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曉彥,周麗艷,陶善平,何天峰,段希棟,宋銀花,丁金磊,邴興紅
(上海市嘉定區(qū)中醫(yī)醫(yī)院,上海201800)
婦女正值經期或經行前后,出現(xiàn)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劇痛暈厥,稱為痛經,又稱“經行腹痛”。原發(fā)性痛經又稱功能性痛經,是指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者[1]。明代《景岳全書·婦人規(guī)》:“經行腹痛,證有虛實。實者或因寒滯,或因血滯,或因氣滯,或因熱滯;虛者有因血虛,有因氣虛。然實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經通而痛自減;虛痛者,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按可揉者為虛,拒按拒揉者為實?!焙鲂屯唇浺蚪浧诿坝晟嫠?感寒飲冷,或坐臥濕地,寒濕傷于下焦,客于胞宮,經血為寒濕所凝,令氣血運行不暢,而為痛經[2]?!皽鼗鹛脽o火恒溫灸技術”為杭州恒溫堂龔鳳英先生所持有,屬于民間特色診療技術,實用新型專利,專利申請?zhí)枮?01520086387.7,為杭州市江干區(qū)溫火堂健身館制造使用。為驗證“溫火堂無火恒溫灸技術”在治療寒凝血瘀型痛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筆者將其與常見的懸灸進行對照,現(xiàn)報道如下。
60例患者來源于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上海市嘉定區(qū)中醫(yī)醫(yī)院針灸科門診,按照就診順序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s)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s)
組別 例數 年齡(歲)一年內痛經發(fā)作次數(月)觀察組3024±46.03±2.46對照組3022±46.43±2.03
根據《婦產科學》[3]中痛經標準。中醫(yī)辨證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寒凝血瘀型痛經標準。
①年齡14~35歲;②符合原發(fā)性痛經診斷標準;③月經來潮時疼痛一年大于3個月;④B超及婦科檢查無器質性病變;⑤就診前2周以上未服用藥物治療痛經(包括止痛藥和激素類藥物);⑥月經規(guī)律,經期為(28±5)d。
①年齡<14歲或>35歲;②B超及婦科檢查發(fā)現(xiàn)器質性改變;③就診前2周內服用止痛藥或激素治療痛經;④腫瘤患者、嚴重血液系統(tǒng)疾病患者、精神病患者、肝腎功能不全患者。
采用溫火堂無火恒溫灸。取神闕穴及關元、氣海、雙側子宮穴?;颊呷⊙雠P位,將自制中藥方敷于神闕穴及小腹部關元、氣海、雙側子宮穴,覆蓋以硅膠電子火療墊,通電加熱,溫度控制在40~43℃,通電加熱1h。月經來潮前7 d開始治療,隔日1次,共治療3次,治療3個月經周期為1個療程。
采用溫灸盒灸法。取神闕穴及小腹部關元、氣海、雙側子宮穴。溫灸盒規(guī)格型號為23 cm×15 cm×9 cm?;颊呷⊙雠P位,暴露施灸部位皮膚,將溫灸盒用松緊帶固定于施灸穴位,將約2 cm長的灸段插入灸盒后點燃,以患者皮膚有持續(xù)溫熱感為度,艾段燃盡后插入新艾段,保持持續(xù)施灸,灸療時間為1h。月經來潮前7d開始治療,隔日1次,共治療3次,治療3個月經周期為1個療程。
3.1.1 VAS量表
痛經程度采用目前較為通用的視覺模擬評分表(VAS),在10 cm水平線上分10個刻度,左端“0”表示無痛,右端“10”表示極度疼痛?;颊吒鶕罱?個月痛經的最大程度在直線上標記評分。
3.1.2 痛經評分標準[5]
參照相關文獻中痛經評分標準進行評分。另外疼痛在1 d以內為0.5分,疼痛每增加1 d加0.5分。積分在14分以上為重度痛經,8~l3.5分為中度痛經,8分以下為輕度痛經。
3.1.3 不良事件
不良事件記錄及處理。灸法及溫火堂無火恒溫灸相關不良事件包括燒、燙傷,暈厥等其他不適感。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制定。
治愈:治療后積分恢復為0分,腹痛及其他癥狀消失,停止治療后3個月經周期無復發(fā)。
顯效:治療后積分降至治療前積分的1/2以下,腹痛明顯減輕,其余癥狀好轉,不服止痛藥能堅持工作。
有效:治療后積分降低至治療前積分的1/2~3/4,腹痛減輕,其余癥狀好轉,服止痛藥能堅持工作。
無效:腹痛和其他癥狀無改善者。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期間觀察組脫落1例,治療2個月;對照組脫落2例,分別治療1個月、2個月。脫落原因為療效不明顯,均作為無效統(tǒng)計,因未完成3個月療程,因此不計入3個月后VAS量表與痛經評分量表積分比較。
3.4.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3.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0.0%,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3.4.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治療后VA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觀察組VAS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前后VAS差值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溫火堂無火恒溫灸與溫灸盒灸均能改善兩組患者VAS評分,療效相近。詳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 差值觀察組294.57±1.221.8.0±0.921)2.77±0.90對照組284.43±1.101.67±0.991)2.77±1.04
3.4.3 兩組治療前后痛經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痛經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治療后痛經評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觀察組治療后痛經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前后痛經評分差值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溫火堂無火恒溫灸與溫灸盒灸均能改善兩組患者痛經評分,療效接近。詳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痛經評分比較(±s,分)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痛經評分比較(±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 差值觀察組297.73±2.134.17±2.451)4.03±2.15對照組287.87±1.103.70±2.521)3.70±2.00
觀察組及對照組患者均未出現(xiàn)不良反應。
對于寒凝血瘀型痛經,《諸病源候論》:“婦人月水來腹痛者,由勞傷氣血,以致體虛,受風冷之氣客于胞絡,與血氣相搏擊,故令痛也?!痹l(fā)性痛經作為青年婦女常見疾病,研究發(fā)現(xiàn)影響痛經的相關因素為平素喜冷飲冷食,貪涼,飲食不節(jié),愛生氣,運動習慣不良等,外感寒邪,阻滯氣血,遂成血瘀[7]。中醫(yī)學在治療原發(fā)性痛經方面可通過中藥內服及外治諸法。中醫(yī)外治法治療痛經主要有針刺、藥物外敷、艾灸等法[8],因痛經主要歸于“不通則痛”或“不榮則痛”,治療時多以疏通經絡、條暢氣機、理氣活血、去瘀生新、溫經散寒為治療原則。經統(tǒng)計,灸法廣泛應用于治療原發(fā)性痛經,應用隔物(藥或姜等介質)灸治療原發(fā)性痛經臨床應用較多,其次為艾條灸,灸法一般多于經前介入,遠期療效佳[9]。研究表明,溫和灸對寒濕凝滯型痛經大鼠有明顯的止痛效果,并且以預先即刻灸療效最佳,可通過調節(jié)PGF2ɑ、PGE2和AVP異常水平抑制痛經大鼠子宮平滑肌痙攣性收縮,進而改善子宮局部缺血、缺氧狀態(tài)而起到鎮(zhèn)痛作用[10]。灸法治療因寒邪引起的痛經,是通過艾灸燃燒時的熱量、艾草的藥物作用以及經絡腧穴的效應起到“寒者熱之”,溫陽化瘀的作用[11]。臨床研究常用三陰交、足三里等四肢部位的穴位配合關元、中極、曲骨、子宮等局部穴位進行針刺、艾灸、穴位貼敷等治療,均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12]。
溫火堂無火恒溫灸是在傳統(tǒng)火療的基礎上進行改進的一種治療方法。用硅膠電子火療墊置于患者身下及治療部位,進行持續(xù)、恒溫的加熱,局部溫度維持在40~43℃,替代了傳統(tǒng)火療的持續(xù)燃燒,安全性大大提高。另外輔以自制中藥方敷于治療部位,方中含干姜、艾葉等溫經散寒藥物,可增強溫陽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溫火堂無火恒溫灸結合了火療、臍療、中藥外敷等一系列傳統(tǒng)治療方法。神闕穴艾灸及穴位敷藥治療痛經方面,也有顯著的治療作用[13]。本次研究的操作部位位于少腹部,包括神闕、關元穴,兩穴均屬任脈,與胞宮相通,具有近治的作用,可直接調整胞宮寒熱虛實[14]?;鸠熤ㄅc艾灸等均為溫法,經研究表明可降低前列腺素,改善子宮微循環(huán),當乙醇燃燒時的溫熱之力可內達臟腑,溫經散寒,暢通氣機,調整臟腑陰陽[15]。張英杰等[16]使用紅外線熱掃描技術(TTM)觀察痛經患者艾灸關元穴前后局部區(qū)域代謝熱形態(tài)和熱輻射值變化,研究顯示,艾條懸灸關元穴后局部代謝熱增高,并向周圍擴散,同時腎俞穴熱輻射值顯著增高,這不僅體現(xiàn)了艾灸溫經散寒的功效,同時也體現(xiàn)了俞募穴的相互關聯(lián)。溫火堂無火恒溫灸在患者后背和腹部同時進行加熱,也符合俞募配穴的治療法則。
本研究結果顯示,溫火堂無火恒溫灸治療寒凝血瘀型原發(fā)性痛經有良好的療效,與溫灸器灸相比,同樣能夠改善疼痛及相關的伴隨癥狀,并且有良好的安全性,是一種值得推薦的治療方法。在治療的同時,給予患者健康宣教,把精神、心理、生活習慣和營養(yǎng)[17-18]等影響痛經發(fā)生的因素進行調整,綜合治療。在今后的研究中,我們將繼續(xù)進行溫火堂無火恒溫灸對其他證型的痛經患者的研究,并對其遠期療效和復發(fā)情況作進一步探討。
[1]梁繁榮.針灸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13:250.
[2]張吉.針灸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690.
[3]謝幸,茍文麗.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4:362.
[4]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61.
[5]來佩琍.婦科疾病診斷標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434.
[6]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263.
[7]孫艷明,王玲,李戈.1800名女大學生痛經影響因素調查分析[J].天津中醫(yī)藥,2009,26(5):367-369.
[8]喬靖,林亮.近五年針灸治療原發(fā)性痛經的研究進展[J].臨床醫(yī)學工程,2012,19(12):2280-2282.
[9]馬玉俠,衣華強,劉兵,等.近 20年原發(fā)性痛經針灸方法統(tǒng)計分析[J].山東中醫(yī)雜志,2009,28(9):595-596.
[10]Li XH, Sun XX, Liang YL,et al. Effects of moxibustion at different times on prostaglandin and vasopressin levels in uterine tissues of rats with dysmenorrhea due to colddampness retention[J].J Acupunct Tuina S ci,2017,15(4):250-256.
[11]陶小芳,魯望,徐炎林,等.溫和灸治療原發(fā)性痛經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4,33(9):824-825.
[12]楊露,張鵬,尤璐,等.針刺組穴治療原發(fā)性痛經臨床研究[J].中醫(yī)學報,2015,30(2):294-296.
[13]杜冬青,尹翠菊,馬玉俠,等.隔藥灸臍法治療原發(fā)性痛經臨床研究[J].上海針灸雜志,2011,30(8):514-516.
[14]石志華,郭燕潔.溫針灸治療原發(fā)性痛經即刻鎮(zhèn)痛效應臨床觀察[J].中醫(yī)學報,2017,32(7):1343-1346.
[15]冉文菊,張鵬祥,郜然然,等.門金穴配合火療法治療寒凝血瘀型痛經的臨床經驗總結[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5,7(31):33,35.
[16]張英杰,王圣燕,張曄,等.TTM在艾灸關元穴治療胞宮虛寒型痛經中的應用研究[J].山東中醫(yī)雜志,2013,32(9):651-653.
[17]黃小琴,李成志.原發(fā)痛經的發(fā)病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34):54-56.
[18]楊雨竹.中醫(yī)藥治療原發(fā)性痛經綜述[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4,16(10):2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