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 泓,梅幼敏,曹 盈,孫敬偉,陳銘燕
(南通市口腔醫(yī)院牙周病科,江蘇226001)
牙周病是慢性細菌性感染性疾病,其中慢性牙周炎占牙周病總數(shù)的95%。慢性牙周炎基礎治療后進行牙周維護治療是牙周整體治療計劃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維持牙周長期療效的有效手段[1-2]。維護期控制齦下菌斑臨床常用的方法是超聲齦下刮治、根面平整,但由于牙周炎患者治療后常有根面暴露,超聲工作尖器械治療會引起患者敏感,反復刮治造成根面損傷,另外,磨牙的牙根形態(tài)較復雜,妨礙器械進入,加大了齦下刮治和根面平整的難度及工作量。近年來甘氨酸噴砂運用于牙周治療越來越廣,能夠在去除齦下菌斑的同時,對根面進行噴砂,保證根面完整性。本研究選取2016年8月—2017年4月至我科就診的慢性牙周炎進入牙周維護期的患者25例,采用兩種治療方法進行對照觀察,分析兩組之間的臨床差異,并探究其臨床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慢性牙周炎進入牙周維護期的患者25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齡29~67歲,平均(42.5±6.5)歲,口腔內牙數(shù)≥20;上下兩側每側至少有牙周袋深度在4~6 mm的2個位點。排除相關傳染性、遺傳性及全身系統(tǒng)性疾病;妊娠期及哺乳期。
1.2 方法 選擇口腔上下半口對照設計原則,選擇同一患者半側牙設定為觀察組,與此相對的另半側為對照組。觀察組給予甘氨酸齦下噴砂,選擇齦下噴砂機(PERIO-FLOW handpiece for AIR-FLOW Master,EMS Electro Medical System)及甘氨酸粉末進行齦下噴砂,將一次性錐狀齦下工作端與牙長軸平行置于牙周袋內對近遠中頰舌4個牙面、根分叉及牙間隙進行5 s噴砂;對照組給予PS尖超聲齦下刮治及根面平整術。術后兩組皆行3%雙氧水,0.9%生理鹽水交替沖洗,袋內置碘甘油,1周及1月后復查,記錄并比較各項牙周指標。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平均治療時間;選用疼痛視覺模擬分級標準(VAS評分),觀察患者疼痛程度,其中0分為無疼痛、10分劇痛(疼痛上限),分值越高疼痛程度越嚴重。同時觀察兩組不同時期PLI、BOP陽性位點、PD變化,包括治療后1周的PLI變化。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jù)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性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組間差異性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PD變化情況對比 治療前觀察組 PD 為(4.65±0.56)mm,對照組 PD 為(4.82±0.63)mm。治療后觀察組 PD為(3.21±0.28)mm,對照組PD為(3.81±0.34)mm。兩組間治療前PD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后P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間治療后PD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平均治療時間及疼痛評分對比 治療后疼痛評分觀察組(1.97±0.61)分,對照組為(4.04±0.84)分,兩組間差異性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t=9.544,P<0.05)。平均治療時間觀察組為(182.0±82.5)s,對照組為(345.5±116.9)s,兩組間差異性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116,P<0.05)。
2.3 兩組不同時期PLI評分對比 觀察組不同時期的PLI評分相較于基線均有明顯改善(P<0.05);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兩組不同時期PLI評分對比 分
2.4 兩組治療前后BOP(+)%變化情況對比 治療前的BOP陽性位點觀察組為(27.23±2.43)%,對照組為(24.06±2.10)%;治療后的 BOP陽性位點觀察組為(19.52±2.41)%,對照組為(21.09±2.63)%。兩組治療前后 BOP(+)%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間的差異性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本研究對比了甘氨酸噴砂與超聲齦下刮治、根面平整的維護治療效果,結果顯示兩組各項臨床指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噴砂更省時、高效且能較大的減輕患者的疼痛感[3]。
隨著社會不斷發(fā)展,大眾生活水平的提升,飲食結構隨之發(fā)生較大變化,導致近年來口腔疾病的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慢性牙周炎多由牙菌斑微生物感染所致,造成口腔產(chǎn)生多種慢性感染性病變,誘使牙周組織炎癥、牙槽骨吸收等癥狀,一旦治療不及時,將導致患牙松動甚至脫落,嚴重威脅患者口腔健康。牙周維護治療是牙周系統(tǒng)治療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階段,患者能否及時進行維護治療對牙周病的預后有著重要影響[1]。目前多用刮治方法來清除齦下菌斑,患者的依從性也會因為刮治過程中出現(xiàn)的牙根面酸痛不適等問題受到較大的影響。理想的牙周治療方法要在保證牙體及牙周組織完好及安全性的條件下,有效完全地去除齦下菌斑。本研究使用EMS公司AIR—FLOW MASTER,其噴嘴可進入牙周袋,讓水氣及砂粉均勻抵達傳統(tǒng)器械難以到達的區(qū)域,從而較傳統(tǒng)方法更加有效地清除齦下菌斑。我院齦下噴砂所使用AIR.FLOW POWERPERIO砂粉(EMS),主要成分為甘氨酸顆粒。甘氨酸是人體非必需氨基酸,結構簡單,易溶于水并且對軟組織磨耗程度較低,其分子形態(tài)會根據(jù)水酸堿度的變化而變化。甘氨酸顆粒體積較小,外形較圓滑,可以避免傳統(tǒng)齦下噴砂法容易損傷牙齦等軟組織的缺點,甘氨酸噴砂操作安全性更高,易被水溶解,臨床操作更加簡便,容錯率更高。能夠有效避免在修復過程中造成劃痕,繼而降低菌斑堆積的可能性。在去除菌斑的同時,有效清除殘留物質,借助氣流及水流快速到達口腔指定區(qū)域,反復作用于菌斑組織,對固有層幾乎無損傷,降低患者痛苦程度。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應用甘氨酸齦下噴砂療效顯著,與對照組比較,PD、BOP(+)%指標及不同時期PLI評分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同時可有效減輕疼痛,明顯縮短診療時間,未見術后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甘氨酸齦下噴砂應用牙周維護期效果顯著,能夠有效消除菌斑,縮短操作時間,提升診療效率,降低患者疼痛,值得進一步推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