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芷馨
摘 要:通過借助“漢語橋”讓世界看到中國的和平友好以及悠久的傳統(tǒng),也使那些懷有偏見的人可以通過了解中國文化而改變對中國的看法。
關鍵詞:漢語橋;中國文化
隨著“漢語熱”在全球范圍內持續(xù)升溫,“漢語國際推廣”也逐漸成為備受關注的國際文化現(xiàn)象。“漢語橋”系列工程是集權威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的活動,吸引了國內外大量的觀眾來觀看比賽,極大地推動了漢語和中國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
一、“漢語橋”目前發(fā)展情況
“漢語橋”中文比賽最先由孔子學院舉辦,現(xiàn)已成為各國青年交流經驗的平臺和了解中國的窗口。筆者有幸作為志愿者參與了第十屆“漢語橋”世界中學生中文比賽,本次比賽共有來自96個國家的207名選手、109名領隊,共計316名師生來華參加比賽,是參賽國家、參賽人數(shù)最多的一屆。正如“漢語橋”比賽的名字,它是一座橋,連接著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
二、“漢語橋”在推廣中國文化中的優(yōu)勢
(一)中國特色文化元素凸顯極大文化魅力
筆者所參加的第十屆“漢語橋”比賽中隨處可以看到中國文化元素的運用,通過歸類總結歷屆中國元素在比賽中的呈現(xiàn)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
1.傳統(tǒng)文化。中國武術一直以來都是“漢語橋”舞臺上的??停x手們將中國武術的精髓——精、氣、神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所以很多選手都是因為對功夫的熱愛選擇學習漢語,選擇到“功夫”的國度一探究竟。旗袍則因它簡潔的線條和多樣的款式受到了廣大女性的青睞。許多女性選手都選擇身著旗袍參加比賽,雖然它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但照樣被不同膚色不同身材的選手們演繹得優(yōu)雅嫵媚。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同樣,選手們對中國古代的故事充滿了喜歡,所以情景劇表演時多涉及古代題材,通過他們不一樣的理解來演繹中國的千古傳說,加深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
2.藝術瑰寶。在每屆才藝展示的環(huán)節(jié),京劇表演必不可少。選手們通常都以合演的方式來參賽,這樣不僅可以體會到京劇的魅力,還能提高團隊合作的能力。
3.民間藝術。中國民間曲藝表演以相聲和快板為代表經常出現(xiàn)在比賽的舞臺上??彀暹@一曲藝表演,在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使越來越多的人通過這一有趣的曲藝形式喜歡上了中國文化。
中國獨一無二的傳統(tǒng)樂器如:古箏、揚琴、二胡等,它們悠揚、低沉的聲音就像是中國悠久而古樸的五千年歷史。外國選手們用它們演繹了一曲曲讓人沉醉的中國古典樂曲,使我們深深感動于他們那熾熱的目光和嫻熟地彈奏。
(二)實地體驗中國文化,感受真實的中國
1.游覽風景名勝。很多選手在沒來中國之前就對游覽風景名勝充滿了向往。在來昆后,我校都會組織各國選手們游昆明老街,品云南味道,體驗不同的文化。
2.感受中國式教學。來中國,當然也是需要體驗一下中國式教學。我院會組織其來我校華文學院觀摩各位優(yōu)秀老師上課,參賽者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進行旁聽,看看中國的老師到底是怎么進行教學的。
除此之外,選手們?yōu)榱送瓿杀荣?,就需要向不同文化領域的老師們學習。這對于很多選手們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zhàn)。但正是由于這一契機,選手們才有機會體驗不同文化所呈現(xiàn)出的不同的教學方式。
“漢語橋”比賽的項目都是為了中國文化的傳播和漢語的推廣。漢語橋的參與者們對中國文化的自愿接受和吸納有利于軟實力的構建。漢語橋不僅為他們提供了展示漢語和交流經驗的平臺,還帶領他們更全面地了解了發(fā)展中的中國的全新面貌。
三、“漢語橋”在推廣中國文化中的作用
許嘉露先生表示建立漢語橋,就是為了世界各地的人們通過漢語這座橋,了解真實的中國和中國文化,促進多元文化的融合”。所以我們應借助孔子學院和漢語橋的契機,將我們的漢語和文化融入世界文化之林,勇于創(chuàng)新我們的文化。
(一)漢語橋選手以實際行動促進了漢語在世界的推廣
除了國家漢辦的一系列推廣政策之外,很多從漢語橋走出來的選手也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促進了漢語的推廣。例如李慕白,第七屆“漢語橋”美國賽區(qū)的第一名,賽后他成為國際頻道的外景主持人,促進了漢語在全球的推廣;英國首位“漢語橋”冠軍獲得者蔣思哲,現(xiàn)經常被英國各地的漢語語言教育學校邀請去分享學習漢語的方法。相信還有很多我們不知道名字的選手,也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推廣著我們的漢語,正是這些行動的“名片”加快了漢語走向世界的步伐。
(二)漢語橋提供了交流學習經驗、展示學習成果的平臺
漢語橋比賽的舉辦,為全球各地的青少年提供了到漢語國度體驗真實漢語機會,各選手通過漢語橋這個平臺,既展示了自己學習漢語的成果,也交流了各自的學習經驗,從而激發(fā)了學習漢語的動力。
(三)漢語橋成為中國民眾了解海外漢語推廣成效的窗口
舉辦“漢語橋”比賽之前,我們中國民眾只能從每年不斷增長的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的數(shù)量來了解我們的漢語推廣成效。自從“漢語橋”比賽以電視媒體的方式呈現(xiàn)以來之后,越來越多的電視觀眾開始觀看比賽,我們作為漢語工作教育者們,會比平常人更加關注漢語賽事的舉辦,這樣有利于我們獲得對漢語教學有益的經驗。雖然我只是一名實習的對外漢語老師,但是未來的我們將是漢語國際推廣的主體,漢語橋選手們的出色表現(xiàn)激發(fā)了我們從教的動力,從而更加熱情地承擔起中華文化傳播的使命。
參考文獻
[1] 彭新良.文化外交與中國的軟實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2] 王志章.對外文化傳播學引論[M].湖北:武漢科技大學出版社,1991.
[3] 閏文培.全球化語境下的中西文化及語言對比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4] 卜海艷.漢語國際推廣事業(yè)與中華文化[J].語文學刊, 2010.
[5] 陳永莉.試論言語國際推廣的文化戰(zhàn)略定位[J].北京社會科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