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虹
東方藝術.大家:雕塑是以空間為基礎的藝術,您如何理解空間這個概念?
傅中望:作為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一個生命個體,大家只是工作方式和存在方式不一樣。而城市提供的公共系統(tǒng)會對每一個個體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例如,在過去沒有高鐵,地鐵,沒有長江隧道,過江就會很麻煩,而現(xiàn)在從長江隧道通過便可過江。今天城市化的進程和城市公共功能的提升,為每一位公民提供了便利,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給我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更加便利和廣泛的空間。
我始終保持一方面努力做自己的創(chuàng)作,另一方面為這個城市文化生態(tài)的發(fā)展做點事情。不管是之前十年作為美術館館長也好,還是現(xiàn)在參與策劃的一些公共藝術活動等,都是希望有一個更好的生存環(huán)境:這個環(huán)境不僅是要有很好的城市功能性,也是要有文化功能性。
多年來,我在從事個人創(chuàng)作的同時一直在從事美術館的工作。這個工作讓我可以站在一個更加宏觀的角度來觀察和反思自己的創(chuàng)作。作為一位藝術家必然會受到方方面面的影響,從而形成新的思想和觀念,但只有你的作品和這個時代同步才可能有一定的深度和高度。如果只是停留在對藝術的愛好上,那么他作品思想的深度可能就不夠,時間久了反而會覺得創(chuàng)作是一件很累的事情。所以我希望我的作品在表達對生命的關注和反應的同時,可以成為社會的一個整體,與社會形成一個有機的結合。
東方藝術.大家:您理想中的雕塑除了三維,還有更多維度嗎?
傅中望:有。就是剛才我談到的作品在物理空間之外的意義。雕塑的三維空間主要是指雕塑的長、寬、高構成的物理空間,而它還應該有除物理空間之外的精神空間。一件作品的存在承載了藝術家的思想情感,以及藝術家對現(xiàn)實的感悟。但藝術家只是生產(chǎn)了一個藝術媒介,他會有個人的想法,但他并不是作品最權威的闡釋者。因為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生活經(jīng)歷、不同年齡的人,看同樣一件作品都會有自己的解釋,這個空間就不再是三維的物理空間,而是無限的精神空間。
并不是傅中望誤把榫卯結構方式認作雕塑的手段,而是他有意識地將榫卯方式變成創(chuàng)造空間形態(tài)的語言,古人制造工具的實際手段在他成了創(chuàng)造具有精神內涵的獨特形態(tài),激活它的同時,賦予了特殊的文化色彩與表述方式。榫卯的價值發(fā)生了偏轉,突然由力學結構一躍為獨立的藝術體,而它的內面鋪排著一個深遠悠長的文化背景。陰陽相生,也許這一古老的中國哲理會刺激得傅中望坐臥不寧,他會在榫卯結構中忙個暢暢快快,洞開一個只屬于他的天地。
——羅世平美術理論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