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利華 朱 君
“實踐課程模式”創(chuàng)始人約瑟夫·施瓦布將教師和學生當作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和相互作用的主體,將課程理解為相互作用的有機“生態(tài)系統(tǒng)”。這個有機生態(tài)系統(tǒng)指向的不是知識技能的掌握和對環(huán)境的控制,而是興趣、需要的滿足和能力、德性的提高。基于此認識,學校德育工作者必須基于家長的實際水平和現(xiàn)實需要,根據(jù)“2+6”原則,有步驟地開發(fā)校本課程,在合作中探索一條適合家庭教育指導的家校合作之路。
“2+6”原則中的“2”是指兩個課程開發(fā)的主體,即學校德育工作者和家長。德育工作者和家長是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課程的合法主體和創(chuàng)造者,其中德育工作者是課程的主要設計者和實施者,在課程的設計和實施實踐中根據(jù)特定的情景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家長對于學習和體驗的價值性以及如何完成學習和體驗等問題提出想法和要求,雙方都置身于課程開發(fā)的全過程。
“2+6”原則中的“6”為 6步法,即課程設計—小組磨課—課堂試用—集體審議—小組決議—成品實施。(1)負責德育工作的教師根據(jù)學校校本課程的框架內容,確定自己感興趣和有把握的主題進行課程開發(fā);(2)課程開發(fā)小組拿出初稿在小組內闡述自己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實施手段,征求組內成員的建議,根據(jù)小組成員的意見進行修改;(3)教師將修改后的課程在家長課堂中試用,邀請參與開發(fā)家長校本課程的全體成員聽課;(4)每個聽課者提交聽課反思和建議,家長提交上課反饋和意見,開發(fā)者寫出自己上課得失之處和修改設想,綜合幾方觀點,開發(fā)者再度修改課程;(5)修改的課程再經(jīng)過兩次家長課堂試用,小組成員聽課后交流,幾經(jīng)修改基本定稿;(6)課程正式在全體家長中推廣實施,在實施過程中會根據(jù)現(xiàn)實需要隨時進行調整。
1.課程設計。情緒調控系列課程包括以下內容:(1)家長自由選擇彩紙并分組,分享所選顏色的原因和感受;(2)介紹情緒體驗過程三成分模型(即把情緒體驗過程分解為“行為、思維、軀體感覺或感受”三部分,讓當事者理解情緒體驗過程),家長列舉實例,然后小組交流;(3)介紹情緒的基本分類和價值;(4)體驗放松活動,家長討論分享;(5)介紹情緒調節(jié)“療愈八點法”(根據(jù)指令依次敲打這八個點:眉毛內側、眼睛外側、雙眼下方、鼻子下方、下巴、鎖骨、腋下、頭頂),幫助家長與自己的潛意識對話;(6)家長代表分享學習體會;(7)課后拓展活動,設計3次體驗活動。
2.小組磨課。課程設計初稿呈現(xiàn)后,課程開發(fā)小組的其他教師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議,建議在“療愈八點法”前加入“合理情緒療法”(該療法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創(chuàng)立,主要解決因不合理信念產(chǎn)生的情緒困擾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讓家長自由選擇方法去調控情緒;同時提出課后拓展活動3小題改成2小題,操作要求簡明扼要。
3.課堂試用。小組磨課后,課程第一次在家長課堂實施,參與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全體教師一起聽課并各自寫出聽課反思,課程開發(fā)小組的教師及時搜集家長上課的反饋信息,也認真總結上課感受。接下來,課程開發(fā)進入集體審議環(huán)節(jié)。
4.集體審議。在集體審議環(huán)節(jié),呈現(xiàn)聽課教師、家長和上課者三方觀點的匯總資料,取長補短。大家對該課程和上課者的優(yōu)點進行歸納,認真分析課程的具體價值,這也能為其他課程開發(fā)者提供借鑒;對于課程設計和上課環(huán)節(jié)中需要改進的部分提出討論意見,積極探索改進方法。家長作為校本課程開發(fā)的主體之一,他們的反饋建議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1)課程內容有針對性和實用性,但有些內容平時接觸不多,感覺難以消化,內容可以減少些;(2)“合理情緒療法”好掌握,可以慢慢練習,能夠在情緒和行為上發(fā)生變化;(3)“療愈八點法”感覺很有效,也想學會,雖然教師課上演示了,家長群內模擬了,但是很難運用,效果不佳;(4)家長代表的學習分享很有意義,希望以后不定期安排。課程開發(fā)小組負責人在匯總資料并座談討論后,最終建議集中為:(1)“情緒體驗過程三成分模型”應配有練習紙,便于家長回家練習使用;(2)體驗活動中,建議播放背景音樂,上課教師的語言應柔和一點,做到“引導”而不是“發(fā)出指令”;(3)家長相對能接受“合理情緒療法”,上課教師可以結合實例講到位,同時讓家長當場練習并在小組內交流;(4)讓家長在背景音樂中跟隨上課教師演練一遍“療愈八點法”,如果家長實在感覺效果不佳,建議更換其他方法;(5)建議每次活動后都請幾位家長代表分享參加學習以來的收獲或困惑。
5.小組決議。集體審議后,課程開發(fā)小組所有成員對課程進行修改,刪除了有關情緒知識的詳細介紹、“療愈八點法”和體驗放松環(huán)節(jié),增加了“案例討論”,從積極和消極兩種不同的認識角度體會自己行為和情緒的不同,增加家長學習“合理情緒療法”的意愿,增加“合理情緒療法”的體驗練習,同時對“課后拓展”做了調整。在課程修改好后教師再次上課,小組成員聽課,結合家長反饋再作調整。到第三次上課時,我們增加了“與潛意識對話”的冥想環(huán)節(jié),將“案例討論”環(huán)節(jié)做了調整。小組成員經(jīng)過三次聽課,每次都有不同的體會和感受,結合三次不同家長的上課反應可以清楚地看到課程修改帶來的變化。在第三次上課后,家長的反饋主要以贊美和感謝為主,小組成員也基本肯定課程的架構和上課的模式。
6.課程實施。經(jīng)過上述5個步驟的反復論證和取舍,課程開發(fā)小組最終確定家長情緒管理課程的框架、內容、課堂呈現(xiàn)形式,并將課程方案上報學校德育處,組織班主任定期開展課程活動。
1.課程實現(xiàn)了教育目標。家長體驗校本課程是以傳播先進教育理念為指導,以滿足家長現(xiàn)實需要為宗旨,以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更好地幫助參與者成長為根本的。家長情緒管理課程的開發(fā)和實施為家長從了解知識到學會運用知識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支撐。學習者(家長)由迷茫、嘗試、投入到分享感受,非常自然和開放地接納新知,帶著好奇參與體驗。有家長在分享中說:“我回去一定會練習這些技能的,我相信我的教育方法會越來越適合孩子的?!?/p>
2.家長感知到了教育幸福。學校堅持“2+6”原則設計和實施家長體驗課程以來,凡是堅持了一個學期以上的家長,從他們的學習收獲和實踐運用事例反饋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家長的改變,感受到家長因自己改變而獲得的快樂。九年級小顧的父母以前總是責罵孩子玩手機,學習不用心,親子關系一度變得極其緊張。參加家長課堂后,他們懂得了要積極關注孩子,要以身作則,現(xiàn)在自己堅決不帶手機進房間,兒子也慢慢地放下了手機,親子交流越來越多;八年級小薛的爸爸以前對孩子的教育問題總是束手無策,通過一年多的學習,掌握了不少家庭教育方法,現(xiàn)在父女倆關系特別好,溝通很順暢,孩子遇到困難總是第一時間向他求助。
3.教師收獲了教育自信。課程開發(fā)者也是課程執(zhí)教者,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鍛煉,收獲了自信。課程的開發(fā)者之一吳老師這樣感慨道:“通過參與這次家長課程的開發(fā),我對情緒知識理解更加深刻了,自身的上課技能也有新的突破,在用案例引導家長進入冥想練習后,我儲存在潛意識中的負能量得到很大程度的釋放,我感覺到從未有過的輕松……每次上課后得到家長的反饋和感謝,那份滿足和自豪令人陶醉。能成為一名家庭教育指導師,我感到神圣和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