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兒
有一次,鄰居小A向我哭訴自己錯誤的富養(yǎng)教育。
小A是一位家庭主婦,但她的先生薪資并不高。日子過得不容易,夫妻倆卻省吃儉用,從沒讓兒子短缺過任何東西,還盡給兒子買名牌衣服,總擔心他因家庭條件而自卑。兒子16歲那年,夫妻倆還送了他一輛貴重的踏板車。為了買這輛車,夫妻倆好幾年都沒錢旅行。
他們就這樣竭盡全力,用超過自己能力的方式“富養(yǎng)”孩子,結果孩子并未長成他們期待的樣子。他常常數(shù)落父母,嫌棄母親連輛代步車都沒有,也嫌父親沒有自己的公司和事業(yè)?!八且粋€被寵壞的孩子,什么都想要。”小A心碎不已。
兒子上了大學后,父母更成了他的“取款機”,他只在需要錢的時候,才會聯(lián)系他們。兒子大學畢業(yè)后,一年里只回家兩三次。每次回家,一家三口常常相顧無言,小A夫妻倆感到十分難受。他們這時才明白,自己的教育方法出了錯。
很多家庭都曾有過這樣的糾結,孩子究竟該窮養(yǎng)還是富養(yǎng)。我覺得應該是:盡量給孩子創(chuàng)造條件,但一定不能超過自己的能力。當兒子問“我們家有錢嗎”時,我總是很認真地告訴他:“我們家不窮,基本的生活沒有問題,你上大學的費用,也早已準備好了,但這并不代表我們家特別有錢?!?/p>
一次開家長會,老師跟我說:“你家孩子對金錢的態(tài)度特別好,既不吝嗇,也不浪費?!?/p>
原來,老師帶他們去根特旅行時,小家伙用自己的零花錢請同學們一人喝了一杯飲料。有同學說:“哇,Tommy,你家好有錢啊。”兒子正色道:“我家屬于普通家庭。但我媽媽怕我餓著,學校組織活動的時候,就會多給我點零花錢?!?/p>
窮不可怕,可怕的是給孩子灌輸了匱乏感。有就大方贈與,沒有不能強求;父母是愛你的,能負擔的一定幫你,不能負擔的就要靠你自己。
一味地省省省,是窮人思維;而不加節(jié)制地花,則是紈绔子弟的不良習慣。兒子平時很節(jié)省,但在他覺得值得的地方,也很舍得。兒子量體裁衣式的金錢態(tài)度,讓我很欣慰。其實,孩子在成長階段,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指引。用過多的物質去供養(yǎng)孩子,絕對不是富養(yǎng)的真正涵義。
我在北京教書時,班上有個淘氣鬼不愛學習,卻總想引起老師和同學的注意。后來去家訪才知道,孩子一直跟著姥姥生活,其父母則在外地忙生意。因為覺得虧欠兒子,父母每月給兒子的零花錢,從最初的600元漲到了5000元。孩子就這樣被“富養(yǎng)”給毀了。他常常一擲千金:“誰給我寫作業(yè),我周六請他吃麥當勞?!彼麑W習越來越差,脾氣越來越壞,身體越來越胖。
真正的富養(yǎng),富在精神和教養(yǎng)。單純的物質富養(yǎng),往往會害了孩子。尤其是窮人家的孩子,更不能學著有錢人去寵溺。不要羞于向孩子說“不”,只要引導得當,即使出身于貧困家庭,孩子也不會有自卑心理。
歐洲國家,有很多靠領政府救濟金生活的家庭,其孩子照樣天真爛漫。他們雖然不能經(jīng)常買時興的衣服和玩具,但他們的父母,卻有更多的時間陪在身邊。孩子們常常驕傲地說:“我媽媽會做好吃的蛋糕?!薄拔野职謺蕰r接送我上下學。”他們總是看自己擁有的,這是一種智慧的表現(xiàn)。
而這樣養(yǎng)出來的孩子,會有一顆平常心。他們雖然物質不富裕,內心卻不匱乏,反而更容易被激起奮斗的欲望,來改善家庭的狀況。
編輯/倪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