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克亮
一、學校教育的意義
學校承載著教育的政治意義、經濟意義、文化意義等社會教育意義,承載著個體社會化和個性化的個人教育意義。學校的辦學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成長,使每一名學生能夠實現(xiàn)最大程度的成長,成為合格公民——具有國家意識和民族自豪感、認同感,具有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具有最基本的價值判斷能力,具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具有健康的身心。
新時代是一個為了人、看見人、尊重人、依靠人和成就人的時代,是一個以人為本的時代。所以學校教育一定要確立并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明確學生不是工具和容器,不能像對待動物一樣去圈養(yǎng)和訓練,不能像對待產品一樣去加工和改造。學校教育一定要富有生命意識,一切活動和課程一定要順應人的成長規(guī)律,要有更多的人文關懷,要體現(xiàn)對生命的尊重。
二、不同評價主體的好校長評價標準
在不同人眼中,好校長的標準是不一樣的。
在學生眼里,好校長是愛、勇氣和智慧的化身,好校長無所不能,能在學生需要的時候隨時出現(xiàn)在他們身邊,和他們在一起,關愛著每一個學生。
在教師眼里,好校長是學校發(fā)展的領路人,是引領他們成長的導師;好校長應該是教育家,愛教育,懂教育;應該是領導者,具有遠見卓識,善于治理;應該是學者,文質彬彬,氣質儒雅;應該是朋友,相互尊重,善解人意。
在家長眼里,好校長應該有能力、愛學生、懂教育,能夠為每一個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育,促進每一個學生全面發(fā)展、成長成才。
在主管部門眼里,好校長應該政治過硬、本領高強,能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能夠很好地貫徹落實國家教育方針政策,將學校發(fā)展作為第一要務,堅持立德樹人,遵循教育規(guī)律,不斷提高學校教育質量,辦出水平,辦出特色,辦成品牌。
三、好校長應具備的意識和能力
好校長也有一些共性標準,如至少應具備以下五種意識和能力。
1.具有強烈的政治意識和加強黨建的能力
目前中小學校大多是校長兼任書記,所以校長必須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場、政治觀點,要堅持黨性原則,要把政治紀律和政治規(guī)矩挺在前面,始終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在具體辦學過程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好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要不斷加強黨性修養(yǎng),堅定理想信念,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權力觀、利益觀,對黨忠誠,作風正派。要充分認識到加強黨建對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保證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要意義。要牢固樹立黨建思維,善于從黨建角度想問題、做決策、辦事情。
2.具有治理意識和現(xiàn)代學校制度建設能力
以人為本的社會必然是一個尊重人、激勵人和成就人的社會,必然是一個民主協(xié)商、多元參與的社會。校長要有治理意識,樹立先人后事、人才強教的理念,堅持讓利益相關者參與學校治理,擴大教師教育教學自主權和學生學習選擇權,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可選擇的學習資源。要樹立依靠章程辦學的理念,要逐步實現(xiàn)校內去行政化,通過項目化、模塊化、扁平化和個性化的新機制實現(xiàn)學校內涵發(fā)展。要樹立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的思路,大力實施目標管理、清單管理、項目管理、底線管理、風險管理、協(xié)商管理、價值管理。要強化法治思維和底線意識,建設全面制度體系,靠制度管人管事,靠制度營造公平公正,用制度將學校建設成理想中的樣子。
3.具有強烈的改革意識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能力
校長要充分認識到“改到深處是機制”“改革沒有旁觀者,改革需要每一個人的參與”“改革需要關注到每一個個體”。要樹立問題意識,認識到問題就是機會,堅信成功的秘訣就是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同時問題又不重復,而且越來越少。要堅持以理念創(chuàng)新帶動思路創(chuàng)新,以機制創(chuàng)新推動工作規(guī)范,以方法創(chuàng)新提高工作水平,不斷進行實踐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和思想創(chuàng)新,使改革創(chuàng)新成為一種自覺的思維理念、行為方式和目標追求。要善于結合實際深入調查研究,找準改革創(chuàng)新的切入點,要堅持求真務實的態(tài)度,有什么問題就解決什么問題,什么問題突出就重點解決什么問題,用深化改革的辦法去解決改革中出現(xiàn)的問題,用創(chuàng)新的精神去拓展新的工作領域。
4.具有較強的學習意識和自我發(fā)展能力
校長要學在前、走在前、干在前,因為學校的發(fā)展、教師的發(fā)展、學生的發(fā)展,都離不開校長的自我發(fā)展。
校長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具有開放的心態(tài)、認識的需要、發(fā)展的追求,把生活變成富有學習意義的生活,讓人生成為學習、發(fā)展、更新和創(chuàng)造的人生。學習不僅僅是獲取知識和信息,更在于實現(xiàn)心靈的根本轉變。校長要不斷從書本汲取養(yǎng)分,不斷從榜樣獲取經驗,但又不至于在書中和榜樣面前迷失自己,一定要基于學校實際不斷反思探究。特別是對那些視而不見、習以為常的事物,校長更應該認真學習和思考。因為只有經過思考的學習才能內化,只有帶著問題的學習才有質量,也只有經過實踐的學習才能發(fā)揮實效。
任何學校的內涵發(fā)展都是建立在學校自身基礎上,校長要研究學校、研究自己,善于運用理智的思考和批判的態(tài)度對學校發(fā)展進行反思,不墨守成規(guī)、固步自封、得過且過。
5.具有人本意識和崇高的教育追求
教育寄托著對社會理想和個人理想的追求。在學校里,阻礙人的全面發(fā)展和個性發(fā)展的做法都是反教育的。所以校長要站在人性的高度審視教育,要根除教育的物化和奴化,張揚教育的人性,要認識到學生是發(fā)展中的人,是具有發(fā)展?jié)撃芎妥裱l(fā)展規(guī)律的人,是具有獨特個性和獨立意義的人,而不是誰的附屬或工具。
校長要具有更高的教育追求,要時刻反思真正的教育是什么——是人性的事業(yè)還是達成目的的工具?是啟蒙、激勵還是說教、灌輸?是培養(yǎng)幸福的合格公民還是了不起的得分機器?是造就多姿多彩的個體還是整齊劃一的好孩子?對這些問題反思的結果將直接影響學校的發(fā)展和師生的校園生活。
校長一定要認識到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要樹立課程意識,開齊開足開好國家課程,要從注重教學方式的變革轉向更加注重課程的變革。課程建設要堅持學生立場,關注學生差異,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個性需求,堅持學生成長是衡量課程價值的唯一標準。
校長一定要有更高的價值意識水平,一定要認清所肩負的社會責任,要以敬畏之心對待教育和學生,將教育工作當成一份最高榮譽、最大善舉和不能失敗的偉大事業(yè),將這份事業(yè)融入自己的生命。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