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揚小嫵
曾經(jīng)我筆記記得滿滿的,各種顏色的筆跡將重點劃分得很清晰;曾經(jīng)我的錯題很少,錯題集卻很厚,每道題旁都有好幾種解題思路;曾經(jīng)也有榮耀,現(xiàn)在卻幾乎沒有。
試卷剛發(fā)下的時候,我愣了很久。數(shù)學老師說這次期中考試的數(shù)學平均分十分低,但是并不是說沒有高分,全校第一名考了136分,比第二名整整高了24分。我低頭看著自己只有兩位數(shù)的分數(shù)和滿是紅叉的試卷。感覺心都在滴血。
聽說,考第一名的那個同學是(3)班的“學霸”,考語文不寫作文。睡醒了附了首小詩,考物理小憩了會,被老師敲醒做完試卷還提前交卷了。有些人是天才型,天生不需要太努力。而我起早貪黑,所有的辛勞卻被一場暴風雨毀了,顆粒無收。比別人晚睡早起,為什么還是不如別人呢?是誰說付出一定會得到回報的?
我的失望被朋友盡收眼底,她下課跑到我座位旁拿起我的試卷一一講解錯題。仔細分析我才明白,很多小題都是一不小心算錯的,大題不會的就是方法還沒掌握。就因為這些錯誤,我白白流失了幾+分。即使高考中其他科目都沒有問題,數(shù)學因為這么“一不小心”失掉太多的分,那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突然覺得很累。我漸漸失去了信心,上課分心。自習發(fā)呆。老師讓我們把考試和練習的錯題抄在作業(yè)本上,每天拿出來看,防止下次犯同樣的錯誤??晌铱偛婚L記性。檢查錯題集時,老師皺眉問道:“你怎么還是上次的進度?難道你最近的考試都是滿分,練習全對?”那眼神我看在眼里,感覺滿是諷刺。我什么也沒說,心想,抄下來有什么用,還是會寫錯。
早讀課,我翻出一本厚厚的詞典,津津有味地讀起來,連班主任站在身后都沒察覺。他憤怒地把我叫出去,吹胡子瞪眼地指著我,教訓我浪費時間,浪費青春。我一言不發(fā)。我明白他的恨鐵不成鋼。曾經(jīng)我也是成績還算可以的好學生,雖稱不上得意門生,但至少不拖班級后腿;曾經(jīng)我筆記記得滿滿的,各種顏色的筆跡將重點劃分得很清晰;曾經(jīng)我的錯題很少,錯題集卻很厚,每道題旁都有好幾種解題思路;曾經(jīng)也有榮耀,現(xiàn)在卻幾乎沒有。
信心這時像是一只從前高傲擺尾走過的貓跟丟了主人,成了一只漫無目的的流浪貓。再也沒有一群同學圍繞在我周圍問我難題?;蛘呤钦f連信心都丟失了。對于學習氣氛濃厚的地方有種深深的排斥。班主任痛心疾首地警告我:“你再不好好利用時間,我就要通知你的父母了。”我癟癟嘴,老師都這樣,動不動就把通知父母掛在嘴邊。
聽許多的大道理,都不如自己親身體會。我真正改變這種自暴自棄的狀況是在看到朋友對待成績倒退的態(tài)度后。
那次周考之后,朋友再也沒有來為不成才的我講解錯題,雖然我有點不爭氣,她講題的時候我也不是擺出洗耳恭聽的姿勢,但是,她突然沒來讓我感覺很困惑。我屁顛屁顛地自己跑過去,她竟然趴在桌上分析試卷。我看著上面兩位數(shù)的分數(shù),睜大眼不可思議地說:“數(shù)學課代表。你的成績竟然和我差不多?!彼臄?shù)學在班上算是學得很好的,這次真是亮瞎了我的眼球。她只幽幽撇下一句:“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等我分析完自己的試卷就幫你看試卷。”
我后來自己好好反省了下,人不可能完美,我何必為了一次的成績打擊而跌入低谷呢?學霸有努力型,有天才型,最重要的還是要認清自己。雖說付出不一定有回報,但是不付出肯定沒有回報。
自那以后,我和朋友約好一起學習,不過一直沒有跟老師申請做同桌,畢竟,距離產(chǎn)生美,要是太近了有些小矛盾。讓友情磕磕絆絆就不好啦。
學校每次周考試卷發(fā)下來后。我們商量好周末去一家離家最近的肯德基,點一杯飲料,坐上一下午。為了避免遇到“小粗心”這個考試搗蛋鬼,我們互相分析各自的試卷錯題,然后根據(jù)考點自己寫出類似的題型出給對方。在反復的練習中,不僅解決了“為何總在一個地方絆倒”這個愁人的問題,同時出題的自己也得到了鍛煉。數(shù)學題常常需要搭對了“橋梁”才能走到正解的對岸,我和朋友同做一道幾何與函數(shù)結(jié)合的大題。在三角形內(nèi)加一條線還是延長線到外面,試著探討不同的解題思路,尋求最簡單省時的做法。
學習中難免枯燥,有煩惱,我們互相吐露心事。煩悶時,叫上其他幾個好友出去走走。我們還約定好,每兩周要讀完一本課外書,然后互相說出讀后感。雖然常常因為各人見解不同,高昂的爭辯聲吸引了旁座客人的側(cè)目,我們卻樂此不疲。畢竟語文課上學習得到的東西真的有限,而課外的知識需要我們自己不斷地充實。
而這時,信心又像只終于找到回家的路的流浪貓,依舊如從前般高傲優(yōu)雅。經(jīng)歷過這樣的挫折后,我甚至連老師偶爾不經(jīng)意間的訓話都覺得格外生動起來,老師那因我而皺眉的神情看起來十分慈祥,因為知道他們是為我們好。而對于高考,我們有備而來!
學習的方法有很多,我的經(jīng)歷正好驗證了“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也”這個道理。所以,如果你是一個人在奮斗,那么不如找個學友陪你從柳暗走到花明,一起笑,一起哭,一起學習可好?
編輯/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