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勛
今年的國慶節(jié)對開發(fā)商來說,有點糟心。
不但傳統(tǒng)的“金九銀十”泡了湯,杭州、上海、廈門、廣州等地的不少購房人,還因為“剛買的房子瞬間割肉”,紛紛拉起了條幅,圍堵售樓處,高喊退房。
10月4日,江西上饒碧桂園的多個樓盤突然降價,從每平米1萬元猛跌至每平米7000元,有業(yè)主按揭還沒辦下來就虧了二三十萬,已經(jīng)買房的人則集體“爆倉”。
憤怒的購房人,蜂擁著沖撞售樓處大門,往里面扔雞蛋,并與保安發(fā)生肢體沖突。
這一幕對開發(fā)商而言,并不陌生。早在十年前,杭州萬科的業(yè)主,就因為開發(fā)商主動降價,砸毀了售樓處。
歷史的輪回,有時候讓人不得不驚嘆。
在2008年,萬科售樓處被砸之前,內地樓市剛經(jīng)歷了一場近十年的大牛市。
亞洲金融危機后,為了提振經(jīng)濟,房地產被列入刺激內需的支柱性產業(yè)。隨后取消的福利分房制度,更是點燃了人們被抑制了幾十年的購房欲望。
數(shù)據(jù)顯示,從1998年到2007年,國內樓市均價從2000元/平米出頭,一路上漲到近4000元/平米。
同一時期,美國也經(jīng)歷了一場樓市大繁榮。
但這一切都在2008年的次貸危機中畫上一個句號。那場風暴席卷全球,中國也未能幸免,不但出口猛跌,大批企業(yè)倒閉,國內樓市也跌入谷底,成交量遭遇腰斬。
危機發(fā)生后的半年內,北京房價累計跌幅達13.6%,廣州60%以上的樓盤降價,房屋交易量萎縮近3成,土地頻頻流拍。
深圳房價更是暴跌,從每平米1.6萬元跌至每平米1.1萬元。有樓盤甚至從最高價每平米2萬元墜落,最后以每平米9000元甩賣;還有樓盤開出每平米不到5000元的起價,創(chuàng)下了當時深圳市的最低紀錄。
一個被維系了十年之久的房價不跌神話,從此被打破。降價、甩賣、跳樓、救市……大量利空消息撲面而來。
盡管日本樓市大崩盤的殷鑒不遠,但長達十年的大牛市,還是讓很多人(包括開發(fā)商)誤信了“房價不跌”的神話,以致于神話破滅的那一刻,很多人措手不及。
對開發(fā)商而言,危機之后的資金鏈緊張,是最為痛苦,也最棘手的一件事。
前不久,寒冬中的萬科喊出了“活下去”的口號。這并不是萬科第一次喊空,早在2007年底,王石就拋出過“拐點論”,稱房價的拐點已經(jīng)來臨。
當時,潘石屹的判斷是,萬科的資金鏈有點問題,要通過降價來加快回籠資金。
這個判斷后來變成了現(xiàn)實。2008年,萬科率先在全國降價15%至30%,當年就創(chuàng)下479億元的銷售紀錄,并一舉坐上中國房地產行業(yè)的“龍椅”。
但萬科也因為降價,遭到全行業(yè)的口誅筆伐,與政府的關系也一度趨于緊張。
作為房地產行業(yè)的先驅,世茂地產在許榮茂帶領下,一度做到了全國十強。但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也未能幸免,資金鏈一度出現(xiàn)險情。
壓力之下,世茂地產不得已做出大刀闊斧的改革,先是一輪管理層大換血,之后是管理上的各種變革,更加注重成本控制,以及現(xiàn)金流和質量的考核。
即便如此,也未能完全扭轉世茂地產的頹勢,其在國內市場上也愈發(fā)低調。
綠城曾是房企中的品質典范,同時也以“不斷融資、不斷拿地”的激進風格聞名業(yè)內。
從2006年到2008年,短短兩年時間,其土地儲備就從800多萬平方米猛增至2520萬平方米。高增長的背后,是綠城高達140%的杠桿率。然而,2008年的危機打亂了綠城的節(jié)奏,高企的負債迫使其不得不賣地求生。
當年4月,綠城緊急出售了杭州和上海的兩個地塊,僅上海地塊就損失1.5億元。而這兩個地塊是一年前剛剛高價拿下的。
為了設立“綠城1號”房地產投資基金,緩解資金壓力,綠城還與信托公司簽下條件苛刻的協(xié)議,不僅要將杭州、無錫兩個項目公司的部分股權作為抵押,還要將無錫公司近一半權益出售給對方。
綠城的這次“生死債劫”,在當時震驚了整個地產界。事后,公司創(chuàng)始人宋衛(wèi)平也不得不承認,之前做得不夠穩(wěn)健,高速度、高負債的發(fā)展模式是一種錯誤。
但綠城還不是最驚險的。在那場危機中,恒大老板許家印才是最鬧心的。
2006年,許老板為了吃下更多土地,從美林、德銀融資10億美元,并計劃到香港上市。但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fā)后,恒大的IPO計劃不得不擱淺。
當時的恒大,有37個項目待開工,資金缺口達120個億,許家印面臨要把恒大拱手讓給海外投行的境地。
危急時刻,許老板不得不跑到香港,陪著新世界發(fā)展創(chuàng)辦人鄭裕彤、華置主席劉鑾雄等香港地產大佬玩了三個月?lián)淇耍谜\意換來了對方的注資。
與此同時,恒大還在國慶節(jié)期間,降價“甩賣”全國18個精品樓盤,迅速回籠資金自救。最終,恒大挺過了2008年的寒冬,避免了“被收購”的命運。
就在地產商們水深火熱的時候,政府推出了“四萬億”救市計劃。
這四萬億的初衷,當然不是房地產,而是用投資拉動經(jīng)濟,振興鋼鐵、汽車、船舶、石化等十個重要的戰(zhàn)略性產業(yè),避免經(jīng)濟出現(xiàn)斷崖式下滑。
但這個大膽的計劃,還是極大地提振了整個房地產行業(yè)。
各地政府為了維護樓市穩(wěn)定,防止樓價過度下跌,相繼出臺了房地產救市政策,使得更多熱錢涌向了樓市。
在這些熱錢的推動下,2009年的房地產行業(yè)出現(xiàn)空前的繁榮,并一路高歌到今天。
從2008年到2017年,短短十年間,國內房地產投資從2.53萬億猛增至11萬億,累計總投資高達74萬億元。僅2017年的投資額就相當于加拿大當年的GDP總額。大規(guī)模的投資,催生了一大批房地產巨頭企業(yè)。
2009年,萬科銷售額突破600億元,一年后突破1000億,成為領跑者。同樣是2009年,恒大在港交所成功上市,從一年前的尷尬中華麗轉身,并在接下來的2010年,將土地儲備量增加至9600萬平方米,足足比2008年翻了一番。
之后的恒大,更是一路狂奔,最終在2016年超越萬科,成為行業(yè)新的領軍者,而且是銷售額、資產規(guī)模和營收上的全面超越。
從泥潭里爬起來的綠城,同樣享受了2009年的高增長。但或許是爬起來得太容易,沒有長教訓,綠城再次沿襲“高杠桿、高負債”的模式,在土地市場上開始新一輪的“大躍進”。
僅2009年一年,綠城就投入455億元買地,凈資產負債率也沖到163%的歷史高位。
這一年,綠城以531億元的銷售額,奪得榜眼位置。意氣風發(fā)的宋衛(wèi)平再出豪言壯語:3年破千億,銷售超萬科。
但這一豪言壯語,很快就淪為笑談。
2011年,面對洶涌的房價漲勢,國家出臺了限貸、限購政策,房地產行業(yè)陷入了低迷。綠城再次因為大規(guī)模舉債,陷入債務漩渦,甚至不得不向員工融資。
三年后,一直想做個“贏錢賭徒”的宋衛(wèi)平,不得不將綠城賣給了孫宏斌。據(jù)他身邊的人講,那兩年的調控把老宋折騰累了,房地產遠比過去難做,這讓他心灰意冷。
2008年后的十年,中國的房地產市場經(jīng)歷了一段沸騰歲月,其勢頭比前十年有過之而無不及,而這種繁榮在給中國經(jīng)濟注入強勁動力的同時,也埋下了隱患。
十年前,中國經(jīng)濟尚處在高增長階段,人口紅利和成本優(yōu)勢還在,民營經(jīng)濟也還具有相當?shù)幕盍透偁幜Α?/p>
十年后,經(jīng)濟增速已明顯放緩,人口紅利正在快速消失,高企的房價不斷侵蝕著實業(yè)的利潤,同時也讓普通家庭背上沉重的包袱。而中央也意識到高房價帶來的不利影響,政策基調逐漸轉向“住房不是用來炒的”。
從2016年3月開始,各種房地產調控政策出臺的密集程度前所未有,被認為是史上最為嚴厲的樓市調控。
盡管在當前國內經(jīng)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貨幣政策正在出現(xiàn)松動。但像十年前那樣出臺四萬億政策的極度寬松環(huán)境已很難再現(xiàn)。
不久前,央行在一年之內第四次降準,為小微企業(yè)和民營企業(yè)釋放更多流動性,但市場信心卻顯得比較低迷,金融市場以“股匯雙殺”的方式來迎接這一政策利好。
這意味著,后續(xù)可能會有更寬松的刺激政策出臺,甚至不排除樓市適度松綁的可能。
即便如此,仍將有一大批中小房企會因為資金鏈斷裂、預售制逐步取消等原因而倒下,并再次出現(xiàn)一輪拋售潮。
對很多剛需購房者來說,這也許是一個入手的機會,而不少蠢蠢欲動的投資者,可能正在等待2008年那樣的抄底機會。
但需要注意的是,與十年前相比,房價下跌的概率和風險更大。
一方面,之前支撐高房價的人口紅利、城市化等因素,作用正在弱化;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賣地和盲目舉債的發(fā)展模式也難以長久。而當政府用“行政之手”再也無法推高房價,也許就是房地產稅出臺之時。
過去二十年,凡是預測房價下跌的人,幾乎都失算了。而任志強的預言卻一一應驗,以致很多人堅信他提出的房價“大漲小跌”規(guī)律。
在任志強看來,未來房價的趨勢仍然向上,主要依據(jù)是城市化進程不會被打破,即使達到發(fā)達國家70%~80%的城市化率,“大漲小跌”規(guī)律也不會被打破。
那么,此次房價下跌是將持續(xù)擴散開去并深化,最終成為改變中國房價多年強勢猛漲的分水嶺,還是中國的樓市真的很特殊,只漲不跌?無人可以給出肯定的答案。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世上沒有只漲不跌的商品和市場,而今天和十年前相比,樓市的供需,尤其是民眾的購買力已經(jīng)有了巨大的變化,而這個變化是偏向不再支持房價持續(xù)上漲的。人類歷史也早已證明,在巨大的債務壓力面前,任何資產都無法避免貶值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