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哲夫
很高興在這里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心得。我想從仁、義、禮、忠、孝五種美德討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
一、什么是“仁”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什么是仁?我們看這個“仁”字,它是一個二字加一個單人旁,也就是古人說的“二人為仁”。兩個人可以引申為眾人、人群。仁的古字是一個千字一個心字,意思是一個人的心和千千萬萬人的心是相通的。不管是二人還是千人,這至少說明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不像任賢齊唱的“一個島鎖住一個人”。當然,荒島里的魯濱遜無所謂仁不仁,因為他只有一個人,不用和其他人發(fā)生關(guān)系,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假如身邊來了個星期五,那么兩個人之間就存在仁不仁的問題。如果魯濱遜善待星期五,那就是仁;如果魯濱遜欺負星期五,那就是不仁??梢哉f,仁就是一種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可是這樣說可能還有點太抽象,比如怎樣才叫良好,這種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有沒有什么具體的表現(xiàn)?有。仁體現(xiàn)在個人身上,那就是同情和愛。我對仁的理解,就是一種始于同情終于愛的情感??鬃訉W生樊遲說,仁就是愛人。孟子說過,同情心是仁的開始。“惻隱之心,仁之端也?!蔽腋爬ㄒ幌?,仁是一種始于同情終于愛的情感。
1.仁的起點:同情
為什么同情心是仁的開始呢?有一首歌叫《感恩的心》,里面有一句歌詞:“我來自偶然,像一顆塵土?!币驗槊總€人都曾經(jīng)脆弱過、無助過??梢哉f每個人曾經(jīng)都是弱者。那么看到同樣是弱者的他人,比如上不起學的孩子、農(nóng)村里的留守老人、風吹日曬的清潔工,一個人往往會不由自主地聯(lián)想到自己曾經(jīng)的脆弱和無助。所以同情心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情感。這種情感只要繼續(xù)生長,就可以升華為愛,升華為仁。
同情并不是一種很難實現(xiàn)的、很高大上的境界,同情很日常、很普通。孟子講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孟子和齊宣王談話。這時外面一陣喧鬧,原來是有人牽著一頭牛要去宰殺來祭祀。牛的叫聲驚到了齊宣王。齊宣王覺得這頭??蓱z,于是就讓人不要殺這頭牛,而讓人換一頭羊去祭祀。那么我想問大家,齊宣王這樣虛不虛偽?既然覺得??蓱z,那難道羊就不可憐嗎?但孟子卻為齊宣王的這種做法點了贊。為什么呢?孟子說:“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那么,齊宣王到底虛不虛偽?我認為這不算是虛偽。我們來分析這個故事,孟子給齊宣王點贊的原因就是齊宣王“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我們注意見和聞兩個字。儒家的高明之處就在于它立足于我們看到的和聽到的,立足于眼前和當下。只要對我們看到的聽到的東西給予足夠關(guān)懷,對我們身邊的人和事負起責任,這就非常了不起。這就是儒家接地氣的品質(zhì)。儒家講的同情,講的惻隱之心,不是去想象別人的苦難,而是看到了聽到了別人的苦難就產(chǎn)生惻隱之心,然后付諸行動,去盡可能地減輕或者消除別人的苦難。齊宣王看到了這頭牛的痛苦,就馬上行動,讓別人把牛換成羊,這已經(jīng)難能可貴了。因為他是實實在在地看到了這頭牛的痛苦。而只要把這種同情推而廣之,就可以真正地做到仁。齊宣王沒有把這種同情推廣到羊的身上,但他畢竟走出了第一步,所以孟子還是肯定他。
2.仁的終點:愛
回到剛才我說的“仁是一種始于同情終于愛的情感”。那么為什么愛是仁的終點?愛高于同情的地方在哪里?同情固然是一種很珍貴的感情,但同時也是一種有缺陷的感情。同情最大的缺陷,就是把別人當作弱者。把別人當作弱者,意味著對別人的價值缺乏必要的尊重和認識。而愛是因為愛的對象是有價值的,是充滿價值的,這種價值喚起了人們自身的價值感,喚起了人們追求的熱情。不管是愛美麗的少女,還是愛祖國、愛人民,都是因為在愛者心中,少女、祖國、人民是充滿價值的。那么“仁者愛人”的“愛人”如何理解?我的理解就是善待他人同時也善待自己,尊重他人同時也尊重自己。什么是善待他人同時也善待自己,就是孔子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承受的東西,比如痛苦,比如災(zāi)難,就不要施加給別人。這是從消極方面去理解愛人,那就是不傷害,就是將心比心,換位思考,從自己出發(fā),但又不以自己為中心的境界。張愛玲說的“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就是這種境界。
“愛人”還有一點,那就是尊重他人同時也尊重自己。尊重體現(xiàn)在多方面,其中最大的尊重就是成全他人,成人之美。這也就是孔子說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什么意思,就是自己想要樹立的,也要幫助別人去樹立,自己想要得到的,也要幫助別人去得到。這句話里,“己欲立”“己欲達”很重要,因為這說明你是一個追求美好生活的人,是一個有追求能力的健全的人。自愛而愛人是一種最完善的愛。因為你的成熟,使你的愛也是一種成熟的愛,而不是盲目的愛。荀子講了一個故事—孔子考他的學生:“什么是仁?”子路說“仁者使人愛己”,孔子說這是士的愛;子貢回答“仁者愛人”,孔子說,這是士君子的愛;顏回說“仁者自愛”,孔子說這是明君子的愛。明君子就是明白的君子?;畹妹靼祝@并不容易?!叭收咦詯邸笔亲罡呒壍模驗樽詯壑司褪腔畹妹靼椎娜?,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并且由此出發(fā)尊重別人的價值。建立在自愛的基礎(chǔ)上的愛人,才是一種健康的愛、真實的愛。所以儒家并不像一些苦行僧一樣虐待自己,而是主張善待自己,因為只有善待自己才會善待他人。這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邏輯。我有一個信佛教的朋友吃素,我們每次和他吃飯的時候,他都要讓大家不要吃肉。為了尊重他的信仰,我們只好強忍著無肉不歡的一餐。那么儒家不是像一些禁欲主義一樣,我不吃肉,你們大家也不要吃肉?儒家是這樣想,我想吃肉,但我也要讓身邊的人都吃上肉,讓全天下所有人都吃上肉。這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二、什么是“義”
《禮記·禮運篇》有一句話:“仁,義之本也”??梢哉f,如果仁是一種美好的情感和愿望,那么義就是它的執(zhí)行力,就是把美好的東西付諸實踐的決斷力量。董仲舒說的“以仁安人,以義正我”,也就是說,仁這種美德是為了造福別人的,而義這種美德是為了校正自己。
1.“義”的本義:犧牲
什么是義?如果說仁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惻隱之心以及由此升華的愛,那么義則顯得不那么自然,甚至還有些痛苦。我們看一看金文里的“義”字,它下面是一個“我”,“我”是什么?“我”的本義是一種像斧子一樣用于切割的刀具,那么刀上是什么?是一只羊。那么整幅圖就是一幅殺羊用來犧牲獻祭的情景。那么義和什么相關(guān)?和犧牲相關(guān)。引申到日常生活,我們常常需要為了理想、為了原則而犧牲自己的利益和快樂,這就是義。
2.“義”的現(xiàn)實意義:適宜
《中庸》里有一個經(jīng)典解釋:“義,宜也?!绷x就是做人應(yīng)該做的事。孔夫子說“見得思義”“見利思義”,就是見到你即將獲得的利益,你要想想它合不合適、應(yīng)不應(yīng)該。如果你是一個領(lǐng)導干部,社會上的老板給你送錢請你辦事,這就考驗?zāi)愕摹傲x”了。蘇東坡說過一句話“忍痛易,忍癢難”。這么大的誘惑在你心里撓癢癢。如果這個癢你忍住了,這就是義。有時候“義”要求你犧牲的還不只是利益和快樂,還有生命。我們熟悉的孟子的“魚與熊掌”的比喻,就是生命和大義之間的生死抉擇。有了文化生命的人,會愿意犧牲自己的自然生命,因為在他們看來,尊嚴和價值比生命更重要。
當然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不主張慷他人之慨,勸別人犧牲這個犧牲那個,更不主張搞道德綁架,認為別人不敢犧牲生命就是懦夫。儒家不是不近人情的狂熱極端思想。但恰恰是儒家近人情,所以儒家明白犧牲的可貴。所以對于那些犧牲的人,我們理應(yīng)表彰,不然烈士的鮮血就白流了。我們中華歷史上確實是有無數(shù)偉大的烈士,都是在大義和生命之間選擇了前者,像屈原、顏真卿、文天祥……對他們已經(jīng)付出的犧牲,我們應(yīng)該給予最大的敬意。
仁和義都是儒家的基本價值,它指出的是一個大方向,比較抽象。那么我們現(xiàn)在看看比較具體的儒家基本規(guī)范,那就是禮,以及禮的具體表現(xiàn),那就是忠和孝。
三、什么是“禮”
我們說中國是禮儀之邦。逢年過節(jié)要祝賀,吃飯聚會要敬酒,這都是禮。那么禮僅僅是這些外在的禮節(jié)嗎?其實并不是。我根據(jù)古人的看法,歸納出了禮的三種本質(zhì)特征:第一是尊重,第二是節(jié)制,第三是規(guī)則。
1.禮的第一層特質(zhì):尊重
先講尊重。應(yīng)該說,尊重他人是禮最本質(zhì)的特征。人性最大的弱點是什么?就是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他人的感受。那么禮的精神就是充分尊重他人的感受,以他人為中心。所以我們的“面子文化”,其實也并不是完全不好的,因為給面子也是考慮他人感受的一種,面子也是他人的基本的尊嚴。這種尊重并不只是下對上的尊重,或者只是平級之間的尊重,也包括對地位低于自己的人的尊重?!抖Y記》有一句話:“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敝t卑地對待別人,就是對別人的尊重。那么即便是挑擔子的挑夫、賣雜貨的貨郎,他們也是有尊嚴的。對他們,我們依然要尊重。所以古人其實也是有平等思想的。劉少奇同志對淘糞工人時傳祥同志說:“你掏大糞是人民的勤務(wù)員,我當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務(wù)員?!泵總€人只要是勞動者,只要不是寄生蟲,都應(yīng)該有他的尊嚴,我們也應(yīng)該對他有必要的尊重。
2.禮的第二層特質(zhì):節(jié)制
“禮”的另一重意義就是節(jié)制。古人認為,不僅不好的東西需要節(jié)制,連好的東西也需要節(jié)制。我們說“節(jié)哀順變”,親人去世為他們悲哀,本來是人之常情,也是一種好的情感,說明你對親人的愛,但古人認為哀傷過度也是不對的?!抖Y記》有一個故事,曾子的父親剛剛?cè)ナ?,曾子悲痛得七天不吃不喝。孔子的另一個學生子思說,哀傷不能超過了禮啊,不吃不喝三天就足夠了。
刑偵劇《情有千千劫》里面的一個案子,兇手叫夏秋紅,是一個叫張磊的孩子的母親。她本來是會計,但為了照顧考上大學的兒子,她辭去了會計的職業(yè),寧愿做大學宿舍的清潔工,后來他兒子在全國物理競賽中拿了第四名,母親聽說前三名就有資格出國留學,但假如前三名中有人放棄或者發(fā)生意外,后面的可以替補。她知道后,就用非常巧妙的辦法把第三名的女生殺死了。但電視劇里的這個母親卻讓人恨不起來,因為她確實很苦,也確實很愛她的兒子,當然這種過分沉重的愛激起了兒子的排斥,兒子都不愿意在眾人面前承認她是母親。兒子的冷漠也傷透了她的心。有一次她對她兒子講了一個故事,一個王子愛上了一個少女,但是一個老巫婆使壞,就用魔法指使少女對男孩說,你把你母親殺死,我就答應(yīng)你。這個王子果然照辦了,還把他母親的心臟掏了出來。但王子飛奔向那個少女的路上摔倒了,這時他手中母親的心臟說話了:“摔疼了嗎?”
這個刑偵劇說明了什么問題?母愛當然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但是即便是最美好的東西也需要節(jié)制,不然就變成了溺愛,就變成了對孩子的驕縱,甚至變成了像夏秋紅一樣的犯罪。夏秋紅和王子的母親,都是因為缺乏對母愛的節(jié)制而走向不幸。而節(jié)制就是古人說的禮。
3.禮的第三層特質(zhì):規(guī)則
“禮”還有一重意義就是規(guī)則。禮其實也包括法律。國學大師章太炎說,禮不僅包括禮儀,還包括制度、官職、法律。所以說尊重禮,就是尊重規(guī)則。我們講的“禮法”,禮和法是互為表里的。比如最近熱映的《我不是藥神》。對于“賣假藥”的行為,曹警官理應(yīng)對程勇繩之以法,但對于程勇拯救病人于苦難的義舉,懲罰又顯得不近人情且過于殘忍。在這種糾結(jié)中,曹警官選擇了退出案子。曹警官不徇情枉法但又主動退出案子的選擇,是符合儒家精神的?!睹献印防镆灿幸粋€十分相似的故事,那就是“舜竊負而逃”孟子的一個學生有一天問孟子:“如果舜的父親犯了罪,舜應(yīng)該怎么做呢?”孟子的回答卻相當奇特:“舜應(yīng)該讓那位叫皋陶的法官將父親抓起來,然后舜自己再偷偷將父親劫出來,并背著父親逃到海濱無人的地方,終其天年?!彼礊槭裁匆@樣做,是因為舜試圖折中人情和法律,而不是為了一個而犧牲另一個。在這個故事里,舜為了救他的父親,盡他所能尊重了法律,沒有用自己君王的特權(quán)干涉皋陶的執(zhí)法,相反,他讓出了天下至尊的王位,這樣他就不是以一個君王的身份犯法。所以舜的做法是在一種極端的狀態(tài)下仍然保持尊重法律又努力順應(yīng)人情的表現(xiàn)。
四、什么是“忠”
孔子說“為人謀而不忠乎”“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強調(diào)幫他人盡心辦事的忠誠,對國家政權(quán)的忠誠,關(guān)羽因為一生忠勇成為了“武圣人”。我認為,忠有兩層含義。一方面是為人盡己之力,一方面是維護現(xiàn)實秩序。
1.忠的本義:盡己
“忠”的本義就是盡心竭力地把事情做好。孔夫子的學生曾子說過一句著名的話:“吾日三省吾身?!边@三省的第一省就是“為人謀而不忠乎”。什么意思?就是為人做事有沒有盡心竭力去做。所以宋代大儒朱熹對“忠”的解釋就是“盡己之謂忠”。盡了自己本分,就是忠。這種忠不一定是下級對上級的。相反,統(tǒng)治者如果盡心竭力地去治國理政,惠及民生,這也是忠。《左傳》里有一句“上思利民,忠也”。就是說,國君一心一意想著為人民謀福利,那就是忠。作為黨校老師,我從這一點出發(fā),上課時會和領(lǐng)導干部學員這樣講:對上負責和對下負責是統(tǒng)一的,忠于人民就是忠于我們的國家,也就是忠于我們自己。因為我們都是從人民中來的。而且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的角色是時時變的。今天你可能是一個部長,明天你去辦事,比如說去公積金中心提現(xiàn),去車管所年審,那你就是群眾,你也不愿意門難進事難辦。所以忠于人民就是忠于自己,我們自己就是人民,就是群眾。
2.忠的現(xiàn)實意義:維護秩序的安定
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中央集權(quán)的官僚制度越來越完善,忠也在社會生活中越來越重要。秦朝以前的中國社會是宗法制的社會,它更多地是靠血緣關(guān)系來維系,比如周天子和諸侯,那都是同姓的親戚,那么秦始皇以后的中國社會則是官僚制的社會,它要靠一個自上而下的官僚體系來維持和運行。在官僚社會里,上級和下級并沒有血緣關(guān)系,那么忠的作用就更加明顯了。有人可能會認為“忠”是一種封建道德,其實不能這么簡單地看。從情感上來說,“忠”往往和“報恩”緊密相關(guān)。諸葛亮的忠,其實某種程度上也是對劉備知遇之恩的報答。這是符合人之常情的。你對我好,我就要對你好。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那些電視劇里的忠臣良將,往往都會說“我世受國恩,當以身許國”之類的話,這就說明忠不完全是一種權(quán)力關(guān)系,有時候它是一種感情上的恩報關(guān)系。孔子也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忠其實是雙向的對等的,并不是只要求大臣不要求皇帝的。從社會意義看,忠在一個偌大的國家里也是必要的。道理很簡單,如果總是有野心家犯上作亂,如果像安史之亂這樣的動亂整天爆發(fā),那么受傷害最大的是誰?老百姓。所以大臣忠,不僅是對皇帝好,更是對百姓好,哪怕只是客觀上對百姓好,也很不錯了。
五、什么是“孝”
有一幅對聯(lián)“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有一個秀才看到這副對聯(lián),就提起筆來加了幾個字:“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貧家無孝子;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自古無完人?!备牡煤貌缓茫亢?。好就好在它通達事理。心就是心靈,跡就是行動。心有時候是管不住的,愛美之心,愛美女之心,人皆有之。那么判斷一個人是不是淫,主要還是看他做了什么,而不是怎么想。但是孝相反,它更重要的是一份心,而不只是行動,假如一定要讓父母吃好住好玩好那才是孝,那么貧寒子弟就沒有孝子了,因為他們沒有這樣的條件。所以古人認為,孝主要是一份孝心,是內(nèi)在的而不是外在的。但是對于這份孝心的本質(zhì)是什么,古人有不同的理解。
1.孔子的觀點:孝的本質(zhì)是敬
孔子認為孝心的本質(zhì)是敬??鬃訉W生子游問什么是孝,孔子說:“現(xiàn)在人們認為贍養(yǎng)父母就是孝。但動物都能贍養(yǎng)父母,如果沒有對父母的尊敬,人和動物有什么區(qū)別呢?”還有一個學生樊遲問什么是孝,孔子說“不違背父母,就是孝”。具體說來,就是“活著的時候,對父母以禮相敬。父母去世之后,對父母要用禮安葬、用禮祭祀”。孔子對孝的一個最著名的看法就是“色難”,也就是說,在父母面前保持和顏悅色是很難的。為父母做事,吃飯先讓父母吃,這些都不難,難就難在總是保持和顏悅色。相信大家都有一樣的感受。
2.孟子的觀點:孝的本質(zhì)是愛
但有趣的是,到了孟子這里,就仿佛沒有“色難”的問題了。孝也不再是一件難事。因為孟子認為,孝的本質(zhì)不是孔夫子認為的敬,而是愛。孟子說過一句話,我讀到的時候渾身起雞皮疙瘩。他說:“大孝終身慕父母?!边@個慕,大家想到的可能是愛慕。慕這個詞很微妙,既有愛的意思,也有依戀的意思。那么一個大孝子終身像愛慕女人一樣愛慕父母,是不是有點奇怪?這個聽起來很美好,但是很難做到,比孔子說的“色難”還難。因為孔子要求的只是外在地表現(xiàn)出來的和顏悅色,但孟子要求的是一個人五六十歲了還能保持一顆充滿愛的心靈去愛父母,這是很難做到的。為什么?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一大把年紀了,早就沒有愛的能力了。
3.孔子和孟子對孝的理解為什么不同
那么孟子為什么要這樣推崇大孝呢?答案就在文化生命和自然生命的區(qū)別。孔夫子強調(diào)“敬”,這種“敬”屬于我們的文化生命,是文化教我們學會了敬。我們孝敬父母,是因為文化對我們的塑造,是“禮”的要求。但在孟子這里,他不滿足于孝只是一種禮的要求,只是一種文化的指引,他想要給孝找一個更加堅固的基礎(chǔ),這個基礎(chǔ)是什么?就是我們的天性,就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自然情感。那么講到這里就明白了,孟子為什么強調(diào)孝的本質(zhì)是愛慕,就是因為孝是一種出自天性的自然情感,而不只是文化。
可以說,孝是人類特有的天性。動物有沒有孝呢?在這里我想用科學家研究的事實來說話。我們說的烏鴉反哺,所以烏鴉有孝心,其實這個在生物學家那里是找不到事實支撐的,這只是一個童話罷了。動物世界里,應(yīng)該是沒有孝,沒有對父母的這種慕的。生物學家做過一個實驗,對一個大猩猩群體進行長期的觀察,發(fā)現(xiàn)大猩猩很多地方都和人類很相似,都會使用工具,都有政治,比如猩猩王。但有一點是人和猩猩最大的差別,可能也是最本質(zhì)的差別,就是猩猩在長大后就再也不跟父母聯(lián)系了。其實根據(jù)我們的經(jīng)驗,動物在長大以后學會了自己覓食,都不會再和他們的父母聯(lián)系,不會“?;丶铱纯础保粫衩献铀f的那樣“終身慕父母”。
我們可以繼續(xù)本著科學的態(tài)度追問,為什么動物長大后不再和父母聯(lián)系,而人一輩子都會和父母聯(lián)系,對父母盡孝?從達爾文的進化論看,人與動物最大的區(qū)別就是人能夠直立行走。但是人進化到直立行走是有代價的。那就是女性的骨盆變小,骨盆變小的結(jié)果就是胎兒在母體中在發(fā)育不完全的條件下就被迫必須分娩,否則胎兒太大就生不出來。這意味著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先天不足的,至少和其他小動物比是很脆弱的,我們的大腦和骨骼在出生后很長一段時間都是發(fā)育不完全的。人是一種先天不足的動物。這種先天不足恰恰就是孝的自然基礎(chǔ)。因為正是這種脆弱決定了我們對于父母的需要和依戀,這種長期的需要和依戀,形成了我們對父母的那種割不斷的感情??梢哉f,孝是人類進化到直立行走的代價,但我們也可以說,當人類站起來了的那一刻,人類也開始了孝。
孟子說的這個“慕”,非常傳神地道出了這種先天不足的人類對父母的依戀。那么這種依戀,漸漸地隨著生命的成長,而變成了感恩、變成了愛、變成了報答,這些都是“慕”,都是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自然而然的情感,并不是完全由外在的文化塑造的,這是一種“天倫”而不是“人倫”。
那么總結(jié)一下,孔子認為孝的本質(zhì)是敬,孟子認為孝的本質(zhì)是愛。我們對待父母,應(yīng)該把兩者結(jié)合起來,那就是敬愛。敬是因為父母是長輩,尊老愛幼,長幼有序,家庭才和諧,社會才和諧;愛是因為父母對我們有恩情,是父母讓我們走出了先天不足的脆弱,走向了后天的強大和精彩。
西方文化是一種仰望星空的文化,中國文化是一種腳踏實地的文化。我在大學的時候喜歡在大操場仰望星空,但是看久了,你就會覺得星空太浩瀚太縹渺了,你會覺得沒有著落感,心里會有點發(fā)虛甚至恐懼。我現(xiàn)在更喜歡享受下班時的那段感覺??粗篑R路上滾滾的車潮人潮在回家路上連綿不斷,看著萬家燈火漸漸點亮,心里會有一種踏實的、貼心的感覺,覺得還是人間最好,大地最好。中國文化就是這種人間煙火的文化、大地品格的文化、世俗趣味的文化。希望大家都能在屬于自己的煙火人生中,好好生活并且生活得好好。
責任編輯 張宏帥
讀者熱線:010-62027829
欄目投稿信箱:zgdy_jiangt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