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琴垂拱,不言而化”是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對唐太宗提出的理想境界,也是我的帶班理念。這一理念既源于傳統(tǒng)道家文化“無為而治”的思想,又是我?!白灾巫詣印苯逃枷氲膫鞒小!白灾巫詣印彼膫€字鐫刻在江蘇省揚州中學實驗樓東南角的一塊大石頭上,是學校杰出校友朱自清先生在20世紀20年代勉勵揚中學子的話語,被寫進了揚州中學的校歌里——“人格健全,學術健全,相期自治與自動,欲求身手試豪雄,體育須兼重”,“自治自動”也已成為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經(jīng)過一代代揚中學子的不斷踐行,“自治自動”已成為揚中學子的顯著特質和獨特能力?!傍Q琴垂拱,不言而化”的班級管理理念正是我對“自治自動”的自我理解和教育追求。
“鳴琴垂拱,不言而化”的帶班理念的理論基礎是“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從學生中來,指班主任的教育理念要基于學生;到學生中去,指班主任要關心所有學生的發(fā)展。
在帶班實踐中,我強調常規(guī)管理和學科管理兩手抓,為此我們制訂了以班級日常事務管理為主的值日班長制和以學科管理為主的課代表負責制,并組建了班級常規(guī)管理和學科管理兩套班子,推動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
“班級日志”是我們班進行班級常規(guī)管理的重要手段。值日班長負責班級每日常規(guī)管理的協(xié)調工作,并負責“班級日志”的填寫。我們的“班級日志”不是用來記錄學生違規(guī)違紀情況的,而是記錄班級中發(fā)生的讓人感動的事情,記錄班級中師生間、生生間的美好情感?!鞍嗉壢罩尽钡亩ㄎ皇恰坝涗浢篮?,傳遞正能量”,這就要求記錄者認真觀察并用心書寫,選取的角度、選擇的內容、記錄的手法都要用心取舍,最好有自己的創(chuàng)新并且能夠感動人,班級里的任何一個學生都可以翻閱并點評“班級日志”。而且“班級日志”寫作的要求更接近語文隨筆,這與我的學科教學也有了一定的聯(lián)系。
實踐證明,在正面的、積極地、美好的事件引領下,學生們變得積極、陽光,能做到寬容相待,我班學生之間的關系更融洽;而且學生通過“班級日志”的記錄和互相點評,既能主動參與到班級管理中,又能提高自身的寫作水平?!鞍嗉壢罩尽币I整個班級向上發(fā)展,我們的班級和諧融洽,學生們不會因為一點小事而鬧矛盾,“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好”讓他們變得寬容、大度,學生們開始主動表現(xiàn)自己,因為他們發(fā)現(xiàn),在這樣的班級中,不會有嘲諷和不屑,只會有善意的提醒和真誠的幫助。
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教師要做的就是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意識。我的做法是: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學科優(yōu)勢,以學科教學促進班級管理。我們班以學科管理為主的課代表負責制的具體內容是:課代表負責班級各學科的學習管理,課代表根據(jù)任課教師的要求及時跟進了解大家的學習情況,并進行調查、反饋。而課代表工作的主要方式是組建各種學習小組。學習小組的創(chuàng)建本著自愿的原則,學習小組的研究主題和小組成員可以定期變化,既有常設的小組,也有臨時組建的小組。這樣的學習管理制度,主要是從我的語文學科的作文評改小組開始的。
最初組建作文批改小組是因為我發(fā)現(xiàn),理化班的學生在語文學科的學習上存在不足,尤其是作文寫作。我們都知道,要提高語文成績,“多讀多寫”是不二法門。就學生寫作而言,如果教師指導不得法,學生寫得再多,也不會有什么進步,于是,我決定采用作文評改小組的方式來督促學生多寫、多思、多交流。我把全班分為5個大組,每組10人,每次一個小組負責全班作文的評改和評講。具體操作流程如下:教師挑選樣卷—培訓閱卷學生—閱卷組評改試卷—閱卷組交流討論—閱卷組備課—閱卷組講評作文。事實證明,只要教師充分相信學生,激發(fā)他們自主學習的意識,他們的表現(xiàn)往往是超出教師預期的。學生們在評改中互相討論,在討論中互相啟發(fā),很快就掌握了許多作文的方法。尤其難能可貴的是,為了讓自己的評價更有說服力,一些學生會主動查閱各種資料,引經(jīng)據(jù)典,作為自己講評作文的依據(jù)。在作文評改的過程中,一些學生的視野大大開闊,作文水平大大提升。角色的互換、體驗,讓學生對如何寫好一篇文章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作文評改小組的成功給了我啟發(fā),我與學生們商量,將這個做法推廣到其他各學科。我們聯(lián)系其他學科的任課教師,組建了數(shù)學競賽小組、高考試題研究小組等。除此以外,班級內部還會有一些不固定的學習小組,比如創(chuàng)意小組、作業(yè)展示小組、閱讀分享小組、演講小組等,這些小組根據(jù)具體的研究內容和具體的學習任務確定參與的人員,根據(jù)組員意愿定期調整人員結構。學習小組使得班級的學習氛圍更濃,學生們的合作意識也得到了增強,班級的凝聚力大大增加。
班級管理離不開各種班級活動的組織和開展,在班級活動的組織和開展中,我特別強調開展活動的意義,即重體驗、重分享。不管是哪一個小組的活動,組員之間都要坦誠相待,以集體利益為重,要將自己的發(fā)現(xiàn)與同伴交流,在交流中拓展自己的見解。比如名著閱讀交流活動,我就要求學生一定要在共讀中認真反思、提升自我。
我班的名著交流活動流程如下:學生自選一本名著—邀請同學共讀—課間與同伴交流—課堂展示—同伴互評。這樣的體驗活動更能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有學生在一輪交流活動后感慨道:
我有幸成了第一個講演者。不同于平時獨自閱讀時,只滿足于對作品朦朧而模糊的感性認知,講演者的身份逼迫我走進它、親近它、理解它。我要了解作品完成的背景、過程和他人的評價,并提出自我獨特的認識。一部作品,因為這段重塑、建構、打磨的經(jīng)歷,我對作品的內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相信每個講演者都是獲益最豐的人。
輪到我做觀眾時,便又是另一重驚喜了。同學們的閱讀面非常廣,開闊了我的眼界,美學、哲學、社會學乃至政治宗教都有所涉及,另一個人便是另一種思維方式、思考角度,這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學視域的打開?!鞣N性格、各種審美偏好的人的閱讀介紹呈現(xiàn)出外趨式的豐富性,這促使我與自己的讀書經(jīng)歷建立了某種聯(lián)結。而種種差異的背后,又深藏著同學們共同的情懷。我們一同被某個句子、某個情節(jié)猝然擊中,一同被蘊含著眷顧、悲傷的美打倒……閱讀書目、觀點和體驗的共享,本質上是我們的同情心、良知的共享,就好比一個在無邊際的暗夜里獨自摸索的前行者,有了同伴的呼喊和指引,就有了溫暖和光亮。
名著閱讀分享,讓我們在每一個普通的日子里,有所憧憬,有所期待,有所感動。
這段詩意化的表述,寫出了閱讀分享的美妙,有了這樣的閱讀分享,整個班級有了濃厚的閱讀氛圍,有了濃烈的書香味。每一個學生,都希望將自己最喜歡的書籍和自己的思考分享給大家,也強烈地希望在別人的閱讀中分享自己的體驗,大家在自治自動中實現(xiàn)了學習的深入和深刻。
我認為,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是重要的精神引領者,班主任只有抓住了班級管理的核心,才能將學生團結在一起,形成強有力的班集體。一個班集體有了自己的教育功能,就真的可以實現(xiàn)“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了。