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騰輝
清代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說過“文似看山不喜平”,“為人貴直,而作詩文者貴曲”,意思是好文章在結構上應追求曲折有致、跌宕起伏,達到一種峰回路轉、曲徑通幽、柳暗花明的藝術效果,從而增添了文章的震撼力和感染力,激起讀者的審美愉悅感。
【名家典范】
片段一
突然,咔嚓一聲,隨著一聲慘叫,一個沉重的物體從樓梯上滾落下來。
房主人從呆愣中醒了過來,慌忙對老伴兒說:“一定是我們的兒子把這家伙打倒的,快給警察打電話……”
很快,警察們趕來了。在樓梯口,警察發(fā)現(xiàn)了摔傷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這樣的人,學習也不點燈,害得我一腳踩空。真晦氣。”陌生人一副懊喪的樣子。
上樓搜查的警察很快下來了。
“警長,整個樓上全搜遍了,沒有發(fā)現(xiàn)第二個人,可房主人明明在電話中說是他兒子打倒的強盜,是不是房主人神經(jīng)不正常?”
(選自星新一《雪夜》)
片段一運用設置懸念的寫法,從樓梯上滾落下來的沉重物體是什么?為什么房主人的兒子在樓上學習卻不點燈?為什么警察將整個樓上全搜遍了卻沒有發(fā)現(xiàn)第二個人?小說結尾解開懸念:“他們唯一在上學的兒子早在數(shù)年前的一個冬天死了,可他們始終不愿承認這一事實?!睉夷畹脑O置,從表現(xiàn)主題看,使房主夫婦愛兒子、思念兒子的真情顯得格外感人;從藝術效果看,使讀者充滿了閱讀期待,增添了文章的魅力。
片段二
我常常遺憾我家門前的那塊丑石呢:它黑黝黝地臥在那里,牛似的模樣;誰也不知道是什么時候留在這里的,誰也不去理會它。只是麥收時節(jié),門前攤了麥子,奶奶總是要說:這塊丑石,多礙地面喲,多時把它搬走吧。
于是,伯父家蓋房,想以它壘山墻,但苦于它極不規(guī)則,沒棱角兒,也沒平面兒;用鏨破開吧,又懶得花那么大氣力,因為河灘并不甚遠,隨便去掮一塊回來,哪一塊也比它強。房蓋起來,壓鋪臺階,伯父也沒有看上它……
終有一日,村子里來了一個天文學家。他在我家門前路過,突然發(fā)現(xiàn)了這塊石頭,眼光立即就拉直了。他再沒有走去,就住了下來;以后又來了好些人,說這是一塊隕石,從天上落下來已經(jīng)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東西。
(選自賈平凹《丑石》)
片段二運用欲揚先抑的手法,作者先是竭盡濃墨重彩之能事,極力描寫丑石的“丑”和“無用”,寫出了丑石被人漠視、嫌棄的遭遇。后文揭示謎底:丑石實際上是一塊價值非凡的隕石。作者故意先把丑石放到谷底,結尾再陡然將它升至山巔,文章主題于由抑到揚的轉化中更加顯豁、精警,作品也于峰回路轉中體現(xiàn)出波瀾起伏、搖曳多姿之美。
片段三
“你一定記得你借給我的那掛項鏈吧,我戴了去參加教育部夜會的那掛。”
“記得。怎么樣呢?”
“怎么樣?我把它丟了?!?/p>
“哪兒的話!你已經(jīng)還給我了。”
“我還給你的是另一掛,跟你那掛完全相同。你瞧,我們花了十年工夫,才付清它的代價。你知道,對于我們這樣什么也沒有的人,這可不是容易的??!……不過事情到底了結了,我倒很高興了?!?/p>
佛來思節(jié)夫人停下腳步,說:“你是說你買了一掛鉆石項鏈賠我嗎?”
“對呀。你當時沒有看出來?簡直是一模一樣的啊?!?/p>
于是她帶著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
佛來思節(jié)夫人感動極了,抓住她的雙手,說:“唉,我可憐的瑪?shù)贍柕?!可是我那一掛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p>
(選自莫泊桑《項鏈》)
片段三運用蓄勢陡轉的寫法,作者在小說的前半部分一再制造機會,讓女主人公馬蒂爾德在教育部長舉辦的夜會上出盡風頭。在小說的后半部分,作者寫女主人公為償還債務而嘗盡艱辛的歷程。最后,作者筆鋒陡轉,女主人公傾家蕩產(chǎn),艱辛十年賠償?shù)木谷皇且粧旒夙楁湣P≌f到此戛然而止。這陡轉的一筆不僅使文中的佛來思節(jié)夫人大吃一驚,連讀者也感到意外,在結構上形成了奇峰突起之勢,既增加了情節(jié)的波瀾,又引人深思。
【技法指津】
要使文章具有曲折有致的結構美,可以根據(jù)主題的需要選擇恰當?shù)姆椒ā?/p>
懸念法。懸念法就是設置一個個懸而未決的矛盾,使情節(jié)扣人心弦,給人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在敘述中,設計足以引起讀者期待的問題,又故意不說穿,以激發(fā)讀者的猜測與渴望。比如蕭乾的《棗核》、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約翰尼斯·延森的《安恩和奶牛》等,都運用了懸念法。
運用懸念法應注意:1.設置懸念要巧妙,以引起讀者的閱讀期待;2.強化懸念要到位,以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3.消釋懸念要自然,以讓讀者產(chǎn)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之感。
抑揚法。抑揚法就是通過文筆的褒貶造成文勢起伏的方法?;蛴窒葥P,或欲揚先抑,使文章前后反差較大,形成波瀾。如茅盾的《白楊禮贊》、楊朔的《荔枝蜜》開頭部分,都運用了欲揚先抑的寫法。
運用抑揚法應注意:1.抑少揚多。“抑”起的是襯墊作用,目的是為了后面的“揚”。不可前重后輕,而應重在“揚”上。2.抑揚對比。抑與揚之間要形成鮮明的對照,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3.合乎情理。由抑到揚,避免生硬,力求自然。
陡轉法。陡轉法是指記敘事件時,順著一個方向鋪陳渲染,把讀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一種可能性上,層層推向高潮,達到頂點時,筆鋒陡然轉折,通過另一種結局的突然揭曉,掀起巨大波瀾,將讀者對事件意義的理解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在結構上形成奇峰突起之美。比如《窗》《最后一片常春藤葉》《警察與贊美詩》,結尾都使用了這種寫作手法。
運用陡轉法應注意:1.找準線索,悄悄鋪路。巧妙布線,一線串珠,將讀者的注意力吸引到“故事曲徑”中,讓讀者不知不覺跟著故事走。2.著力鋪排,層層蓄勢。充分鋪墊、蓄勢,等“時機”成熟再陡轉,使讀者信服。3.勢足陡轉,干脆利落。文勢蓄足后,陡然轉折,無需抒情議論,絕不拖泥帶水。
如何使文章曲折有致,方法還有很多。我們應該根據(jù)文章主題的需要,巧妙構思,精心布局,靈活運用各種方法,使文章曲折多姿,引人入勝。
【學以致用】
題目:運用陡轉法,給下文續(xù)寫一個結尾。
讓 座
◎佚 名
公共汽車里真擠,有位六七十歲的老大娘站著,旁邊座位上坐著個小伙子,一副泰然自若的樣子。
我對老大娘說話了,其實是說給那個小伙子聽的:“唉,現(xiàn)在的年輕人可真是缺乏教養(yǎng)!”
老大娘點了點頭說:“說的是啊?!?/p>
我瞪著那個小伙子說:“大概他們的父母也是這樣的人?!?/p>
老大娘說:“有什么樣的父母,就有什么樣的兒子?!?/p>
“真不像話!年輕力壯的小伙子坐著,卻讓老太太站在那里!”我的聲音愈發(fā)提高了,最后終于忍不住拉了拉小伙子,“說的就是你呀,還不給老人讓座!”
范例:“你拽著他干什么!”老大娘突然沖我嚷了起來,“你回家去教育你自己的孩子好了,我的孫子你管不著!”
點評:這種情節(jié)的陡轉,通過對老大娘的先揚后抑,不僅反映某些年輕人缺乏教養(yǎng)的問題,而且揭示了更深層的原因,深化了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