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國
“活動導學”是教師以精心預設、順利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各種活動為手段、方法、平臺等,組織、引領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自主學習、自由發(fā)展、自然提升的一種教學模式?!耙匝葜x”,是小學語文“活動導學”中最為重要的活動形式之一。所謂“以演助讀”,就是教師憑借表演的形式、手段、方法,促進、引領學生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朗讀感知、對文本內(nèi)涵的朗讀感悟、對語言運用的朗讀感受。
“以演助讀”的運用需合理、恰當、精妙,需遵循“‘表演’是為了‘助讀’”這一根本宗旨。否則,不管三七二十一,盲目地“以演助讀”,就容易南轅北轍,做出與語文及語文教學背道而馳的傻事。
在一次小學語文教學研討活動中,一位教師執(zhí)教《小鎮(zhèn)的早晨》。教學第2自然段“小鎮(zhèn)的早晨是熱鬧的”這一部分時,這位教師動用了近30名學生表演叫賣農(nóng)副產(chǎn)品,讓他們扮演賣粽子、豆?jié){、餛飩的小攤主人,且親自上陣,實地進行“記者采訪”:“你們每天什么時候就起床?”“你們每天起大早出來做買賣,累不累?”“為什么會感到不累?”……“記者”拋出的問題一個接著一個,“做買賣的”個個伶牙俐齒,精彩的回答不假思索脫口而出:“掙了錢,回家就可以享受,當然不累!”“我能為人民服務,再苦再累也不覺得!”“做買賣的時候是覺得累,但一想到回家可以數(shù)辛辛苦苦掙來的鈔票,就覺得快樂,也就忘記了勞累!”……“哈哈哈——”聽課教師、表演者和其他同學都情不自禁地笑起來。不少觀摩的教師置身于熙熙攘攘、熱熱鬧鬧的“小鎮(zhèn)”,不由自主地加入了表演者的行列,成為其中的“顧客”,或問這問那,或看看這邊望望那邊,或“吃吃”這樣“嘗嘗”那樣。有些教師雖然能夠清醒地意識到自己聽課者的身份,但已然微微頷首,面露佩服、贊賞的神情……
我卻覺得,這樣的表演已經(jīng)遠離了教學目標,游離于文本之外,背離了編者意圖。說實在的,到現(xiàn)在為止,我仍然沒有能夠體察出“市場買賣”“記者采訪”這等表演有何意義。“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倍谶@樣的課堂上,學生、教師與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時間、機會有多少?對話的內(nèi)容、途徑有哪些?對話的預期效果達成情況如何?連與文本接觸的時間和機會都很少,又怎能與文本對話?更何談親近文本、走進文本、融入文本呢?誠如是,高投入得到的只能是低收益的回報。因此,從追求有效、高效課堂的角度來說,無論這些活動多么熱鬧,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多么高漲,都應當毫不猶豫、毫不吝嗇地將“市場買賣”“記者采訪”等教學環(huán)節(jié)予以刪除。
小學語文“活動導學”中的“以演助讀”要突破窘境,教師必須理直氣壯地處理好這樣“三問”——
“以演助讀”,必須先關注所教的課文是否適合表演。一般說來,如果文本所表現(xiàn)的主題比較莊重、嚴肅,“活動導學”時就不宜實施“以演助讀”。比如教學《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在學生把握了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感知了人物形象及其基本特點之后,就應該讓學生或分角色朗讀課文,或講講彭德懷的故事,或寫出并交流讀后感。否則,原本莊重、嚴肅的主題就有可能被沖淡、淹沒,變得虛無、輕浮起來,課堂教學就容易讓人覺得滑稽、搞笑,結果只能是事與愿違。當然,也不能一概而論,比如《公儀休拒收禮物》,雖然表現(xiàn)的主題非常嚴肅,但是,也可以“以演助讀”,因為文本本身就是劇本。
至于表演的內(nèi)容,可以是整篇課文,如《公儀休拒收禮物》《小稻秧脫險記》《伊索寓言》《尋隱者不遇》等;可以是一個或幾個自然段,如《裝滿昆蟲的衣袋》中的第7~9自然段,《推敲》中的第3~7自然段;甚至可以是一個詞語。
斯霞老師教學“一顆稻粒多飽滿”中的“飽滿”一詞時,在學生掌握了其基本意思后,為了讓學生更真切地掌握它的引申意義,就來了一段微型表演——她先邁著有力的步伐走到教室門口,然后轉過身來,面對著同學們。同學們的目光全部聚焦在她的身上。她昂首挺胸,雙眸明亮,精神煥發(fā)。“你們看老師的精神怎么樣?”斯霞老師問道?!袄蠋熅耧枬M!”同學們異口同聲地響亮回答?!白屛襾砜纯创蠹业木裨趺礃??!彼瓜祭蠋煹脑捯粑绰?,同學們不約而同地抬起了頭,挺起了胸脯,兩眼直視前方,精神飽滿,等待著老師的“檢閱”。斯霞老師的即興表演,幫助學生順利、輕松地理解了“飽滿”的引申義。
匹配即不同的事物搭配、組合在一起,顯得比較協(xié)調(diào)、自然,給人順暢、舒適的感覺。教師在“以演助讀”活動中挑選、確定“演員”時,要努力讓表演的學生與課文中的人物比較接近、高度相似。不但要力爭“貌合”,而且要追求“神似”。比如教學《林沖棒打洪教頭》,在“以演助讀”之前,應該首先組織尋找、比較、發(fā)現(xiàn)表演洪教頭、林沖、柴進的合適學生。表演洪教頭的學生應該盡可能身材魁梧一些,性格張揚一些,看上去霸氣一些;表演林沖的學生最好是身材單薄一些,但又比較結實,性格沉穩(wěn)一些,看上去低調(diào)一點。否則,表演就可能不倫不類,不容易達到理想的助讀效果。
每一個學生都要有表演的意愿、準備。要演好課文中的人物,必須通過朗讀接觸人物,了解人物,熟悉人物,想人物所想,做人物所做,努力使自己成為課文中的人物。因此,學生應當養(yǎng)成一種讀書習慣,形成一種讀書自覺——忘記自己是坐在教室里,忘記自己是學生,自己是在學習,自己是在表演,而是要將自己想象為課文中的人物,走進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與之同呼吸共命運,學會或習慣于與課文中的人物對話。學生有沒有與課文中的人物對話?不妨讓學生自問自答,然后向同學們匯報“我要表演什么,我想怎樣表演,我為什么這樣表演”。
大多數(shù)情況下,“演員”都是由教師指定的。這樣做的好處是節(jié)省時間,但缺點也很明顯:沒有能夠尊重大多數(shù)學生的意愿和選擇,剝奪了學生們通過挑選演員促使自己朗讀、觀察、比較、發(fā)現(xiàn)、表達的權利和機會。所以,選用、確定哪一個學生表演課文中的哪一個人物,最好教師不包辦代勞,可以讓學生自主思考、比較,合作商討、確定。應該說,挑選演員、表述理由的過程,同樣是促進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感知人物形象、體會人物品格的過程。
要保證將多讀多寫落到實處,就必須給予學生足夠多的讀寫時間。如果用在表演上的時間太少,學生還沒有投入進去,或者學生興致正濃時就鳴金收兵,偃旗息鼓,他們會感到掃興,無法進入課堂學習的最佳狀態(tài);假如用在表演上的時間過多,學生直接接觸文本的時間和機會就必然減少,因為課堂教學時間畢竟是個常數(shù)。
為了增強“以演助讀”的效果,往往需要準備一定的道具、設備等,這就不可回避地需要考慮經(jīng)濟成本問題。常態(tài)情況下,要盡可能使用常規(guī)“武器”,千萬不可刻意追求所謂的精致、美觀、上檔次,滋長鋪張浪費心理,形成相互攀比的歪風。曾經(jīng)看到一位教師執(zhí)教《伊索寓言》中的《狐貍和葡萄》,花了比較多的錢請專業(yè)廣告公司設計、制作了高大上的“葡萄架”,上面掛滿了“葡萄”。結果,很多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葡萄架”上,真是事與愿違,吃力不討好??!如果直接讓學生在黑板上畫一畫,豈不是更快捷、更方便、更省錢、更有意義?
對絕大多數(shù)教師來說,吹拉彈唱、琴棋書畫方方面面都擅長,是不太可能的。關鍵是教師要實事求是地認識到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善于揚長避短。有自己的特長,需要的時刻拿起來就用,輕松,快捷,自然,享受,成本就低。自己在某些方面并不擅長,也硬著頭皮往前闖,固然勇氣可嘉,但無異于自討苦吃,自作自受,教師自己在參與表演的過程中很辛苦、很吃力,怎么可能讓學生很自如、很投入、很享受呢?至于自身特長不夠,卻動不動就找張三幫忙、請李四贊助、拉家長來“義務勞動”的行為,看似成本不高,卻使得實際成本陡然攀升,不值得提倡。
在小學語文“活動導學”中,我經(jīng)常運用“以演助讀”的方法。每次在進行教學預設時,自己感覺神不清、理不直、氣不壯,就“返回原路”再捋一捋,或者是換角度再思考,再斟酌,直到茅塞頓開、胸有成竹了才肯罷手。如果仍然理不清思路,講不出“以演助讀”的理由,則要老老實實地“忍痛割愛”,換用其他更為適宜的形式進行教學活動。
教學《李廣射虎》第3自然段時,在學生感知了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之后,我要求學生將自己看成李廣,再次自主朗讀課文,觀察插圖,設身處地地想象月色朦朧、疾風吹來、草木“沙沙”的情境。重點想象李廣猛然發(fā)現(xiàn)“老虎”后,“拈弓搭箭,運足氣力,拉開硬弓”射虎時的動作、神態(tài)。接著,我從每一大組中各邀請了一個學生表演這一自然段的內(nèi)容,其他學生擔任評委。表演的學生全力以赴,結合自己的理解表現(xiàn)出李廣敏捷的身手、高強的武藝,展現(xiàn)出一代名將的勃發(fā)英姿。擔任評委的學生結合課文和插圖,在觀察、比較四位表演者的基礎上,欣賞成功點,指出不足處。這樣“以演助讀”,既有助于學生準確理解課文內(nèi)容,在腦海中樹立起李廣神勇無比的形象,又有益于培養(yǎng)、鍛煉、提高學生的觀察、理解、想象、表演、欣賞等能力,還有利于“激發(fā)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收到一舉數(shù)得的教學效果。
總之,小學語文“活動導學”中要成功地進行“以演助讀”,就必須干脆、響亮地回答“三問”:所教的課文適合表演嗎?所選的‘演員’形神兼?zhèn)鋯??所投入的成本合適嗎?當然,最為根本、至關重要,應該也必須始終明白并自覺堅守的底線是:表演只是手段、方法,目的是“助讀”。如果為了表演而表演,那就會喧賓奪主,本末倒置,陷入形式主義的泥潭。而這,顯然是小學語文“活動導學”之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