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欣
看多了新媒體標題,會覺得日常生活的兩大主題就是買買買和扔扔扔。每個人,從頭到腳,從里到外,都是商品和消耗品。買了吃買了穿,都附帶一堆包裝袋包裝盒,轉(zhuǎn)眼就得扔。吃完的快遞飯盒跟裝好的快遞飯盒體積一樣大,買件薄薄的衣衫店家給裝個印有巨大商標的袋子拎出門。買了新衣,看不順眼的舊衫收拾出來卷卷塞一大袋,打著捐贈的旗號請出去,其實就是扔垃圾。更不要說“斷舍離”的理念主導下,一樣東西只要完成了它的任務(wù),或者不再被需要,就已經(jīng)被定義為垃圾了?!稒C器人總動員》那部電影里,小機器人孤獨地在地球上努力把遍地的垃圾壓縮成塊,堆成高山。那是我們“用完即棄”的生活的尸骸。
有那么多的東西,生產(chǎn)出來的目的就是成為垃圾,實在是太可惜了。理想的情形是,一樣東西從新到舊的變化應(yīng)該是個長期緩慢的過程,讓時間給加上各種各樣的花紋,哪怕最終沉沒在灰塵蛛網(wǎng)中,似乎也還保持著一種內(nèi)在的堅韌,默默地等待重見天日,再度參與生活,哪怕是以與以前不同的方式。現(xiàn)實與此相反:大卷的保鮮膜、周正的紙板箱、雪白厚實的紙張……在嶄新的包裝盒里就是等待被埋葬的垃圾。保鮮膜一旦沾上污泥血水,紙板箱一旦靠近封箱膠帶,白紙上一旦打印了黑色的字跡,它們的壽命就到頭了。成為垃圾是它們的唯一命運。
這樣隨時隨地自覺不自覺都在制造垃圾的生活,并沒有很長的歷史?!都t樓夢》里探春在大觀園里說“一個破荷葉,一個枯草根子,都是值錢的”。這話被寶釵笑為膏粱紈绔之談,因為“天下沒有不可用的東西,既可用,便值錢”。在《紅樓夢》描寫的那個時代,不要說花園里的薔薇、月季、寶相花、金銀藤,就是雞毛破布,都各有用途。如今平民百姓的兒女們卻以為世上遍地是免費的東西,所以隨手造出些垃圾也無所謂。商家把種種虛榮好看和眼前的方便打進了標價里,成為不可剝離的成本。消費者其實早就喪失了選擇的權(quán)利。
垃圾的大量擴增離不開塑料。塑料產(chǎn)業(yè)在上世紀60年代的電影《畢業(yè)生》里被認為前途無量,值得萬千好青年奮身投入。在21世紀往回看,當年投身塑料行業(yè)的大好青年,后來能領(lǐng)足退休金平安到老的不知有幾人。每個年代都有這么一個冉冉升起的行業(yè),萬千年輕人堅信踏上那金光大道就會衣食無憂。然而下一個時代總會到來,把上一個時代升到了頂點的行業(yè)推翻拋棄,變成垃圾。也許把“用完即棄”的生活方式本身推翻變成垃圾,才能讓人類的職業(yè)追求和發(fā)展擺脫被用完即棄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