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園園 盧學超 解其華 魏迎鳳 王春華 張小麗
南通大學附屬第三人民醫(yī)院內分泌科,江蘇 南通 226000
隨著糖尿病患病率的逐年增加,糖尿病性骨質疏松的人數(shù)也在逐年增多。一項臨床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發(fā)生骨折的風險較普通人明顯升高[1],而骨質疏松性骨折是老年人致死、致殘的重要原因之一。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同時具備了糖尿病、絕經及年齡等引起骨質疏松癥的多個危險因素,是骨質疏松的高發(fā)人群,早期識別及防治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骨質疏松顯得尤為重要。雙能X線測定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是目前通用的骨質疏松的診斷指標。近年來有研究發(fā)現(xiàn),慢性炎癥在骨重建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引起骨質疏松的危險因素[2-3]。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的比值(neutrophil lymphocyte ratio,NLR)是近來發(fā)現(xiàn)的、可較為穩(wěn)定反映機體炎癥狀態(tài)的指標。目前已有NLR與骨質疏松的臨床研究,但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NLR與骨密度的關系研究尚無人報道,本研究旨在探討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NLR與骨密度的關系。
選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內分泌科住院的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185例,所有入組患者均符合WHO關于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年齡49~85歲,平均(63.3±9.0)歲。入組女性均已停經1年以上。排除其他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血液系統(tǒng)疾病、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惡性腫瘤、消化系統(tǒng)疾病及腎臟疾病,排除糖皮質激素、維生素D及鈣劑應用者,排除急性感染者。
1.2.1臨床一般資料的收集:測定并記錄患者的身高、體重,并根據(jù)公式計算體質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
1.2.2臨床標本的收集:所有受檢者晚餐后禁食10 h,次日晨抽取空腹靜脈血,應用XE-5000 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測定血常規(guī),根據(jù)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淋巴細胞計數(shù)計算NLR。應用AU27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xiàn)BG)、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C反應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糖化血紅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采用高效液相法測定。
1.2.3骨密度的測定及分組:采用美國GE公司的Lunar Prodigy骨密度儀測量腰椎(L1-L4)的骨密度值,單位以g /cm2表示,取其平均值為骨密度實測值,骨質疏松的診斷參照2017年《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診療指南》制定的標準[4],T值=(骨密度實測值-同種族同性別正常青年人峰值骨密度) /同種族同性別正常青年人峰值骨密度的標準差。根據(jù)T值將研究對象分為骨量正常組43例(T值≥-1.0),骨量低下組83例(-2.5 三組患者中,與骨量正常組及骨量減少組比較,骨質疏松組的年齡、病程及絕經年限增加,NLR及TG升高,BMI及BMD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三組患者的FBG、HbA1c、WBC、CRP、TC、HDL-C、LDL-C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臨床資料的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clinic characteristics among the three 注:與骨質疏松組比較,aP<0.05;與骨量低下組比較,bP<0.05。 采用偏相關分析,控制年齡、病程、絕經年限、BMI,結果顯示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BMD與NLR、TG呈負相關(P<0.05),而與FBG、HbA1c、WBC、CRP、TC、HDL-C、LDL-C無相關性(P>0.05)。見表2。 表2BMD與各種影響因子的相關分析 Table2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BMD and various influence factors 變量r值P值FBG0.1140.126HbA1c0.0470.528WBC-0.0260.724NLR-0.470<0.001CRP-0.0290.700TG-0.2180.003TC-0.0180.809HDL-C0.1440.053LDL-C0.0250.738 采用多因素線性回歸分析,以BMD為因變量,以年齡、病程、絕經年限、BMI、FBG、HbA1c、WBC、NLR、CRP、TG、TC、HDL-L、LDL-C作為自變量,結果顯示,年齡、病程、絕經年齡、NLR是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BMD的主要影響因素(P<0.05)。見表3。 表3 影響B(tài)MD的多因素線性回歸分析Table 3 Multiple factor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BMD 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骨質疏松癥患者不斷增加,已成為我國面臨的重要公共健康問題。糖尿病性骨質疏松被認為是糖尿病在骨骼系統(tǒng)的慢性并發(fā)癥,致殘、致死率高,愈來愈受臨床工作者的重視。目前公認的骨質疏松癥診斷標準是基于雙能X線測量的骨密度的結果。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同時具備了糖尿病、絕經及年齡等多個骨質疏松癥的危險因素,更易發(fā)生骨質疏松,骨折的風險也明顯升高[5]。并發(fā)骨折后不僅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也是引起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骨質疏松癥早期常無明顯癥狀,被稱為“寂靜的疾病”,故早期識別及防治尤為重要。 糖尿病性骨質疏松的發(fā)病機制目前尚未闡明,考慮可能與胰島素抵抗、糖基化終產物和炎癥因子等因素密切相關[6]。慢性炎癥在糖尿病和胰島素抵抗發(fā)病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7],同時也參與了骨質疏松的發(fā)生發(fā)展[8]。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炎癥細胞因子包含IL-6、IL-1β及TNF-α等,能對骨代謝進行調控,打破骨吸收和骨形成原有的動態(tài)平衡,導致機體骨形成障礙,加強骨吸收活動,從而引起骨質疏松[9-10]。特別是對于絕經后女性,由于增齡和雌激素缺乏,體內處于促炎性反應狀態(tài)。炎癥反應介質可刺激破骨細胞,抑制成骨細胞,造成骨量減少。D′Amelio等[11]研究發(fā)現(xiàn),絕經后婦女因為雌激素水平下降可以使TNF-α水平升高,從而增加破骨細胞和外周血中的前破骨細胞,促進骨吸收,從而導致骨質疏松。Pacifici[12]也發(fā)現(xiàn)雌激素減少可通過IFN-γ、IL-7 和TGF-β等途徑誘導T細胞產生更多的TNF-α,而TNF-α可直接或通過激活RANKL系統(tǒng)活化破骨細胞,導致骨吸收。 NLR體現(xiàn)了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的相對變化,是近年來發(fā)現(xiàn)的反映全身炎癥的重要指標之一,因其易獲取、穩(wěn)定性高、成本低等特點而備受關注。中性粒細胞數(shù)量的增多提示機體炎癥反應的激活,淋巴細胞數(shù)量的減少往往提示機體處于應激狀態(tài)。多項關于NLR與標準炎性標志物的相關性研究發(fā)現(xiàn)[13-15],NLR與TNF-α及各種白介素因子(IL-6、IL-7、IL-8、IL-12、IL-17)等關系密切,呈正相關關系,故使用NLR能較為準確地反映機體體內全身炎癥的狀態(tài)。研究表明,NLR是評估冠心病、腫瘤等疾病預后的良好指標[16-17]。越來越多的研究提示,NLR在評估糖尿病及并發(fā)癥方面同樣具有重要價值,有望成為判斷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炎癥的新指標之一,NLR可用來評估血糖控制水平[18],高NLR提示發(fā)生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風險增加。對于糖尿病性骨質疏松,國內已有研究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NLR是骨質疏松的獨立危險因素[19-20],但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NLR與骨質疏松的相關性尚無人報道。本研究通過評估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NLR水平變化,發(fā)現(xiàn)與骨量正常組及骨量低下組相比,骨質疏松組的NLR水平明顯升高(P<0.05);偏相關分析提示,控制年齡、病程、絕經年限、BMI,結果顯示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BMD與NLR、TG呈負相關(P<0.05);多因素線性回歸分析提示年齡、病程、絕經年齡、NLR是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BMD的主要影響因素。 綜上所述,NLR是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BMD的主要影響因素。通過檢測NLR可早期發(fā)現(xiàn)及預防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骨質疏松,可作為臨床上的有益補充。1.3 統(tǒng)計學處理
2 結果
2.1 三組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臨床資料的比較
2.2 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BMD與各種影響因子的相關分析
2.3 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BMD的影響因素分析
3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