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基礎的手串兒,由母珠和若干子珠構成,這種叫做單組。母珠下往往有一個佛塔,有時也會做成一個連體三通佛頭。我們在各種石展上看到的那種便宜串兒,通常就是單組串兒。
復雜一些的則像左邊這件清宮珍寶,還有隔珠、背云、墜腳。有的還要加上弟子珠、記子留等,這種則稱為“復組”。
從器型上看,母珠主要用來起到三個方向的連結作用。從意義上說,母珠是提醒誦經(jīng)的人一圈結束,新的一圈又要開始了。因此它的材質和大小通常要與子珠相區(qū)別,并且往往是手串兒中最大的一顆,方便人們閉目誦念時也能敏銳察知它的存在。
手串兒有十八子、一百零八子等多種規(guī)格。這里的子,指的僅僅是子珠的數(shù)量。
以左邊的圖片為例,子珠就是紅色的部分。以翡翠的隔珠和三通為分界線,正好左右各9顆,合為18顆,即標準的十八子。除了這種最常見的外,數(shù)珠還有九種常規(guī)類型,即14、21、27、36、42、54、108、1080這幾種數(shù)目,每一種都有特定的意義。并不能隨意更改。
隔珠是用來將子珠平均分開的,如一百零八的佛珠和五十四顆的佛珠,就需要每二十七顆珠子用一隔珠;二十七顆,十八顆的佛珠,則每九顆子用一隔珠。隔珠的顏色、形狀、材質與子珠往往不同,從視覺上看,也起到了跳躍的作用,更為美觀。我們看到的這件清宮珍寶,正是這種用法的示例。
隔片在寶玉石串中比較少,在木質串兒中比較常見。它除了裝飾外,更主要的是將珠子隔開來,防止互相磨損。所以一般隔片都要選用比子珠硬度稍低的材質制作,譬如牛皮、蜜蠟、綠松石等。
隔片還有一個作用,就是當串兒不合手的時候,你隨便更改子珠、隔珠的數(shù)量,但卻可以通過隔片的數(shù)量來進行調整。
提系是清人給念珠加的一種新用法。它是一根繩兒,通常系于母珠兩頭,用來將手串懸掛在衣襟的扣絆上。讓手串兒既可拿在手上,也可以佩戴在衣服上做裝飾。
同時,佩戴也有講究,穿對襟衣和穿大褂衣的戴法就不同。這種戴法在清朝后妃中曾風靡一時,不少畫像中都可見到它的蹤跡。
清朝的文玩手串,是對朝珠的簡化。朝珠上也有背云(又稱背魚兒),戴好后應該是筆直垂于后背上的。
手串的背云就是這種簡化的明證。
有的手串下面還有一種叫做“弟子珠”的裝飾物,它通常比子珠要小很多,像是綴飾一樣一連串墜在母珠下方,也是用來計數(shù)的。為了防止弟子珠脫落,往往還要在下面系一個結,或者用一個飾物塞住尾部。這個東西就叫做“記子留”。
這兩樣東西,都是手串兒的可選項,非必備項。也可以用其他飾物代替。
即系串佛珠的線繩。據(jù)說,藏傳佛教的手串兒對絡繩的要求比較嚴格。一般多用紅顏色或紅、黃、黑、白、綠五彩棉線、絲線制成。偶爾也有人用皮繩來貫穿佛珠。
(注:圖片源自《紫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