯而著名,所產(chǎn)白瓷被劃歸為定窯系。
由于它與定窯鄰近的地緣關(guān)系,因此在白瓷的生產(chǎn)、尤其是印花裝飾上都明顯帶有定窯印花器的影子。而霍州窯與定窯印花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定窯印花受河北緙絲工藝的影響較深,紋樣亦十分豐富,印花的視覺效果給人以繁縟的感覺;而霍窯印花在選用題材上則相對簡單,主要紋飾有水草紋、鴨紋、鵝紋、魚紋、蘆雁紋及海馬紋等?;舾G印花裝飾不及定窯繁復(fù),所印圖案纖細、明快而簡約,這與定窯印花器在本質(zhì)上是有區(qū)別的。
遼 黃釉小盞(圖20)
這對小盞高3.9、口徑8.3、底徑3.0厘米,侈口,弧腹,矮圈足,土黃色胎,施姜黃釉,盞外施釉不到底,圈足無釉,盞內(nèi)底有3個支釘燒痕。
遼是契丹民族在北方建立的地方政權(quán),契丹族善于吸收中原先進文化。大量陶瓷窯工進入遼地,促進了遼瓷的發(fā)展和興盛。遼瓷除了白釉及黑釉瓷以外,還有大量民族特色的遼三彩瓷,以及綠釉、黃釉等瓷器。
元 鈞窯大碗(圖21)
元代的茶具一般整體比較粗獷大氣,本器高8.3、口徑18.0、底徑5.6厘米,敞口,弧腹,小圈足,底帶乳釘,黃褐色胎,碗內(nèi)外施藍釉,藍釉帶窯變,藍中帶紅,釉質(zhì)勻潤清澈,凝厚滋潤,口沿因流釉而隱顯褐胎,古韻十足。
鈞窯位于今河南禹州,因古屬鈞州,故名為鈞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以“釉具五色,艷麗絕倫”而獨樹一幟。民間對鈞窯也有諸多溢美之詞,如“縱有家產(chǎn)萬貫,不如鈞瓷一件”“鈞瓷無對,窯變無雙”“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等等。
元 樞府釉印花折腰碗(圖22)
這件折腰碗造型規(guī)整高5.0、口徑12.0、底徑4.3厘米,侈口,斜腹,小圈足。白胎細膩,碗內(nèi)外施卵白釉。卵白釉是元代瓷的創(chuàng)新品種,在青白釉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比青白釉的釉層更厚,呈失透狀,又叫“鵝蛋青”。
整器釉層較厚,有乳濁感。內(nèi)有印花裝飾,并印有“樞府”兩字。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論》說∶“元代燒小足印花者,內(nèi)有樞府字者高”。目前發(fā)現(xiàn),不少元代瓷器上印有“樞府”二字,又稱為樞府瓷,元代樞府瓷燒制數(shù)量很大,既有宮庭御用,也有官府定制和內(nèi)外銷商品瓷。
圈足內(nèi)無釉,因修足而留下雞心點,這也是元代樞府釉瓷鑒別的特征之一。
元代時,朝廷并不沿襲宋制采用青瓷供宮廷使用,而是燒制白瓷為主,這可能與元朝“國俗尚白 以白為吉”有關(guān),而折腰碗又是元代—個常見的品種。
明 剔犀漆帶托盞(圖23)
這件剔犀漆盞托高9.0、口徑9.0、底徑8.0厘米。整個帶托盞由圓形盞、葵瓣式盤、高足托組成。通體髹紫紅色漆,雕如意云頭紋飾,花紋刀口側(cè)面露出黑漆線一道。托內(nèi)髹黑漆,烏黑黝亮,有自然斷紋。
剔犀是漢族雕漆工藝的一種,因其圖案多以回旋生動、流轉(zhuǎn)自如的云紋回鉤組成,故又稱“云雕”。其工藝先以兩色或三色漆相間漆于胎骨上,每一色漆都由若干道漆髹成,至相當(dāng)?shù)暮穸群?,斜剔出云鉤、回紋等圖案花紋,故在刀口斷面,可見不同的色層。
圖23 明 剔犀漆帶托盞
圖24 清初 德化窯白釉把杯
圖25 清 德化窯白釉梅花盞
圖26 清康熙 米黃地五彩花鳥紋帶托盞
清初 德化窯白釉把杯(圖24)
此件德化窯白釉把杯高4.3、口徑7.0、底徑3.5厘米。唇口外侈,弧腹緩收,矮圈足。白度很高,釉層厚,龍形把柄,整體造型秀美,小巧玲瓏,雅氣精致。
德化窯位于今福建德化,故名。德化瓷器是漢族陶瓷燒造中的藝術(shù)珍品,以白瓷塑佛像聞名,其制作細膩,雕刻精美,造型生動,體現(xiàn)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藝術(shù)創(chuàng)造力。
明代開始,流行以沸水沖泡葉茶的瀹飲法,人們逐漸看重素雅的茶具,尤愛白瓷,認為其“潔白如玉,可試茶色”。明代生產(chǎn)的德化白瓷具有象牙的特質(zhì),白瓷中略泛紅色,而清代德化窯白瓷的基本特點則是白中泛青,這件小杯應(yīng)是清初的產(chǎn)品。
清 德化窯白釉梅花盞(圖25)
此套德化窯白釉梅花盞共有6個,高4.2、口徑6.7、底徑3.2厘米。
胎骨白薄,透光度好,內(nèi)外壁施釉,釉層均勻,瑩潤光潔。敝口,深腹,盞內(nèi)素面,盞外有堆塑淺雕蝶與花卉裝飾,花卉根部巧妙地以鏤空方式與圈足連接,藝術(shù)性強。整個盞口沿,分為八瓣花,圈足也相應(yīng)分為四大、四小的八瓣花形。
相對于景德鎮(zhèn)御窯,德化窯是民窯的代表,所產(chǎn)瓷器以“白”見長。早在宋、元時期,德化窯白瓷就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出口商品。明代德化窯白瓷更是別具一格,所產(chǎn)白瓷有“象牙白”“豬油白”之雅稱,在西方更享有“中國白”之美譽。清代早期,德化窯依然創(chuàng)新不斷,精品層出不窮。
清康熙 米黃地五彩花鳥紋帶托盞(圖26)
此件托盞燒造于清代康熙年間,由盞、托兩部分組成。盞高4.6、口徑8.0、底徑3.8厘米;托高1.8、口徑13.0、底徑6.9厘米。
盞菱口,深腹,矮圈足,托敝口,呈菱花形,矮弧腹,矮圈足。盞托內(nèi)口沿以青花描繪錦地紋,盞及托外壁先以米黃釉為地,其上再以五彩繪花卉紋,且盞、托內(nèi)壁均飾以五彩花卉紋?;y綿密繁復(fù),于錦俏熱鬧之余,尚有一絲文人畫氣息,靈動鮮活,惹人喜愛。底有青花花押款。
清圣祖康熙皇帝在皇位61載,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在位時間最久的帝王。在其統(tǒng)治之下,康熙朝成為清朝前期廓然大變的開創(chuàng)性時代,深刻影響了其后百年的王朝走向。制瓷業(yè)在大環(huán)境下也得到了帶動與發(fā)展,使清代制瓷業(yè)步入了一個欣欣向榮的發(fā)展時期,后世《飲流齋說瓷》贊曰:“清代彩瓷變化繁跡,幾乎不可方物……硬彩、青花均以康熙為極軌”。
清康熙 青花花蝶紋鈴鐺杯(圖27)
此對鈴鐺杯精巧別致,品相完好,杯口外撇,胎微厚,杯高8.3、口徑7.2、底徑4厘米。器型端正,深腹,圈足,為康熙朝民窯燒制的精品。
鈴鐺杯彩繪方式上采用青花工藝。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屬釉下彩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jīng)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后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fā)色鮮艷、燒成率高、呈色穩(wěn)定的特點。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xiàn)在元代景德鎮(zhèn),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fā)展到了頂峰。而此對鈴鐺杯正是燒制完成于清代的康熙年間,其胎質(zhì)細膩潔白,釉質(zhì)晶瑩凝重,青花發(fā)色淡雅。
圖27 清康熙 青花花蝶紋鈴鐺杯
圖28 清康熙 孔雀藍釉爵杯
圖29 清乾隆 粉地胭脂彩團花帶托杯
圖30 清乾隆 黃地粉彩帶托杯
圖31 清乾隆 礬紅地梅花紋碗
最別具一格是還當(dāng)屬鈴鐺杯器身上的花蝶紋飾。早在宋代時期,由于受花鳥畫的影響,蝴蝶的紋樣就已大為流行,明清以來,蝴蝶多與花卉組成主題紋飾,表現(xiàn)蝶戀花的意境,習(xí)稱“花蝶紋”。其杯身上的花蝶紋樣繪畫畫意精美,用筆工整細膩,紋飾層次清晰,花葉扶疏,枝條相互纏繞,蝴蝶飛舞于花叢間,似在采集花蜜又似在花葉上憩息,可謂栩栩如生。
此鈴鐺杯成雙成對,精致小巧,意境幽淡,給人一種自然和諧的美感,體現(xiàn)出了濃郁的中國文化情結(jié),滲透著傳統(tǒng)文化的意趣。
鈴鐺杯因其形似倒置的鈴鐺而得名,是明、清時期的流行杯式之一,也稱仰鐘杯,金鐘杯,磬式杯。明成化、嘉靖、萬歷時期有白釉、斗彩、青花等品種,發(fā)展到了清康熙、雍正時則有青花、五彩等。
清康熙 孔雀藍釉爵杯(圖28)
本品造型端穩(wěn),通體施孔雀藍釉,釉面光潔細薄,釉色鮮亮明艷,觀之賞心悅目。孔雀藍釉器屬低溫釉,施釉較薄,時間一長很容易剝落,故保存較難。本品歷經(jīng)數(shù)百年而釉面依舊完好,較為珍罕。
最令人稱奇的是,杯身雕有4條蟠螭,二條幼蟠螭置于流口下,一頭部上蹺,一頭部下探與杯的流口形成呼應(yīng),二條大蟠螭被巧妙地置于把手處,生動傳神,形成整體造型的統(tǒng)一與視覺上的均勢。
孔雀藍釉,又稱“法藍”,是以銅元素為著色劑,燒制后呈現(xiàn)亮藍色調(diào)的低溫彩釉。孔雀藍釉屬于西亞地區(qū)的傳統(tǒng)釉,歷史悠久,很早便傳入中國,五代十國時期的閩國王后劉華墓里就出土過3件孔雀藍釉陶瓶。明清官窯也均有燒造孔雀藍釉器,各朝的色調(diào)及釉質(zhì)都有所差別。
清乾隆 粉地胭脂彩團花帶托杯(圖29)
此件粉地胭脂彩團花帶托杯為清代官窯器,杯高3.8、口徑 6.7、底徑2.6厘米;托高2.0、口徑 11.1、底徑6.7厘米。
整器胎質(zhì)細膩,白釉溫潤,胎薄,帶托杯,胭脂紅地團花紋,胭脂紅彩發(fā)色艷麗純凈??谘厥┙鸩?,托內(nèi)施胭脂彩,團花紋描繪規(guī)整對稱分布,外白地紅彩竹葉紋,托心內(nèi)凹以承杯子。底書“大清乾隆年制”3行6字青花篆書款。
胭脂彩之器,始現(xiàn)清代雍正時期,而以乾隆為甚,之后則些微矣。因胭脂彩原料極其名貴,故清廷嚴(yán)格管制民間使用。
清乾隆 黃地粉彩帶托杯(圖30)
這件軋道杯高3.9、口徑 7.1、底徑2.7厘米;托高2.2、口徑 11.2、底徑6.8厘米。
杯內(nèi)壁施白釉,外壁黃地軋道粉彩花紋,使得畫面陰陽突出,濃淡分明,立體感較強。口沿施金彩,色彩艷麗。托內(nèi)為黃地粉彩軋道花紋,外為白地紅彩竹葉紋,托內(nèi)凹以乘杯盞。底書“大清乾隆年制” 3行6字青花篆書款。
這件帶托杯采用了軋道工藝。所謂軋道工藝是在瓷器色地上用一種狀如繡針的工具撥劃出細如毫芒、宛如錦紋的鳳尾狀紋,為乾隆時期創(chuàng)制的新型裝飾技法。此種工藝頗為費工,清宮內(nèi)務(wù)府記事檔中稱這種新創(chuàng)紋飾為“錦上添花”。
清乾隆 礬紅地梅花紋碗(圖31)
圖32 清乾隆 碧玉大碗
圖33 清 仿木釉碗
圖34 清 青玉小杯
圖35 清道光 慎德堂款粉彩花卉紋杯
圖36 清道光 黃地紅龍碗
此碗造型優(yōu)雅規(guī)整,高5.7、口徑11.3、底徑4.0厘米,敞口、圈足、深腹。碗內(nèi)壁白釉無紋飾,外以礬紅釉為底,釉色純凈無瑕。上繪梅樹一枝,描繪異常細致,軀干屈曲遒勁,老梅盤郁,虬枝橫斜,枝頭梅花盛開,花朵清麗明艷,動人心目,白色的梅樹在礬紅地的襯托下顯得格外悅目。白釉底,書青花“大清乾隆年制” 3行6字篆書官款。
清乾隆 碧玉大碗(圖32)
此碗高8.2、口徑20.0、底徑12.6厘米。造型端莊古樸,簡潔大方,碗口微外撇。碗由碧玉制成,玉質(zhì)優(yōu)良,色嫩綠而質(zhì)厚潤,帶有天然黑斑點及裂綹,光澤較佳,琢工難度極大。圈足底刻有“乾隆年制”4字兩行楷書款。
清 仿木釉碗(圖33)
此碗即采用了仿木釉工藝燒制而成,高4.7、口徑13.4、底徑9.2厘米,造型端莊穩(wěn)重,撇口,束頸,垂腹,寬圈足。碗內(nèi)壁髹金漆,外壁施仿木紋紅彩,不露胎底,釉色溫潤。
外及底施紅黃相間的仿木紋釉,釉色精美逼真,木紋錯落有致,癭瘤散布,宛若天成,效果逼真,摹仿技藝之高,令人叫絕。
“乾隆有專仿木制各皿,遠望儼然如木,而實為瓷者,名曰,仿木釉”,這是清末民國時期《飲流齋說瓷》關(guān)于仿木釉的記載。仿木紋釉瓷始燒于清代雍正時期,至乾隆時期都非常風(fēng)行,其是在高溫?zé)傻拇商ド?,以各種色釉涂飾出木材的年輪紋理,枝樹疤痕及色彩質(zhì)感,經(jīng)低溫?zé)珊?,呈現(xiàn)出天然的藝術(shù)效果。
清 青玉小杯(圖34)
整杯規(guī)整精巧,杯口外撇,矮圈足,玉質(zhì)細膩,晶瑩溫潤,通體瑩潤白透微有沁色,打磨精細。
明清時期,玉杯式樣繁多,形態(tài)各異,而此杯棄繁就簡,摒棄一切繁復(fù)紋飾和裝飾,通體光素?zé)o紋,反覺更為秀麗素雅。
清 道 光“慎德堂”款粉彩花卉紋杯(圖35)
圖37 清道光 黃地綠彩團龍碗
這對小杯的器形精巧玲瓏,高5.7、口徑8.0、底徑4.2厘米,直口,深腹,圈足。以白釉為地,胎體輕瑩如玉,圈足內(nèi)以礬紅書楷體“慎德堂制”。杯外壁繪粉彩菊花,畫筆細致入微,紋飾淡雅明麗,構(gòu)思巧妙、神態(tài)生動、色彩豐富艷麗,顯出一種高雅的情致。
慎德堂是道光皇帝在圓明園理政的地方,故款識為“慎德堂制”的瓷器通常是道光皇帝的御用品。
清道光 黃地紅龍碗(圖36)
碗為一對,敞口,弧腹,圈足,高5.7、口徑11.4、底徑4.7厘米。碗內(nèi)施白釉,外以黃釉為地,以礬紅繪五爪雙龍搶珠紋。雙龍姿態(tài)矯健、神采飛揚,紋飾動感極好。近圈足處飾以海水紋,周圍滿布云朵,祥云朵朵,龍游云間。圈足內(nèi)青花篆書3行6字“大清道光年制”。
就整體而言,碗器型規(guī)整,胎釉俱佳,繪畫線條剛勁,畫面明快,龍紋生動,威儀難掩,具有典型的皇家風(fēng)范。
清道光 黃地綠彩團龍碗(圖37)
圖38 清道光 青花礬紅花卉紋小杯 一對
圖39 清道光 松石綠印團蝠紋碗
圖40 清同治 粉彩無雙譜小杯
圖41 清光緒 景德鎮(zhèn)白地斗彩小杯
圖42 清光緒 黃地綠龍壽字高盅
圖43 清光緒 黃釉暗刻云龍紋碗
眼前這只黃色的小碗,敞口,深腹,圈足。內(nèi)外遍施黃釉,釉色黃中略帶白色,外口沿飾卷草紋,呈十字形。外壁腹部飾團龍紋,五爪團龍飛舞,活龍活現(xiàn),顯示出皇家氣派,器內(nèi)心底部也有團龍紋,脛部為如意云頭紋,圈足光潔滾圓,好似一層豬油般的感覺。碗底中心圈內(nèi)工筆書寫“大清道光年制”款識,這正是道光時期清宮專用的黃釉綠龍碗。
清道光 青花礬紅花卉紋小杯(圖38)
此杯即采用青花礬紅裝飾,高4.6、口徑8.2、底徑3.2厘米。敞口,深腹,圈足,通體施釉,胎潔白堅實,杯內(nèi)透明釉地純凈,別無他飾,外壁繪對稱排列的四朵寶相花紋,花朵用礬紅彩繪飾,葉子以青花描繪,紅彩濃艷,青花淡雅,對比強烈。底書“大清道光年制”青花3行6字篆書款。青花礬紅是指釉下青花和釉上紅彩相結(jié)合的瓷器裝飾技法。
清道光 松石綠印團蝠紋碗(圖39)
此碗高7.0、口徑15.2、底徑4.5厘米,敞口,弧腹,圈足。碗口沿下飾如意云頭紋一周,圈足內(nèi)書青花“大清道光年制”6字3行篆書款,圈足外沿飾一周回字紋,內(nèi)外壁施松石綠釉,施釉凝厚,光澤油潤,素雅而不失華貴,碗形制規(guī)整。
而最為精妙的則是,碗腹部印有團蝠紋。因“蝠”與“?!敝C音,契合人們追求幸福的心愿,故而蝙蝠紋在我國古代,屬于較為常見的吉祥紋飾。
而此碗外壁之上共有5只蝙蝠,內(nèi)壁則為壽字紋,“五蝠”諧音五福,“壽”字是敬老祝福,表達孝悌的象征符號,故此碗暗含“五福捧壽”之意。所謂五福,根據(jù)《尚書·洪范》的記載:“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只蝙蝠與碗口沿的如意云頭紋組合,又寓意著洪福齊天。松石綠釉是清雍正時期創(chuàng)燒的低溫單色釉品種,呈色為淡青色中微微發(fā)黃,與綠松石色澤相似,故名“松石綠”。此碗印刻細膩不媚,氣息文雅清新。
清同治 粉彩無雙譜小杯(圖40)
此杯敞口,弧腹,圈足,底書“同治年制”4字篆書款,器身通體繪制無雙譜中三國時期人物圖,人物描繪精細,神情刻畫細致入微,旁有墨書題記介紹人物的姓名及小傳,題寫工整,是無雙譜中的精品之作。
《無雙譜》又名《南陵無雙譜》,原為清代康熙年間浙江紹興畫家金古良的繪畫著作,其題材為漢代至宋代40位名人肖像,如:張良、項羽、班超、張騫、司馬遷、董賢、孫策、諸葛亮、陶淵明、花木蘭、武則天、李白、狄仁杰、郭子儀、岳飛、文天祥等,因他們的事跡舉世無雙,故名“無雙譜”。
瓷器上繪“無雙譜”紋樣,始于清代道光年間。民國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說:“以視道光之畫‘無雙譜’,必書人名、小傳者,殆有仙凡之別?!庇终f:“道光畫‘無雙譜’,題識最夥。如畫數(shù)人物,則每人系以一小傳,分占其器之半?!笨梢哉f,“無雙譜”圖案是清代中晚期至民國時期粉彩瓷器中較為常見的紋樣。
“無雙譜”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廣為士大夫階層和民間人士所喜愛,這件清同治時期的粉彩無雙譜小杯以瓷器粉彩畫的形式,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了這種傳統(tǒng)文化,值得今人觀賞、品味。
清光緒 景德鎮(zhèn)白地斗彩小杯(圖41)
杯敞口,深腹,圈足,胎潔白堅實,以青花書“大清光緒年制”6字楷書底款,款識工整。
杯身彩繪對稱,前后各繪幾塊湖石,姿態(tài)奇峭,石后數(shù)枝蘭花從旁斜出,綠葉扶襯著幾枚鮮熟的紅果,色澤清朗,疏密相間,錯落有致,頗富情趣,整杯給人以小巧而不失莊重之感。
清光緒 黃地綠龍“壽”字高盅(圖42)
這對高盅,品相完好無損,通高5.8、口徑10.2、底徑4.7厘米,敞口,深腹,圈足。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器內(nèi)外除圈足外,滿施黃釉,釉色黃中略帶白色。盅是我國古代較為常見的日用器皿之一,主要用于盛放茶、酒等飲料,多為沒有把的小杯子。
在中國古代尤其是明清兩代,對顏色的使用有著極為嚴(yán)格的限制。據(jù)《明史》記載: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規(guī)定“官吏衣服、帳幔,不許用玄、黃、紫三色。”《明史》卷八十二載:“正統(tǒng)元年,浮梁民進瓷器五萬馀,償以鈔。禁私造黃、紫、紅、綠、青、藍、白地青花諸瓷器,違者罪死”。由此可見,不僅服飾上對顏色有嚴(yán)格的控制和規(guī)定,當(dāng)時的民窯也被禁止私自生產(chǎn)顏色釉陶瓷。
官家生產(chǎn)的顏色釉瓷器也有著不同品級,專供不同身份的人享用,象征至高無上的皇權(quán)和森嚴(yán)的等級制度。其中,黃色更是具有極為特殊的象征意義。明代時期,英宗天順二年(1458年)頒發(fā)的禁令中規(guī)定禁止皇族以外的所有人穿著黃色服裝,到了清代,黃色在皇族內(nèi)部的使用也是有著相當(dāng)嚴(yán)格的等級規(guī)定。由此,這對黃釉高盅的皇家氣派已初現(xiàn)端倪。
此對高盅的紋飾也是異常華貴,其底部有青花楷書款“大清光緒年制”,顯然這是一件清代光緒年間制成的官窯器精品。內(nèi)心底為雙圈“壽”字紋,在宮廷的紋樣中,清代中晚期以后,壽字、蝙蝠等紋樣出現(xiàn)較為頻繁,類似這樣的紋樣其實更多地變成了一種理念性的東西,蘊含祝福長壽、福運拱壽,吉祥祝福之意。
高盅的外口沿飾卷草紋,脛部為如意云頭,云角飄逸,外壁腹部主體紋飾則為綠色雙龍趕珠紋。色釉地龍紋瓷器起源于明代永樂時期,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量制作。其龍紋不是像彩繪瓷那樣直接用顏料繪畫,而是先在白胎上勾出龍紋的圖案輪廓后再在白釉上施顏色地釉,最后再以顏色彩蓋繪于刻在胎上的紋飾,經(jīng)兩次低溫?zé)伞?/p>
其中黃地龍紋是皇家控制最嚴(yán)格的一種釉色和官窯極為流行的裝飾題材。清《國朝宮史》載:“皇太后黃瓷盤二百五十……皇后黃瓷盤二百二十……皇貴妃白里黃瓷盤四……貴妃黃地綠龍瓷盤四……嬪藍地黃龍瓷盤二……貴人綠地紫龍瓷盤二……常在綠地紅龍瓷盤二…… ”
根據(jù)史料載錄,清代當(dāng)時皇太后、皇后用里外黃釉器;皇貴妃用黃釉白里器;貴妃用黃地綠龍器;嬪妃用藍底黃龍器;貴人用綠地紫龍器;常在用綠地紅龍器。由此可見,這對清代光緒年間制成的黃地綠龍“壽”字高盅為貴妃及妃子級別的妃嬪使用,其下等級的妃嬪是不得使用的,為異常名貴的宮廷用瓷,充分反映了統(tǒng)治階級的審美意趣和文化傾向。
清光緒 黃釉暗刻云龍紋碗(圖43)
此碗形規(guī)整,典雅尊貴,敞口,深腹,圈足,高5.9、口徑12.3、底徑4.9厘米,胎質(zhì)細滑輕薄,內(nèi)外滿施黃釉,釉色勻凈鮮亮,精致無瑕,外壁腹部通景暗刻雙龍趕珠紋樣,間飾祥云,足脛處飾海浪山石,刻細膩,線條流暢。底書“大清光緒年制”6字雙行楷書款。顏色瓷是歷代瓷器尤其是官窯的重要品種,而黃釉瓷在其中占首要地位,黃釉碗是明清時期每朝官窯的必?zé)贩N。
刻繪精細流暢,形制線條流暢,所刻行龍蒼健兇猛,氣勢恢宏,畫面充實,數(shù)寸之間,猶有排山倒海之勢,難掩皇家氣派。
圖44 清 漆嵌螺鈿四方小杯
圖45 清 白玉靈芝耳帶托杯
清宮內(nèi)廷等級嚴(yán)森,以色澤明辨尊貴是皇家一向的風(fēng)格,決不可僭越。本品內(nèi)外全是黃釉裝飾,其當(dāng)為皇太后、皇后所專用,級別極為高貴。
清 漆嵌螺鈿四方小杯(圖44)
這對漆嵌螺鈿小杯高4.0、口徑5.7、底徑2.6厘米。四方形杯,上寬下窄,方圈足,形制小巧。杯內(nèi)為銅胎,外壁通體髹黑漆,色澤典雅莊重,間配以螺鈿,鑲嵌成山石花草圖案,細致典雅,于古樸之間呈現(xiàn)優(yōu)雅富貴之態(tài)。
根據(jù)《髹飾錄》的記載:“螺鈿……百般文圖,點、抹、鉤、條,總以精細密致如畫為妙。又分截殼色,隨彩而施綴者,光華可賞”,意即螺鈿工藝按照畫面花紋的需要,采用不同色澤的螺片,裁切成各種不同的形狀,鑲嵌出各種畫面,達到近似設(shè)色的效果。清代詩人劉應(yīng)賓有詩:“螺鈿妝成翡翠光”。螺鈿的光澤堪比翡翠,華美高貴,賞心悅目。其經(jīng)過工匠的精心打磨、雕刻、拋光,成品往往視覺效果奇佳,光彩奪人,為宮廷和民間所推崇。
清 白玉靈芝耳帶托杯(圖45)
杯高4.5、口徑6.5、底徑2.8厘米;托高0.7、口徑17.4、底徑13.0厘米,為海棠形,中有圈形,與杯的圈足吻合,下附原木老座。白玉制成,杯口微敞,深腹微內(nèi)收,圈足,杯內(nèi)外琢磨平整,光華剔透,杯腹兩側(cè)鏤雕對稱纏枝靈芝紋作為杯耳,通體鏤空,雕工精細、形態(tài)逼真。
跨越千年,只為一杯,賞鑒著各個歷史時期的茶杯盞,幽思懷古,感受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精妙的技藝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